..續本文上一頁天,人們會爲自己的行爲付出應有的代價;其次,如果人們希望獲得真正的自由,最好的途徑就是幫助那些沒有自由的人獲得自由。因此,在這樣一個社會裏,人們彼此的命運息息相關,每個人的努力都具有整體的意義和價值,這就是馬克思心目中的理想的社會。從某種意義上看,這好像是一種回歸,又回歸到人類出發的那一刻:在那裏,沒有領導者,也沒有被領導者,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將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這個社會,因爲屬于自己的,也就是屬于全人類的……然而,這一切並不在是出于不自覺的行爲,而是出自每個人內在的覺悟。毫無疑問,在這樣的社會裏,每個人都將是最自由最幸福的人。
回顧人類幾千年的曆史,不難發現,這其實就是人類在不斷地解脫束縛的過程:首先是要從大自然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借助于先進的生産工具,人類成功地解脫了這個束縛;其次是要從統治階層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當人們從愚昧無知和盲目順從的狀態中覺醒過來,靠著團結群體的力量改造新生活的時候,人類已經和正要解脫這個束縛;最後就是要從人類對自身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當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局限並願意接受真理的時候,人類必能解脫這最後的束縛,從而得到最終的自由。
佛教的生命力
(一) 智慧與信仰的結合
在最初的人類社會裏,對于來自大自然的威脅,除了束手就擒外,人們所能做的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祈禱;二是面對。出于對大自然的敬畏,人們學會了祈禱,而祈禱的結果是産生了信仰;出于對生存的渴望,人們學會了面對,而面對的結果是增長了智慧。很多民間的信仰,因爲人類智慧的增長而消亡;也有人類的智慧,因爲民間信仰的存在而受到抑製。從這個角度來看,盡管信仰的産生都有其曆史的背景和價值,卻並非所有的信仰都有助于人類走向文明。佛教則屬于另外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裏,越是智慧得到尊崇,信仰就越得到加強;越是信仰得到加強,智慧就越是得到開顯。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空氣中彌漫著理性思辨的氣息,在那裏,任何迷信與邪說都將被剔除,而真理與正義則得到沈澱,于是佛教誕生了。
(二)平等與慈悲的源泉
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來自統治階層的壓迫取代了來自自然的威脅。壓迫自然是不公平的,甚至異常殘酷,但卻能維系很久的時間。探究其背後的的原因,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統治階層有武裝軍隊作爲輔助統治的工具,來維持這種不公平的秩序;二是,統治階層巧妙地延用了人們早期的信仰,並以此爲麻醉人們思想的工具,讓人們甘于受苦受難。在某種程度上,思想上的麻痹比軍隊上的鎮壓危害性更大,影響更爲深遠。
我們注意到産生佛教時的印度是一個種姓製度嚴明的國度,在這個國家裏最高的種姓是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其次是刹帝利,是掌握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其次是吠舍,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最下的種姓是首陀羅,是農人、牧人、仆役和奴隸。各種姓都有它世襲的職業,而不允許被婚姻所混亂。種姓製度不僅訂在法律裏面,而且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婆羅門教的教條中。在婆羅門教勢力強盛的地方,種姓製度也最爲嚴格。提倡衆生平等的佛教就是在這種有著嚴格等級製度的狀況下誕生了,可想而知,佛教從一産生起就受到不少攻擊和仇恨,但這並沒有妨礙一種新事物的成長。事實上,佛教得到了當時印度勢力強大的摩揭陀國及其鄰國國王們的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刹帝利和婆羅門之間的沖突,同時也反映著當時恒河流域的新興國家中新興地主們和商主們與領主割據勢力之間的沖突,而後者則是婆羅門神權和種姓製度所支持的。佛教主張衆生平等的教義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不但受到新興地主階級和商人們的歡迎,更受到廣大民衆的普遍擁護,對于社會經濟的繁榮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佛陀去世兩百多年以後,阿育王在曆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印度的統一,他後來不但皈依了佛教,而且讓佛教得到了最廣範圍的弘揚,首先是遍及整個印度國土,其次南傳至斯裏蘭卡,東傳至緬甸,西傳到敘利亞、埃及、希臘等地。爲什麼阿育王這麼推崇佛教呢?這一方面,據考證阿育王是旃陀羅種姓,而這是比首陀羅種姓更爲低賤的種姓,在這種情況下,主張衆生平等的佛教怎能不被欣賞和接受;另外一方面,當阿育王在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國的時候,戰爭的慘狀讓大動悔悟之心,于是決定放棄殘忍的武力,在這種情況下,以慈悲度衆爲基本教義的佛教則引起了他深刻的共鳴。皈依佛教以後,他開始實行轉輪王理想的政治,興辦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築從摩揭陀國到伊朗的國際大道,發展國內經濟和國際貿易,從而使印度成了非常繁榮和富強的國家。
後來在中國皇帝和藏王的引請下,佛教分別傳入中國和西藏。看看我們的曆史就知道,凡是佛教得到光大的時候,就是國家繁榮人民安樂的時候,“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這樣,“康乾盛世”也不例外。這與佛教自身的教義應當有著密切的關聯:當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的時候,欺詐壓迫就會遠離人類;當慈悲的情懷浸潤人心的時候,殘酷無情就會遠離人類。這就是佛陀留給人類永恒的精神財富,它並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褪色,而只能會越來越發出耀眼的光芒。
(叁)走向心靈深處的渠道
當平等與慈悲深入人心的時候,也就是統治階層走向消亡的時候。擺脫了來自統治階層的束縛,也就意味著人們能夠過上自由的生活,這時物質上的需求已經能夠比較容易地得到滿足,而健全的民主機製又能有效地製約人們對于欲望的過分貪求,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和諧地相處。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人類要解脫的最後一層束縛,來自于人類心靈的深處。就整個人類社會來說,當人們還食不果腹,或者還遭受著種種淩辱和不公平的待遇時,是不太可能認識這層束縛的,更談不上從中解脫出來。但這也是就社會大衆而言,就個人或個別團體而言,這也並不是必然的次第。像被人類所永遠懷念蘇格拉底、佛陀、耶稣、孔子以及他們的弟子,就能把認識心靈深處的自己,並不斷超越心靈的束縛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生活安然時是這樣,食不果腹、遭受淩辱與不公平的待遇時亦是如此。這些努力功不唐捐,他們不但自己獲得心靈的解脫,而且也給人類留下了走向心靈解脫的的經驗和方法。社會越進步,這些經驗和方法將注定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這些經驗和方法相輔相成,彼此並不相互違背,而引導人們走向最終解脫的則是佛教。
《佛教的生命力——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視角看佛教(賢清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