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仍亦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弘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其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此“摄心念佛”一法,乃大师积数十年念佛经验之极谈。
五、总结诸宗法门,彰显莲宗之胜。
大师一生专弘净土,认为净土法门殊胜无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其一、“适一切根性,万修万人去”。他说:“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禅诸宗”;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二、“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它含摄一切法门,又超过一切法门。师曰:“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师之妙义,亦诠之不尽。”所以,历代祖师极力弘扬,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不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专谈净土,就是“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净土法门,乃佛教中“至圆至顿”之法门。
其三、净土法门,为佛教一切宗派之最后归宿。无论修习何宗何法,最后皆得归结于净土法门。《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教导众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华严经》亦主张“导归极乐”,“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由此可见,“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
其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师在《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中说:“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而修习净土法门,只凭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愿,一心专念,即可仗佛力自力而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一生成办,不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间修行。一得往生,便是“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时时刻刻“追随圣众,亲侍弥陀”;西方净土到处“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净土法门,修习易而成就高,如此殊胜方便,实为超生死证涅槃之最妙之门。是故大师观机应缘,代佛宣化,慈悲心切,专弘净土,普利一切众生。
大师虽一生专弘净土,同时亦注重融合诸宗,并不扬此抑彼,排斥他宗。尝曰:“佛法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法无优劣,契机则妙。”他说:“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佛理圆通,法法归真,头头合道。”又在《影印宋碛砂大藏经序》中言:“综其所说,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五者名目虽异,理体是一,可专主于一门,不可偏废于余法,如有四门而入一城,如以四时而成一岁。其互相维持、互相辅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此文即含有护持诸宗之深意,由此可以洞悉大师之佛学思想,是以整个佛学全面发扬为目标,而以净土一宗为归宿。通过对比,显示净土法门收机之广,化众之胜。
六、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大师一生,“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出家以后“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中年时代赴各地参学苦行,充当行单,遍阅经藏,闭关念佛。“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
然“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民国元年(1911),高鹤年居士得大师文章数篇,刊于上海的《佛学丛报》后,才引起社会名士的注目,于是索文者接踵而至,争相请读。太虚大师赞曰:“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然折服,翕然崇仰,为莲宗十三祖,洵获其当也。”“慕师道德,渴望列于门墙之善男信女,日益众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而师“皆以等心摄之”。凡所请益,皆观其机,对其疑,针对性的一一作答,最终达到解人疑惑、示人正道的目的。其内容妙契时机,博徵旁引,不拘于一说,不谈玄说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皆当下受益”。
师虽名闻遐迩,然“刻苦俭朴,一如故昔,洒扫洗涤,躬自操作,粒粟寸纸珍若拱璧。”“示人以老实修持之道,且更益之洒扫浣濯之勤”,严己宽人,与人为乐,一旦有钱,从不储蓄,不是救济孤苦,就是印经赠人,或办慈善事业。而自己却总是“破衲粗粝”,垂老躬行,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略说印光大师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师回忆说:“大师一生于此事(指惜福)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师每日晨时仅粥一大碗,无菜……饭菜尽已,注开水于碗中将涤荡以嗽口入肚,与晨无异……”若别人饮食稍作好些,师即“大加呵斥”,责备说:“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并无法消受,那可更吃好菜!”有居士供养滋补品,师亦转赠他人,总言自己福薄,不肯领受。
在倡导持名念佛的同时,师亦极力劝重因果,常云:“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途。”无论上智下愚“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又曰:“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佛则详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俾上智者必期于证本有,下愚者亦不敢肆意纵情,以膺未来之苦,势必改恶迁善,希圣希贤。”否则,若拨无因果,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天下大乱矣。若能明因果之事理,举心动念,唯善是从,决不敢有非分之念及举动,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纵观大师之一生事业,就是一部净土宗振兴史。在那法化日衰、大厦将倾之时,唯大师孤身奋起,一肩承担,极力弘扬,解行并进,以身作则而天下归心。古德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语在大师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由大师之人天狮吼而在当时教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圆瑛法师亦“敬步后尘,奔南逐北,莫不因势利导,指归净土”,“著《无量寿经》、《弥陀要解》等讲义,揭净宗之旨。著《劝修念佛法门》,普劝修持,同生安养”。膺大师教而趋心向佛、归心净土者不计其数。括其盛况,弘一法师称:“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太虚大师曰:“尽一生精力,荷担斯法,解行双绝者,印光大师也!”由大师之弘化,而使“善导高风,复见今日”,净土一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崇恩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