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與近代淨土宗的振興(崇恩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仍亦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弘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其以心難製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此“攝心念佛”一法,乃大師積數十年念佛經驗之極談。

  五、總結諸宗法門,彰顯蓮宗之勝。

  大師一生專弘淨土,認爲淨土法門殊勝無比,歸納起來主要有四點:

  其一、“適一切根性,萬修萬人去”。他說:“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叁根,高超律、教、禅諸宗”;它“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二、“淨土法門普被叁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全收九界,示衆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它含攝一切法門,又超過一切法門。師曰:“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雖叁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師之妙義,亦诠之不盡。”所以,曆代祖師極力弘揚,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不但《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專談淨土,就是“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淨土法門,乃佛教中“至圓至頓”之法門。

  其叁、淨土法門,爲佛教一切宗派之最後歸宿。無論修習何宗何法,最後皆得歸結于淨土法門。《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教導衆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華嚴經》亦主張“導歸極樂”,“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衆,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由此可見,“淨爲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

  其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師在《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中說:“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而修習淨土法門,只憑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願,一心專念,即可仗佛力自力而橫超叁界,帶業往生,一生成辦,不須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長時間修行。一得往生,便是“蓮花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時時刻刻“追隨聖衆,親侍彌陀”;西方淨土到處“水鳥樹林,皆演法音”。淨土法門,修習易而成就高,如此殊勝方便,實爲超生死證涅槃之最妙之門。是故大師觀機應緣,代佛宣化,慈悲心切,專弘淨土,普利一切衆生。

  大師雖一生專弘淨土,同時亦注重融合諸宗,並不揚此抑彼,排斥他宗。嘗曰:“佛法平等之懷,所有言論,唯理是尚。法無優劣,契機則妙。”他說:“善會者,則一切法,法法圓通。”“佛理圓通,法法歸真,頭頭合道。”又在《影印宋碛砂大藏經序》中言:“綜其所說,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淨,五者名目雖異,理體是一,可專主于一門,不可偏廢于余法,如有四門而入一城,如以四時而成一歲。其互相維持、互相輔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此文即含有護持諸宗之深意,由此可以洞悉大師之佛學思想,是以整個佛學全面發揚爲目標,而以淨土一宗爲歸宿。通過對比,顯示淨土法門收機之廣,化衆之勝。

  六、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

  大師一生,“以法爲重,以道爲尊,名聞利養不介于懷”。出家以後“叁十余年,終清之世,始終韬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中年時代赴各地參學苦行,充當行單,遍閱經藏,閉關念佛。“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念佛叁昧。”

  然“鼓鍾于宮,聲聞于外,德厚流光,終不可掩。”民國元年(1911),高鶴年居士得大師文章數篇,刊于上海的《佛學叢報》後,才引起社會名士的注目,于是索文者接踵而至,爭相請讀。太虛大師贊曰:“親其教覽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強,默然折服,翕然崇仰,爲蓮宗十叁祖,洵獲其當也。”“慕師道德,渴望列于門牆之善男信女,日益衆多。或航海梯山,而請求攝受;或鴻來雁往,而乞賜法名。”而師“皆以等心攝之”。凡所請益,皆觀其機,對其疑,針對性的一一作答,最終達到解人疑惑、示人正道的目的。其內容妙契時機,博徵旁引,不拘于一說,不談玄說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聞者悉皆當下受益”。

  師雖名聞遐迩,然“刻苦儉樸,一如故昔,灑掃洗滌,躬自操作,粒粟寸紙珍若拱璧。”“示人以老實修持之道,且更益之灑掃浣濯之勤”,嚴己寬人,與人爲樂,一旦有錢,從不儲蓄,不是救濟孤苦,就是印經贈人,或辦慈善事業。而自己卻總是“破衲粗粝”,垂老躬行,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在《略說印光大師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師回憶說:“大師一生于此事(指惜福)最爲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師每日晨時僅粥一大碗,無菜……飯菜盡已,注開水于碗中將滌蕩以嗽口入肚,與晨無異……”若別人飲食稍作好些,師即“大加呵斥”,責備說:“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並無法消受,那可更吃好菜!”有居士供養滋補品,師亦轉贈他人,總言自己福薄,不肯領受。

  在倡導持名念佛的同時,師亦極力勸重因果,常雲:“因果一法,爲佛教入門之初步,亦爲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途。”無論上智下愚“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叁,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幹罪戾也已。”又曰:“今時若不以因果爲救國救民之急務,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屬虛設。”“佛則詳示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及一切衆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俾上智者必期于證本有,下愚者亦不敢肆意縱情,以膺未來之苦,勢必改惡遷善,希聖希賢。”否則,若撥無因果,善無以勸,惡無以懲,天下大亂矣。若能明因果之事理,舉心動念,唯善是從,決不敢有非分之念及舉動,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

  縱觀大師之一生事業,就是一部淨土宗振興史。在那法化日衰、大廈將傾之時,唯大師孤身奮起,一肩承擔,極力弘揚,解行並進,以身作則而天下歸心。古德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語在大師身上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由大師之人天獅吼而在當時教內外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圓瑛法師亦“敬步後塵,奔南逐北,莫不因勢利導,指歸淨土”,“著《無量壽經》、《彌陀要解》等講義,揭淨宗之旨。著《勸修念佛法門》,普勸修持,同生安養”。膺大師教而趨心向佛、歸心淨土者不計其數。括其盛況,弘一法師稱:“叁百年來,一人而已。”太虛大師曰:“盡一生精力,荷擔斯法,解行雙絕者,印光大師也!”由大師之弘化,而使“善導高風,複見今日”,淨土一宗,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印光大師與近代淨土宗的振興(崇恩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