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达岗村铜佛像打制的田野调查
作者:张建世 来源:中国西藏
西藏的铜佛像制作工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铸造工艺,铸造的铜佛像以小型佛像为主。另一类为打制工艺,打制的佛像,以大型佛像为主,生产地以藏东昌都地区最为有名,工匠的数量也最多。在昌都地区打制铜佛像最有名的是昌都县柴维乡翁达岗村,其次是甲村、多雄村和昌都县嘎玛乡瓦寨村的那也组(自然村)。除此而外,在柴维乡、嘎玛乡的一些村寨也有工匠在打制铜佛像,只是较为零散。
翁达岗组(自然村)坐落在扎曲河(扎曲是澜沧江的上游)畔的一座小山岗上,两边是青稞地,远处为高大的山峰,阳光下的藏式房屋十分漂亮。
生产经营的历史与现状
昌都藏族铜佛像打制工艺以翁达岗村为代表,现在的翁达岗村,制作佛像已经成了主要的经济来源。翁达岗村距县城昌都镇(也是地区首府)约110公里,其中有30公里为2004年铺设的柏油路,80公里为土路。这是一个偏僻的村庄。全村分为5个村民小组(自然村),翁达岗组(自然村)坐落在扎曲河(扎曲是澜沧江的上游)畔的一座小山岗上,两边是青稞地,远处为高大的山峰,在阳光下的藏式房屋十分漂亮。顿加家2004年新修的住房富丽堂皇,家里的陈设也不错,是村里最富的人家。
翁达岗村什么时候开始打制铜佛像的,现已无从考证。但从一些间接的资料看,铜佛像的打制工艺应该有很长的历史了。1959年前在翁达岗村打佛像有名的大户人家有朱巴仓和德巴仓,其次有若巴仓、达若仓、俄合仓、勒穷仓等,大致也就六、七户。其他还有一些小户人家有人会打佛像。当时交通困难,原材料运输(牦牛驮运)也困难,途中有时还会被土匪抢,被人偷,故此大多时候都是到客户的寺庙加工佛像。也有少量的提前预订,在村里加工后运到寺庙组装的。
组装好的佛像。
1959年前翁达岗村的人主要靠农牧业生活,打佛像的生意没有现在好,工匠也没有现在多,没有这么多人学打佛像,收入也没有现在这么高。也没有专门靠打佛像收入生活的人家。村里的老人说,当时人们只要吃饱穿暖就满足了,不像现在的人,一天忙忙碌碌就忙着挣钱。民改后,以农业为主,寺庙也很少订货,慢慢地就没人打佛像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更没人打佛像了。
文化大革命过后,逐渐的有人开始打一些小铜器,小佛像。当时翁达岗村只有翁达岗组朱巴仓的索朗边巴和俄可组德巴仓的德巴巴青会打铜佛像,而且手艺好。1981年底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就公开打铜佛像了。开始打佛像时没有铜,还做泥塑,80年代中期后,就不缺铜了,打铜佛像的更多了。可以说这是翁达岗村铜佛像工艺的恢复时期。
80年代下半期到90年代下半期,学制作佛像的人越来越多,迎来了村里铜佛像工艺最兴盛的时期。当时活很多,既有慕名来翁达岗订货的,也有到外地找活干的,竞争不大,容易找到活干。所有的工匠都在村里,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工匠的增多,工匠间也逐渐分化,有的工匠生意很好,觉得忙不过来,自己不找活,活来找他。有的则有时有活干,有时没活干,竞争逐渐加剧。一些工匠逐渐迁居到昌都、拉萨。这些地方交通、通信都十分方便,有利于接到订货。随着迁居昌都的工匠增加,逐步形成了以昌都镇为主,翁达岗村及附近的农村和拉萨为辅,翁达岗及其附近的农村是雇工和学徒的主要来源地的新格局。但在一定意义上讲,根还保留在以翁达岗为代表的农村。
在翁达岗村,铜佛像打制工艺的传承没有什么限制(女人不打佛像除外),也没有拜师学艺的仪式,是一种开放的传承方式。但具体传承时绝大多数学徒还是本村人、其次是有亲戚关系的人、极个别的才是没有亲戚关系的外村人。
改革开放以来,打制铜佛像已逐渐成为一门赚钱的手艺。翁达岗村大多数年轻人都愿意学这种手艺。年轻的老板、雇工、学徒比比皆是,占了调查对象的大部分,传承呈现出兴旺的景象。调查中最年轻的老板呷玛旺堆才25岁,最年轻的学徒才14岁。反映出这门手艺后继有人。由于打佛像是比较容易赚钱的手艺,还有个别的人学了其他手艺后又改学打制铜佛像。
打制的铜佛像较大,工序较多,有粗活细活,需要分工合作,形成了人数多少不等的小分队。到外地打佛像时是一个小包工队,在家里打制佛像时就是一个小作坊,可以说是一种作坊手工业与包工队式的经营模式。老板在家是作坊主人,在外像包工头,带着几个、十几个工匠干活。不同老板所带工匠多少不一样,既队伍的规模大小不一样,也不固定。活多、工期紧、忙不过来时请一些雇工,队伍人数增加,活少时有的学徒雇工回家休息,队伍人数就减少,按天付工钱,十分灵活。
打制佛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先定做,在家里打制好后运到寺庙组装。另一种是直接到寺庙加工。客户也有两种,一种是寺庙,另一种是施主。施主定的佛像最终是捐给寺庙,所以基本都是在为寺庙打制佛像。现在翁达岗及其搬到昌都的老板,大多都有过找活干的经历。但打制佛像的时间久了,认识的人和寺庙也多,只要手艺好、信誉好,老客户会介绍新客户,新客户再介绍新客户,生意就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不少老板还建立了一些长期客户。以老板的手艺、名气、信誉为基础建立的客户网络十分重要。
翁达岗村打制的铜佛像与商品不同,没有中间的销售环节,基本是直接为用户加工。用户基本以昌都为中心向外扩散。在昌都为强巴林寺打制的佛像最多,不仅最大的、高11米的强巴佛是翁达岗村的工匠打制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种佛像、法幢、屋顶的祥麟*轮、墙壁上的镏金铜八宝图案等等,都是以翁达岗村为主的本地工匠打制的。往外扩散的第一个圈,主要是毗邻的四川的甘孜、青海的玉树、云南的迪庆即传统的康区,其次也波及了四川阿坝和青海的果洛。第二个圈应该是西藏康区以外的藏族地方。近年来随着翁达岗村为主的昌都工匠迁居拉萨,康区以外的藏族地方主要成了他们的客户区。这些地方在昌都的工匠就只是偶尔的涉及了,特别是距离较远的阿里、日喀则(札什伦布寺)、札囊县(桑耶寺)等地,都是由某个熟人介绍才有机会去的。除此而外的汉族地方,偶尔因熟人介绍,也会去打制铜佛像。如斯塔泽仁就因四川康定南无寺达吉活佛介绍,去湖北赤壁县和河南淅川仓房镇的寺庙打制过铜佛像。
工具与打制工艺
昌都藏族铜佛像打制工艺打制的物品种类以佛像为主,其他还有灵塔、祥麟*轮、宝顶、法幢、墙壁装饰、转经筒、鎏金铜瓦、坛城等。与一般的铜匠工艺相比,在原料、工具与制作工艺方面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
原料最主要的是红铜版,其他的有焊药、金粉等。工具主要有钳子、铁锤、铁砧、錾子、电钻、坩埚、电鼓风机、氧焊机等。除外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工具,如藏式铁砧等。
藏式铁砧,藏语叫“阿桑”,主要垫着锤打各种细部花纹、图案。由铁棒、木支架、铁套头三部分组成。铁棒大多长1~1.5米,棒身约4~5厘米见方,棒尖为锥形。
木支架大多用两根粗木棒(大多40~50厘米左右)和一根短木棒做成A字形木支架。使用时将铁棒后段穿过A字形木支架的空洞并着地,将支架、铁棒和地面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使铁棒前端向上斜伸。
铁套头一般长10~20厘米,前端实心,后部中空,形成套管,使用时可将其套在铁棒棒尖上。根据套头端面的形状,主要分为四种:(1)果加,垫着打平面;(2)萨呷,垫着打线条,如佛像的眼、口、鼻、花朵等各种凹陷部位或凸出部位边缘的线条;(3)果波,垫着打出凸出部位,如眼、口、鼻、花朵等凸出部位;(4)格古,垫着打出较大的弧形部位,如手臂、腿部等。四种套头每种还有一些形状上的细微差异,以及大小尺寸的差异,故一般有二、三十个套头,使用时根据不同工艺的需要,可以随意变换。
铁锤和铁錾子也比较有特点。除一般的铁锤外,有特色的是用于锤打各种细部花纹、图案的铁锤。根据锤面的形状及其使用功能主要分为三种:(1)托呷,捶打平面(主要是花纹、图案中的一些小平面,与打铜版等大面积的平面不同);(2)托加,打凹陷部位或凸出部位的面;(3)萨呷,打线条,在凹陷部位或凸出部位边缘打出清晰、流畅的线条。铁錾子根据刃口的形状及其使用功能主要分为五种:(1)卡提,錾平面;(2)达尼,錾线条,但刃口不锋利,使敲打部位的铜片下陷形成线条;(3)卓卡,在圆柱状凸起部位錾横的线条;(4)卡略,把凸起部分錾光滑匀称;(5)卡惹绒,刃口较锋利,錾刻线条。錾子的刃口形状、尺寸还有很多细微的变化,一般工匠都有几十把錾子,才能满足需要。
铜佛像不管大小,都是由多个零部件组成。首先需根据部件的大小剪下铜版。藏传佛教佛像各部位的比例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更改。但每一尊铜像的大小不同,师傅需对相应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有的人先是将铜版烧制,使其变软,冷却后以便捶打。烧过后的铜版会变黑,此时师傅会在铜版上用尺子画出所需图案的轮廓线。画时一边用尺子量,一边用一尖刃的錾子轻轻刻画,即可在铜版上刻画出线条。也有的人直接用铅笔画线。总之达到目的就行。还有许多复杂,且多为曲线的图案,如花朵、火焰纹、海螺、动物图像等,则需先在较硬的牛皮纸上用笔画出基本的图案样稿(不画很细的细部,如叶子不画叶脉等),然后在铜版上垫一层复写纸,其上再放上样稿,用铅笔在样稿上画一遍,于是样稿的图案就印在了铜版上。
铜佛像一些部位的造型、图案都是锤打出来的。开始是在平面的铜版上敲打,先只有…
《翁达岗村铜佛像打制的田野调查(张建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