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简单的轮廓,通过一次次从里向外反复敲打,凸出的部位越来越高,造型越来越清晰,平面的铜版也变成了具有浮雕状图案的部件。佛像最难打的是面部,主要是眼、口、鼻。一般情况下,眼、口、鼻几个重要的部位,大多是师傅亲自锤打,或选水平高的工匠锤打。师傅在敲打时往往边打边审视,什么地方多打几下,什么地方少打几下,打到什么样子为好,细微之处,全靠感觉,这完全是艺术水平的体现。技术、艺术水平高的师傅打的佛像眉目传神,栩栩如生,似乎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相反则有形无神,形象呆滞。所以打制佛像最关键是打制面部,客人看师傅手艺好坏,很重要的一条也是看所加工佛像的面部。
铜佛像上的一些造型图案,特别是一些图案的细部,基本是錾刻出来的。如花朵、树叶上的叶脉,璎珞上的花纹等。錾刻前先将铜片固定在松香板上。方法是先将木板上的松香烤热成泥状,将铜片按在松香泥上,待其冷却即可。需注意的是铜片与松香泥之间不要留下空隙,出现气泡,不然錾刻时在气泡处会凹陷下去,无法錾出所需图案。如果是一些大型的零部件,或类似高浮雕的零部件,无法安在松香板上,则将部件凸出向下面,凹陷面向上并在凹陷面中放入适量松香,然后放在火上烧烤,待松香熔化后自然填充在凹陷的部位,冷却后将部件翻转,即可在凸出面錾刻了。
有些铜匠不事先画图,随手即可錾刻出所需图案。有的则需先画出图案的轮廓,再錾刻。图案的细部纹饰,一般是随手錾刻,不打样稿。镂空的方法大体相同,只是錾刻时加大力度,将不需要的部分除去即可。
连接各部件的方法主要是焊接,其次是扣边。大的铜佛像还需要组装。一般是先拼合成几个大部件,再组装。如坐佛像分为佛冠、头部、身子、宝座等几大部件。如果是在铜匠家里加工,铜匠会先在家里组装好,看看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到时再折分为几大部件,用汽车运到目的地组装。如果是在客户的寺庙加工的,就直接在佛像放置的位置组装。由于几大部件均自成一体,一般只是在连接处打眼,用螺丝固定即可。如果佛像很大,往往还要在佛像内搭木架,将部件固定在木架上。木架可以从内部起到支撑的作用。
有的佛像还要鎏金。鎏金,有冷金和热金两类。佛像的面部一般都是冷金。将冷金粉用胶水(牛胶水等)兑成稀糊状,涂刷在清洗干净的铜器上即可。冷金粉主要是从尼泊尔进口的。
鎏金。
热金的第一步是制作“金泥”。先将黄金打成极薄的金箔,再剪成碎片或细丝,放入坩埚内加热,加入水银。边加温边用木炭棍搅拌,黄金很快融入水银中,成为银白色的金汞(水银)合剂,因形似泥状,故称为“金泥”。鎏金时先在清洗干净的器物表面涂上水银,并均匀地涂抹一层“金泥”。然后加温,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银随之蒸发,金粉收缩成微粒牢固地附着在器物表面,鎏金就完成了。小件器物一般放在无烟的炭火上加温,大件器物则用喷灯烘烤,一部分一部分的鎏金。有的铜佛像最后还要上红。以前是用藏红花和茶熬的水,或藏红花与茜草熬的水,现在一般用淡硫酸水。将鎏金后的器物放在配制好的水中煮一会儿即可。
结语
以翁达岗村为代表的昌都藏族铜佛像打制工艺特色鲜明。首先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同时还与宗教密不可分。要打好佛像,不仅要会铜匠手艺,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特别是水平高的师傅更是如此。调查中有的师傅就是先学了唐卡绘画后转学打制铜佛像的;还有的师傅先学打制铜佛像,后来又补学(有的是自学)唐卡或泥塑;也有的家庭几弟兄中有的画唐卡有的打制佛像,足见唐卡的绘画艺术与铜佛像工艺的紧密关系。而它与藏族宗教(包括本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关系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藏族宗教对每尊造像的形象、标识、尺寸比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发挥。工匠们基本都信仰藏传佛教,一般情况下只要客户说出藏传佛教佛像的名称、尺寸就能准确的打制出来。而本教的造像由于不熟悉,大多还需提供照片才行。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它与打制日用品的铜匠有了根本的区别。其次是以打制大型佛像为主。翁达岗村的工匠打制的佛像大多一、两米,两、三米高,最大的青海玉树治多县贡撒彭措贤巴林寺的宗喀巴大师鎏金铜像,高20多米,据说是藏区最大最高的铜佛像。而昌都强巴林寺的强巴佛也高达11米。这与铸造小型佛像(多为十几厘米、几十厘米高的佛像)的工艺有了根本的区别。
改革开放后,以翁达岗村为代表的昌都藏族铜佛像打制工艺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兴盛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学打佛像的人增多,在翁达岗村只要是有条件的年轻男人都愿意学打制铜佛像的手艺,传承十分兴旺。其次是打制工艺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主要是工艺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并没有对其独具特色的部分造成重大的损害。而其与艺术相结合打制大型佛像的特色得以保持,工艺文化没有发生质变,主要的工艺传统得到保持。
《翁达岗村铜佛像打制的田野调查(张建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