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翁達崗村銅佛像打製的田野調查(張建世)

  翁達崗村銅佛像打製的田野調查

  作者:張建世 來源:中國西藏

  西藏的銅佛像製作工藝分爲兩大類:一類爲鑄造工藝,鑄造的銅佛像以小型佛像爲主。另一類爲打製工藝,打製的佛像,以大型佛像爲主,生産地以藏東昌都地區最爲有名,工匠的數量也最多。在昌都地區打製銅佛像最有名的是昌都縣柴維鄉翁達崗村,其次是甲村、多雄村和昌都縣嘎瑪鄉瓦寨村的那也組(自然村)。除此而外,在柴維鄉、嘎瑪鄉的一些村寨也有工匠在打製銅佛像,只是較爲零散。

  翁達崗組(自然村)坐落在紮曲河(紮曲是瀾滄江的上遊)畔的一座小山崗上,兩邊是青稞地,遠處爲高大的山峰,陽光下的藏式房屋十分漂亮。

  生産經營的曆史與現狀

  昌都藏族銅佛像打製工藝以翁達崗村爲代表,現在的翁達崗村,製作佛像已經成了主要的經濟來源。翁達崗村距縣城昌都鎮(也是地區首府)約110公裏,其中有30公裏爲2004年鋪設的柏油路,80公裏爲土路。這是一個偏僻的村莊。全村分爲5個村民小組(自然村),翁達崗組(自然村)坐落在紮曲河(紮曲是瀾滄江的上遊)畔的一座小山崗上,兩邊是青稞地,遠處爲高大的山峰,在陽光下的藏式房屋十分漂亮。頓加家2004年新修的住房富麗堂皇,家裏的陳設也不錯,是村裏最富的人家。

  翁達崗村什麼時候開始打製銅佛像的,現已無從考證。但從一些間接的資料看,銅佛像的打製工藝應該有很長的曆史了。1959年前在翁達崗村打佛像有名的大戶人家有朱巴倉和德巴倉,其次有若巴倉、達若倉、俄合倉、勒窮倉等,大致也就六、七戶。其他還有一些小戶人家有人會打佛像。當時交通困難,原材料運輸(牦牛馱運)也困難,途中有時還會被土匪搶,被人偷,故此大多時候都是到客戶的寺廟加工佛像。也有少量的提前預訂,在村裏加工後運到寺廟組裝的。

  

  組裝好的佛像。

  1959年前翁達崗村的人主要靠農牧業生活,打佛像的生意沒有現在好,工匠也沒有現在多,沒有這麼多人學打佛像,收入也沒有現在這麼高。也沒有專門靠打佛像收入生活的人家。村裏的老人說,當時人們只要吃飽穿暖就滿足了,不像現在的人,一天忙忙碌碌就忙著掙錢。民改後,以農業爲主,寺廟也很少訂貨,慢慢地就沒人打佛像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更沒人打佛像了。

  文化大革命過後,逐漸的有人開始打一些小銅器,小佛像。當時翁達崗村只有翁達崗組朱巴倉的索朗邊巴和俄可組德巴倉的德巴巴青會打銅佛像,而且手藝好。1981年底實行生産責任製以後就公開打銅佛像了。開始打佛像時沒有銅,還做泥塑,80年代中期後,就不缺銅了,打銅佛像的更多了。可以說這是翁達崗村銅佛像工藝的恢複時期。

  80年代下半期到90年代下半期,學製作佛像的人越來越多,迎來了村裏銅佛像工藝最興盛的時期。當時活很多,既有慕名來翁達崗訂貨的,也有到外地找活幹的,競爭不大,容易找到活幹。所有的工匠都在村裏,呈現出一派興旺的景象。

  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後,隨著工匠的增多,工匠間也逐漸分化,有的工匠生意很好,覺得忙不過來,自己不找活,活來找他。有的則有時有活幹,有時沒活幹,競爭逐漸加劇。一些工匠逐漸遷居到昌都、拉薩。這些地方交通、通信都十分方便,有利于接到訂貨。隨著遷居昌都的工匠增加,逐步形成了以昌都鎮爲主,翁達崗村及附近的農村和拉薩爲輔,翁達崗及其附近的農村是雇工和學徒的主要來源地的新格局。但在一定意義上講,根還保留在以翁達崗爲代表的農村。

  在翁達崗村,銅佛像打製工藝的傳承沒有什麼限製(女人不打佛像除外),也沒有拜師學藝的儀式,是一種開放的傳承方式。但具體傳承時絕大多數學徒還是本村人、其次是有親戚關系的人、極個別的才是沒有親戚關系的外村人。

  改革開放以來,打製銅佛像已逐漸成爲一門賺錢的手藝。翁達崗村大多數年輕人都願意學這種手藝。年輕的老板、雇工、學徒比比皆是,占了調查對象的大部分,傳承呈現出興旺的景象。調查中最年輕的老板呷瑪旺堆才25歲,最年輕的學徒才14歲。反映出這門手藝後繼有人。由于打佛像是比較容易賺錢的手藝,還有個別的人學了其他手藝後又改學打製銅佛像。

  打製的銅佛像較大,工序較多,有粗活細活,需要分工合作,形成了人數多少不等的小分隊。到外地打佛像時是一個小包工隊,在家裏打製佛像時就是一個小作坊,可以說是一種作坊手工業與包工隊式的經營模式。老板在家是作坊主人,在外像包工頭,帶著幾個、十幾個工匠幹活。不同老板所帶工匠多少不一樣,既隊伍的規模大小不一樣,也不固定。活多、工期緊、忙不過來時請一些雇工,隊伍人數增加,活少時有的學徒雇工回家休息,隊伍人數就減少,按天付工錢,十分靈活。

  打製佛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事先定做,在家裏打製好後運到寺廟組裝。另一種是直接到寺廟加工。客戶也有兩種,一種是寺廟,另一種是施主。施主定的佛像最終是捐給寺廟,所以基本都是在爲寺廟打製佛像。現在翁達崗及其搬到昌都的老板,大多都有過找活幹的經曆。但打製佛像的時間久了,認識的人和寺廟也多,只要手藝好、信譽好,老客戶會介紹新客戶,新客戶再介紹新客戶,生意就越來越好。在這個過程中不少老板還建立了一些長期客戶。以老板的手藝、名氣、信譽爲基礎建立的客戶網絡十分重要。

  翁達崗村打製的銅佛像與商品不同,沒有中間的銷售環節,基本是直接爲用戶加工。用戶基本以昌都爲中心向外擴散。在昌都爲強巴林寺打製的佛像最多,不僅最大的、高11米的強巴佛是翁達崗村的工匠打製的,還有數量衆多的各種佛像、法幢、屋頂的祥麟*輪、牆壁上的镏金銅八寶圖案等等,都是以翁達崗村爲主的本地工匠打製的。往外擴散的第一個圈,主要是毗鄰的四川的甘孜、青海的玉樹、雲南的迪慶即傳統的康區,其次也波及了四川阿壩和青海的果洛。第二個圈應該是西藏康區以外的藏族地方。近年來隨著翁達崗村爲主的昌都工匠遷居拉薩,康區以外的藏族地方主要成了他們的客戶區。這些地方在昌都的工匠就只是偶爾的涉及了,特別是距離較遠的阿裏、日喀則(劄什倫布寺)、劄囊縣(桑耶寺)等地,都是由某個熟人介紹才有機會去的。除此而外的漢族地方,偶爾因熟人介紹,也會去打製銅佛像。如斯塔澤仁就因四川康定南無寺達吉活佛介紹,去湖北赤壁縣和河南淅川倉房鎮的寺廟打製過銅佛像。

  工具與打製工藝

  昌都藏族銅佛像打製工藝打製的物品種類以佛像爲主,其他還有靈塔、祥麟*輪、寶頂、法幢、牆壁裝飾、轉經筒、鎏金銅瓦、壇城等。與一般的銅匠工藝相比,在原料、工具與製作工藝方面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點。

  原料最主要的是紅銅版,其他的有焊藥、金粉等。工具主要有鉗子、鐵錘、鐵砧、錾子、電鑽、坩埚、電鼓風機、氧焊機等。除外還有一些特色鮮明的工具,如藏式鐵砧等。

  藏式鐵砧,藏語叫“阿桑”,主要墊著錘打各種細部花紋、圖案。由鐵棒、木支架、鐵套頭叁部分組成。鐵棒大多長1~1.5米,棒身約4~5厘米見方,棒尖爲錐形。

  木支架大多用兩根粗木棒(大多40~50厘米左右)和一根短木棒做成A字形木支架。使用時將鐵棒後段穿過A字形木支架的空洞並著地,將支架、鐵棒和地面構成一個穩定的叁角形,使鐵棒前端向上斜伸。

  鐵套頭一般長10~20厘米,前端實心,後部中空,形成套管,使用時可將其套在鐵棒棒尖上。根據套頭端面的形狀,主要分爲四種:(1)果加,墊著打平面;(2)薩呷,墊著打線條,如佛像的眼、口、鼻、花朵等各種凹陷部位或凸出部位邊緣的線條;(3)果波,墊著打出凸出部位,如眼、口、鼻、花朵等凸出部位;(4)格古,墊著打出較大的弧形部位,如手臂、腿部等。四種套頭每種還有一些形狀上的細微差異,以及大小尺寸的差異,故一般有二、叁十個套頭,使用時根據不同工藝的需要,可以隨意變換。

  鐵錘和鐵錾子也比較有特點。除一般的鐵錘外,有特色的是用于錘打各種細部花紋、圖案的鐵錘。根據錘面的形狀及其使用功能主要分爲叁種:(1)托呷,捶打平面(主要是花紋、圖案中的一些小平面,與打銅版等大面積的平面不同);(2)托加,打凹陷部位或凸出部位的面;(3)薩呷,打線條,在凹陷部位或凸出部位邊緣打出清晰、流暢的線條。鐵錾子根據刃口的形狀及其使用功能主要分爲五種:(1)卡提,錾平面;(2)達尼,錾線條,但刃口不鋒利,使敲打部位的銅片下陷形成線條;(3)卓卡,在圓柱狀凸起部位錾橫的線條;(4)卡略,把凸起部分錾光滑勻稱;(5)卡惹絨,刃口較鋒利,錾刻線條。錾子的刃口形狀、尺寸還有很多細微的變化,一般工匠都有幾十把錾子,才能滿足需要。

  銅佛像不管大小,都是由多個零部件組成。首先需根據部件的大小剪下銅版。藏傳佛教佛像各部位的比例尺寸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更改。但每一尊銅像的大小不同,師傅需對相應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或縮小。有的人先是將銅版燒製,使其變軟,冷卻後以便捶打。燒過後的銅版會變黑,此時師傅會在銅版上用尺子畫出所需圖案的輪廓線。畫時一邊用尺子量,一邊用一尖刃的錾子輕輕刻畫,即可在銅版上刻畫出線條。也有的人直接用鉛筆畫線。總之達到目的就行。還有許多複雜,且多爲曲線的圖案,如花朵、火焰紋、海螺、動物圖像等,則需先在較硬的牛皮紙上用筆畫出基本的圖案樣稿(不畫很細的細部,如葉子不畫葉脈等),然後在銅版上墊一層複寫紙,其上再放上樣稿,用鉛筆在樣稿上畫一遍,于是樣稿的圖案就印在了銅版上。

  銅佛像一些部位的造型、圖案都是錘打出來的。開始是在平面的銅版上敲打,先只有…

《翁達崗村銅佛像打製的田野調查(張建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