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青海藏传佛教的历史

  青海藏传佛教的历史

  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是以藏语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以藏民族为主体的信教民族,或通过藏民族传入其它民族,故名。

  藏传佛教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教派,文化内涵丰富,融合佛教大小乘和金刚乘的基本教义,结合高原的文化自然环境,形成既有戒律传承系统教义、宗派见地与修持方法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在教义上,主张显密结合,闻思修并重,戒定慧全修,以中观正见为指导,实践全刚密法,重视理性和智慧的开发,以达到离苦得乐,自度度人的境界。

  佛教自7世纪传入我国藏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到11世纪,形成藏传佛教及其各个派系,并陆续传入蒙古土裕固纳西满羌、普米彝、白汉等许多民族中,对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观念、风俗习惯等都有过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很深的信仰基础。青海现在人口530多万其中,藏族、蒙古族、土族和部分汉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占总人口数的半以上。

  藏传佛教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全盘引进佛教的典籍外,还从印度尼泊尔等地吸收了大量的世俗文化,在语言文字、历史、文学逻辑,哲学医学天文历算风水占l、、雕塑绘画土木建筑、制造工艺音乐舞蹈,戏剧、吉庆丧葬礼仪、生活习俗等方面与当地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遍立各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为保留继承和传播这些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卷帙浩繁的各种藏文文献内容涉及各个领域,为研究藏族和其它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

  从20世纪中叶起,藏传佛教传播到西欧,北美等地的数十个国家。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着博大而神秘的青藏高原,渴求认识藏传佛教的奥秘,聆听那来自高原的神圣声音。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产生最早的世界宗教,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百年后,在印度早期佛教中出现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又分化成十八部,这一时期的佛教总称为部派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公元前后出现大乘佛教,由龙树、提婆师徒创中观派。稍后,无著,世亲兄弟再创瑜伽行派。

  中观派,也称大乘空宗,在理论上坚持不着“有”、”无“的”中道”立场,瑜伽行派,也称大乘有宗或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即在否定客观世界的同时,肯定思维意识的真实存在。小乘和大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从理论方面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即不承认由五蕴所组成的“人我”的实在性,而肯定作为五蕴本身的“法我”是真实的:大乘则打破任何固定的实体观念,提出“我法皆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相互依存的表现,并无固实体,从而否定了“人我”和“法我”。从修道方面看,小乘主张自觉自度,以达到解脱自己的目的:大乘则以度化解脱他人为中心,须发大悲菩提心,利乐众生。从修行追求的目标上看,小乘认为佛陀的伟大人格是累世修行的结果,一般人的现世修行无法达到,只能证得阿罗汉果位;而大乘则以佛菩萨的境界为最高目标,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从佛陀观方面看,早期的小乘视佛陀为导师,佛为僧众之一,后来才逐渐神化而大乘则明确提出佛有法身、报身和变化身的“三身说“理论。从经典方面,小乘一般使用记实的文体,多为短篇;而大乘在小乘经典的基础上发展了佛的思想,写作上多用通俗的演绎,故事、譬喻、偈颂等。

  佛教作为世界性宗教,其传播分为三支:

  1、公元前3世纪,传入缅甸,泰国,束埔寨、老挝等国,称为“南传佛教”,因传播时间早,属小乘

  2、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南北朝时弘遍全国,后次第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称之为“汉传佛教”。

  3、7世纪,藏传佛教兴起,亦称密宗,“密教”。它是佛教在当时社会潮流影响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前提,以咒术,礼仪、本尊信仰等为特征,主张皈依上师、“三宝”,经过上师灌顶,密传口诵真言,手结印契,心作观想,通过三密相应,达到即身成佛的修行目的。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他开拓疆域,发展生产,创制文字、统度量衡,在文化上采取开放性政策,从四邻各国和地区引进先进文化,使吐蕃社会得到空前发展。他先后与当时尼泊尔和唐王朝联姻,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汉妃文成公主,与此同时将佛教引入吐蕃。史载赤尊公主带去一尊不动金刚佛像,这是佛陀释迦牟尼的8岁等身像,现供于拉萨小昭寺,文成公主带去一尊觉卧佛像,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是其12岁的等身像,现供于拉萨大昭寺。此外,还从印度南部请来了一尊相传为自然生成的十面观音旃檀像,现供于布达拉宫。这3尊佛像,标志着佛教已传入藏土。

  而今,布达拉宫,现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冥冥中好似有一股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亿万朝圣者的脚步;在突兀而起的红山上,它默默俯视着朝圣者的虔诚。信徒们手中的经轮在转,布达拉宫前面的巨大经筒在转,静默的人们围着布达拉宫也在转,而美好的诵经声也由此传到高原之外的空间里。那是佛陀的世界。

  松赞干布时期,在吐蕃兴建了大小昭寺等批佛堂,并开始使用藏文翻译佛经。7世纪后期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在吐蕃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印度著名的显宗大师寂护、密宗大师莲花生等先后来藏,西藏第一座正规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建成,第一批藏族僧人出现了,大规模的译经工作也开始了。此时通过以寂护弟子莲花戒为首的“渐门派”与汉地和尚摩诃那为首的“顿门派”之间的佛教辩论,进一步统一了佛教思想,确立了印度佛教大乘中观自续派的见修观点,使寂护开创的中观思想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思想。到赤祖德赞(俗称热巴巾,汉史作可黎可足)时期,法定每7户人家供养一位僧人,制定刑罚,严厉处罚反对佛教或轻蔑僧侣的行为,大力提高僧众的社会地位。高层僧侣任职朝廷,可干预内外军政事务。当时,许多寺院不仅拥有属民的特权,而且占有土地、牧场和牲畜,使佛教寺院在吐蕃社会中成为有相当能量的社会实体。

  但佛教的发展一直受到吐蕃传统地方宗教本教的抵制。本教作为吐蕃本土宗教,根深蒂固,有雄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土壤,面对迅速传播的佛教和过高的佛教地位,本教势力与反佛贵族相结合,弑杀赤祖德赞,拥立达磨为赞普,在吐蕃本土全面禁佛,并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溃。藏传佛教史称这段历史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从初传到全面禁佛,前后200余年。

  吐蕃禁佛,本土的一些高僧逃来青海,使佛教火种得以保留。那时来青海的西藏僧人藏饶赛等3人,史称三贤哲。传教于今青海的河湟谷地,晚年间收徒贡巴饶赛,因其聪颖过人,智慧广大,史称“喇勤”,意为大喇嘛。喇勤后来在今青海化隆县的丹斗建寺修塔,招徒传法,声名大著。后西藏桑耶地区领主查那益西坚赞慕名派卢梅等卫藏十弟子来安多向喇勤求法。10世纪后叶,西藏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转化,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不少封建领主,急需借助佛教的精神力量来维护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从而为佛教的复兴创造了条件。自978年起,卢梅等人陆续回到西藏,在各地领主的支持下建寺弘法,复燃佛教之火,史称“下路弘法”或“下路复兴”。

  今西宁市东30公里处红崖子沟口的白马寺,是“三贤哲”和喇勤贡巴饶赛的长期活动处,市内的大佛寺院内曾有“三贤哲”的坟冢,后形成座小寺,虽规模不大,却颇有影响。而河湟谷地则成为了下路弘传的发祥地。

  吐蕃王朝崩溃后,吐蕃王族后裔扎西贡在西藏阿里地区建立古格王朝。扎西贡之子柯日出家为僧,取名益西沃,人称“拉喇嘛”,是阿里地区复兴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在阿里建托林寺,派人到克什米尔等地求经学法,遂有大译师仁钦桑布等学成归来,从事佛经翻译事业。1040年,印度超戒寺高僧阿底峡尊者(982~1054)应拉喇嘛叔侄之请来阿里,整顿西藏佛教,传法于卫藏,史称“上路弘法”或“上路复兴”。

  佛教从10世纪末叶起在西藏的再度复兴和发展,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后弘期,以藏传教各个教派的兴起活佛转世制度的出现,形成自己的宗教文化等为特色。这时的西藏传教一改前弘期主要传播于吐蕃王室等上层社会的特点,而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在佛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本教的一些神祗和仪式,形成西藏化了的佛教流派,可谓是我国藏语系地区本土文化的结晶。

  宋代,吐蕃王裔唃厮罗建藏族政权于河湟,边成长期战乱。佛教劝善止恶、力戒杀生的教义宗旨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从而佛教在河湟等地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僧数不断增加,宗教活动日益丰富。史载唃厮罗政权崇尚佛教,当时的青唐城(今西宁市),“水西平原,建佛祠,广五六里。绕以周垣,屋至千余楹。为大像,以黄金涂其身,又为浮屠十三级以护之。”吐蕃重僧,有大事必集僧决之。僧之法无不免者。城中之屋,佛舍居半。”(李远《青唐录》)10世纪末叶谣藏佛教后弘,佛教各教派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各派创始人及其弟子纷纷来到青海传教,相继建成批宁玛派和噶举派寺院。特别是玉树地区毗连康藏,传教建寺活动更为突出,先后建成20多座寺宇,成为青海传教历史久远寺院众多、教派复杂的地区。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沿唐蕃古道行走在青海高原上,凛冽寒风迎面吹来,古道上的号角钟声时隐时现,仿佛那风也因此而古老。远在唐代,随着文成、金城公主进藏和吐蕃势力东渐,青海藏区…

《青海藏传佛教的历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