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青海藏傳佛教的曆史

  青海藏傳佛教的曆史

  藏傳佛教,也稱藏語系佛教,是以藏語爲主要施教,學修工具,以藏民族爲主體的信教民族,或通過藏民族傳入其它民族,故名。

  藏傳佛教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曆史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教派,文化內涵豐富,融合佛教大小乘和金剛乘的基本教義,結合高原的文化自然環境,形成既有戒律傳承系統教義、宗派見地與修持方法相結合的完整體系。在教義上,主張顯密結合,聞思修並重,戒定慧全修,以中觀正見爲指導,實踐全剛密法,重視理性和智慧的開發,以達到離苦得樂,自度度人的境界。

  佛教自7世紀傳入我國藏區,經過長期的發展,到11世紀,形成藏傳佛教及其各個派系,並陸續傳入蒙古土裕固納西滿羌、普米彜、白漢等許多民族中,對這些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倫理觀念、風俗習慣等都有過重要影響,至今仍有很深的信仰基礎。青海現在人口530多萬其中,藏族、蒙古族、土族和部分漢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占總人口數的半以上。

  藏傳佛教在發展形成的過程中,除了全盤引進佛教的典籍外,還從印度尼泊爾等地吸收了大量的世俗文化,在語言文字、曆史、文學邏輯,哲學醫學天文曆算風水占l、、雕塑繪畫土木建築、製造工藝音樂舞蹈,戲劇、吉慶喪葬禮儀、生活習俗等方面與當地的本土文化相結合,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的傳統文化。遍立各地的藏傳佛教寺院爲保留繼承和傳播這些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卷帙浩繁的各種藏文文獻內容涉及各個領域,爲研究藏族和其它民族的曆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珍貴的資料。

  從20世紀中葉起,藏傳佛教傳播到西歐,北美等地的數十個國家。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向往著博大而神秘的青藏高原,渴求認識藏傳佛教的奧秘,聆聽那來自高原的神聖聲音。

  藏傳佛教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流派。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是産生最早的世界宗教,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悠久曆史。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去世百年後,在印度早期佛教中出現上座部和大衆部,上座部又分化成十八部,這一時期的佛教總稱爲部派佛教,屬于小乘佛教。公元前後出現大乘佛教,由龍樹、提婆師徒創中觀派。稍後,無著,世親兄弟再創瑜伽行派。

  中觀派,也稱大乘空宗,在理論上堅持不著“有”、”無“的”中道”立場,瑜伽行派,也稱大乘有宗或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即在否定客觀世界的同時,肯定思維意識的真實存在。小乘和大乘,在教義度化對象,價值觀念,追求目標等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從理論方面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即不承認由五蘊所組成的“人我”的實在性,而肯定作爲五蘊本身的“法我”是真實的:大乘則打破任何固定的實體觀念,提出“我法皆空“,認爲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相互依存的表現,並無固實體,從而否定了“人我”和“法我”。從修道方面看,小乘主張自覺自度,以達到解脫自己的目的:大乘則以度化解脫他人爲中心,須發大悲菩提心,利樂衆生。從修行追求的目標上看,小乘認爲佛陀的偉大人格是累世修行的結果,一般人的現世修行無法達到,只能證得阿羅漢果位;而大乘則以佛菩薩的境界爲最高目標,認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從佛陀觀方面看,早期的小乘視佛陀爲導師,佛爲僧衆之一,後來才逐漸神化而大乘則明確提出佛有法身、報身和變化身的“叁身說“理論。從經典方面,小乘一般使用記實的文體,多爲短篇;而大乘在小乘經典的基礎上發展了佛的思想,寫作上多用通俗的演繹,故事、譬喻、偈頌等。

  佛教作爲世界性宗教,其傳播分爲叁支:

  1、公元前3世紀,傳入緬甸,泰國,束埔寨、老撾等國,稱爲“南傳佛教”,因傳播時間早,屬小乘

  2、公元前後傳入中國,南北朝時弘遍全國,後次第由我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稱之爲“漢傳佛教”。

  3、7世紀,藏傳佛教興起,亦稱密宗,“密教”。它是佛教在當時社會潮流影響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仰,以大乘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爲前提,以咒術,禮儀、本尊信仰等爲特征,主張皈依上師、“叁寶”,經過上師灌頂,密傳口誦真言,手結印契,心作觀想,通過叁密相應,達到即身成佛的修行目的。

  7世紀,松贊幹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他開拓疆域,發展生産,創製文字、統度量衡,在文化上采取開放性政策,從四鄰各國和地區引進先進文化,使吐蕃社會得到空前發展。他先後與當時尼泊爾和唐王朝聯姻,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和漢妃文成公主,與此同時將佛教引入吐蕃。史載赤尊公主帶去一尊不動金剛佛像,這是佛陀釋迦牟尼的8歲等身像,現供于拉薩小昭寺,文成公主帶去一尊覺臥佛像,是釋迦牟尼的報身像,是其12歲的等身像,現供于拉薩大昭寺。此外,還從印度南部請來了一尊相傳爲自然生成的十面觀音旃檀像,現供于布達拉宮。這3尊佛像,標志著佛教已傳入藏土。

  而今,布達拉宮,現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殿,冥冥中好似有一股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吸引著億萬朝聖者的腳步;在突兀而起的紅山上,它默默俯視著朝聖者的虔誠。信徒們手中的經輪在轉,布達拉宮前面的巨大經筒在轉,靜默的人們圍著布達拉宮也在轉,而美好的誦經聲也由此傳到高原之外的空間裏。那是佛陀的世界。

  松贊幹布時期,在吐蕃興建了大小昭寺等批佛堂,並開始使用藏文翻譯佛經。7世紀後期赤松德贊時期,佛教在吐蕃的傳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印度著名的顯宗大師寂護、密宗大師蓮花生等先後來藏,西藏第一座正規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建成,第一批藏族僧人出現了,大規模的譯經工作也開始了。此時通過以寂護弟子蓮花戒爲首的“漸門派”與漢地和尚摩诃那爲首的“頓門派”之間的佛教辯論,進一步統一了佛教思想,確立了印度佛教大乘中觀自續派的見修觀點,使寂護開創的中觀思想成爲西藏佛教的主流思想。到赤祖德贊(俗稱熱巴巾,漢史作可黎可足)時期,法定每7戶人家供養一位僧人,製定刑罰,嚴厲處罰反對佛教或輕蔑僧侶的行爲,大力提高僧衆的社會地位。高層僧侶任職朝廷,可幹預內外軍政事務。當時,許多寺院不僅擁有屬民的特權,而且占有土地、牧場和牲畜,使佛教寺院在吐蕃社會中成爲有相當能量的社會實體。

  但佛教的發展一直受到吐蕃傳統地方宗教本教的抵製。本教作爲吐蕃本土宗教,根深蒂固,有雄厚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土壤,面對迅速傳播的佛教和過高的佛教地位,本教勢力與反佛貴族相結合,弑殺赤祖德贊,擁立達磨爲贊普,在吐蕃本土全面禁佛,並導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潰。藏傳佛教史稱這段曆史爲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從初傳到全面禁佛,前後200余年。

  吐蕃禁佛,本土的一些高僧逃來青海,使佛教火種得以保留。那時來青海的西藏僧人藏饒賽等3人,史稱叁賢哲。傳教于今青海的河湟谷地,晚年間收徒貢巴饒賽,因其聰穎過人,智慧廣大,史稱“喇勤”,意爲大喇嘛。喇勤後來在今青海化隆縣的丹鬥建寺修塔,招徒傳法,聲名大著。後西藏桑耶地區領主查那益西堅贊慕名派盧梅等衛藏十弟子來安多向喇勤求法。10世紀後葉,西藏社會從奴隸製向封建農奴製轉化,政治和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不少封建領主,急需借助佛教的精神力量來維護鞏固和擴大自己的統治,從而爲佛教的複興創造了條件。自978年起,盧梅等人陸續回到西藏,在各地領主的支持下建寺弘法,複燃佛教之火,史稱“下路弘法”或“下路複興”。

  今西甯市東30公裏處紅崖子溝口的白馬寺,是“叁賢哲”和喇勤貢巴饒賽的長期活動處,市內的大佛寺院內曾有“叁賢哲”的墳冢,後形成座小寺,雖規模不大,卻頗有影響。而河湟谷地則成爲了下路弘傳的發祥地。

  吐蕃王朝崩潰後,吐蕃王族後裔紮西貢在西藏阿裏地區建立古格王朝。紮西貢之子柯日出家爲僧,取名益西沃,人稱“拉喇嘛”,是阿裏地區複興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在阿裏建托林寺,派人到克什米爾等地求經學法,遂有大譯師仁欽桑布等學成歸來,從事佛經翻譯事業。1040年,印度超戒寺高僧阿底峽尊者(982~1054)應拉喇嘛叔侄之請來阿裏,整頓西藏佛教,傳法于衛藏,史稱“上路弘法”或“上路複興”。

  佛教從10世紀末葉起在西藏的再度複興和發展,在藏傳佛教史上被稱爲後弘期,以藏傳教各個教派的興起活佛轉世製度的出現,形成自己的宗教文化等爲特色。這時的西藏傳教一改前弘期主要傳播于吐蕃王室等上層社會的特點,而深深紮根于廣大民衆,在佛教基本教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本教的一些神祗和儀式,形成西藏化了的佛教流派,可謂是我國藏語系地區本土文化的結晶。

  宋代,吐蕃王裔唃厮羅建藏族政權于河湟,邊成長期戰亂。佛教勸善止惡、力戒殺生的教義宗旨使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從而佛教在河湟等地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僧數不斷增加,宗教活動日益豐富。史載唃厮羅政權崇尚佛教,當時的青唐城(今西甯市),“水西平原,建佛祠,廣五六裏。繞以周垣,屋至千余楹。爲大像,以黃金塗其身,又爲浮屠十叁級以護之。”吐蕃重僧,有大事必集僧決之。僧之法無不免者。城中之屋,佛舍居半。”(李遠《青唐錄》)10世紀末葉謠藏佛教後弘,佛教各教派處于空前活躍的狀態,各派創始人及其弟子紛紛來到青海傳教,相繼建成批甯瑪派和噶舉派寺院。特別是玉樹地區毗連康藏,傳教建寺活動更爲突出,先後建成20多座寺宇,成爲青海傳教曆史久遠寺院衆多、教派複雜的地區。

  青海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傳播區。沿唐蕃古道行走在青海高原上,凜冽寒風迎面吹來,古道上的號角鍾聲時隱時現,仿佛那風也因此而古老。遠在唐代,隨著文成、金城公主進藏和吐蕃勢力東漸,青海藏區…

《青海藏傳佛教的曆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