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青海藏傳佛教的曆史▪P2

  ..續本文上一頁已有佛塔、佛像和小型佛堂寺院出現。今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巴塘地方貝囊溝的文成公主廟,依石壁而建。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聯姻,途經這裏,命隨行工匠在向陽的石灰岩壁上雕刻了大日如來等9尊佛像並紋刻了佛塔經文等。唐中宗景龍四年(7]0年),唐蕃第二次聯姻,金城公主亦經此地,見所刻佛像,便于其上修蓋殿堂,亦稱“大日如來佛堂”,現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成公主進藏時,還在巴塘的紮隆溝建成嘉斯佛塔,在相古河對岸的邦同灘建成格則佛塔。今青海同仁地區傳說,吐蕃時期藏軍來到現在的五屯一帶成邊,曾建瑪貢娘畦寺,是這一帶最古老的寺院。今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城西北隅的乜納塔,也叫“貴德白塔”,“彌勒塔”和“鎮水塔”,曆史上被譽爲“青海第塔”,頗負盛名,相傳在9世紀中葉,吐蕃贊普熱巴巾時期初建。每一座塔,每一座寺都記載了政治製度與宗教環境的興盛與衰亡。高原上久已不聞的馬嘶聲,卻怎麼也了不去陳年哀塵。

  13世紀,蒙古勃興于大漠南北,元王朝的建立使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1247年,西藏薩迦派高僧薩班·貢噶堅贊以宗教領袖和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代表衛藏人民的利益,與闊端相會于涼州,使西藏正式納入元朝版圖,建立起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間的政治統屬關系,和平的環境再次爲藏傳佛教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嗣後,薩迦派第五祖八思巴被忽必烈尊爲帝師,統領天下釋教。青海籍桑哥任職元朝尚書丞相,玉樹名僧膽巴受封大元帝師,住持敕賜的龍興寺。在元王朝的支持下,經過八思巴等一批佛教高僧的長期活動,青海藏地備派寺院迅速增加,且以薩迦派爲主。同時,藏傳佛教覺囊派也從西藏傳到青海果洛等地。

  明襲元製,仍以支持藏傳佛教爲安藏方略,衆建封授各派上層,在青海興建瞿昙寺,結古寺等,成爲明王朝聯結青海西藏等重地的紐帶。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大師誕生于青海宗喀地方(今湟中縣魯沙爾鎮塔爾寺所在地),最初在青海夏瓊寺學習佛法,後在西藏成名,終形成一代宗師。他立志宗教改革,于明永樂年間創立了藏傳佛教中信衆最多,影響最大的格魯派。宗喀巴創教期間,其弟子多來青海傳教,曾創建循化文都寺、民和卡地喀寺、弘化寺等早期寺院。因此,人們稱青海爲格魯派之源。明萬曆年間,第叁世達賴喇嘛兩次來青海活動,使格魯派更迅速地在青海傳播,蜚聲國內外的塔爾寺正式形成,並經過青海東科爾等活佛的傳教活動,格魯派次第傳入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形成後來蒙古族等民族普遍信奉格魯派的格局。明末,和碩特蒙古首領固始汗率部從新疆入據青海,擊敗格魯派在青康藏的對立勢力,支持其在西藏取得宗教上的統治地位,建立了噶丹頗章政權。格魯派在青海先後建成佑甯寺、東科寺、廣惠寺,德千寺等著名大寺,並有不少他派寺院改宗格魯派。

  爲此,清王朝設置駐京呼圖克圖,青海有章嘉、土觀、敏珠爾、阿嘉、拉科、賽赤、東科爾等7位大活佛駐京任職,備受尊崇。雍正年間,因羅蔔、藏丹津反清事件,青海的藏傳佛教一度受到限製,但清王朝尊崇藏傳佛教的基本國策未變,湟水流域被毀的各寺相繼恢複,並繼續擴建發展。乾隆年間,清王朝對西藏地方行政體製進行改革,確立以第七世達賴喇嘛爲首的西藏政教合一統治,再次促進了格魯派的發展。清末,青海全省藏傳佛教寺院的派屬、類型、布局等基本定型。民國時期,只在邊遠牧區修建了些新寺院,一般規模都不大,最大的是今興海縣的賽宗寺。

  青海藏傳佛教現存五個教派,均傳自西藏。20世紀50年代初,青海的藏傳教一度再呈發展趨勢,據統計,1958年全省有各類藏傳佛教寺院756座,但1958年後曾遭到嚴重破壞。上個世紀80年代後,經過重建或修葺,寺院陸續恢複開放。據調查,現全青海省境內有寺院666座。

  10世紀,西藏社會進入封建農奴製。從]1世紀起,以密宗傳承爲主形成各種教派。各派各依其傳承,對佛典教理、流傳情況,乃至儀軌法門等進行不同的诠釋,形成獨具特點的佛學思想體系,在修學的經典、修法的種類方面各具重點和特色,對佛教空有等哲理正見出現認識上的分歧。這些教派與世俗的封建領主相結合,使宗教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二位一體”,形成一種強大的政治經濟實體,深深紮根于廣大信教群衆之中。早期形成的教派,較大的有甯瑪派、噶丹派、薩迦派、噶舉派,較小的有覺囊、希解、覺宇、夏魯、郭紮、珀東等派。15世紀初,宗喀巴大師面對藏傳佛教的混亂局面,起衰救蔽,立志改革,通過藏傳佛教內在的自我調探機製,整頓戒律,嚴律學修次第,調整改革寺院組織和管理製度,最後創立格魯派。元代以來,薩迦、噶舉派一度執掌西藏政教大權,進行政教合一統治。後來,格魯派在和碩特蒙古勢力和清王朝的支持下躍居統治地位,成爲當今最大的密宗教派。

  

《青海藏傳佛教的曆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