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有佛塔、佛像和小型佛堂寺院出现。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地方贝囊沟的文成公主庙,依石壁而建。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联姻,途经这里,命随行工匠在向阳的石灰岩壁上雕刻了大日如来等9尊佛像并纹刻了佛塔经文等。唐中宗景龙四年(7]0年),唐蕃第二次联姻,金城公主亦经此地,见所刻佛像,便于其上修盖殿堂,亦称“大日如来佛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成公主进藏时,还在巴塘的扎隆沟建成嘉斯佛塔,在相古河对岸的邦同滩建成格则佛塔。今青海同仁地区传说,吐蕃时期藏军来到现在的五屯一带成边,曾建玛贡娘畦寺,是这一带最古老的寺院。今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城西北隅的乜纳塔,也叫“贵德白塔”,“弥勒塔”和“镇水塔”,历史上被誉为“青海第塔”,颇负盛名,相传在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热巴巾时期初建。每一座塔,每一座寺都记载了政治制度与宗教环境的兴盛与衰亡。高原上久已不闻的马嘶声,却怎么也了不去陈年哀尘。
13世纪,蒙古勃兴于大漠南北,元王朝的建立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1247年,西藏萨迦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以宗教领袖和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代表卫藏人民的利益,与阔端相会于凉州,使西藏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建立起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政治统属关系,和平的环境再次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嗣后,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帝师,统领天下释教。青海籍桑哥任职元朝尚书丞相,玉树名僧胆巴受封大元帝师,住持敕赐的龙兴寺。在元王朝的支持下,经过八思巴等一批佛教高僧的长期活动,青海藏地备派寺院迅速增加,且以萨迦派为主。同时,藏传佛教觉囊派也从西藏传到青海果洛等地。
明袭元制,仍以支持藏传佛教为安藏方略,众建封授各派上层,在青海兴建瞿昙寺,结古寺等,成为明王朝联结青海西藏等重地的纽带。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大师诞生于青海宗喀地方(今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所在地),最初在青海夏琼寺学习佛法,后在西藏成名,终形成一代宗师。他立志宗教改革,于明永乐年间创立了藏传佛教中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格鲁派。宗喀巴创教期间,其弟子多来青海传教,曾创建循化文都寺、民和卡地喀寺、弘化寺等早期寺院。因此,人们称青海为格鲁派之源。明万历年间,第三世达赖喇嘛两次来青海活动,使格鲁派更迅速地在青海传播,蜚声国内外的塔尔寺正式形成,并经过青海东科尔等活佛的传教活动,格鲁派次第传入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形成后来蒙古族等民族普遍信奉格鲁派的格局。明末,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率部从新疆入据青海,击败格鲁派在青康藏的对立势力,支持其在西藏取得宗教上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格鲁派在青海先后建成佑宁寺、东科寺、广惠寺,德千寺等著名大寺,并有不少他派寺院改宗格鲁派。
为此,清王朝设置驻京呼图克图,青海有章嘉、土观、敏珠尔、阿嘉、拉科、赛赤、东科尔等7位大活佛驻京任职,备受尊崇。雍正年间,因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青海的藏传佛教一度受到限制,但清王朝尊崇藏传佛教的基本国策未变,湟水流域被毁的各寺相继恢复,并继续扩建发展。乾隆年间,清王朝对西藏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确立以第七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政教合一统治,再次促进了格鲁派的发展。清末,青海全省藏传佛教寺院的派属、类型、布局等基本定型。民国时期,只在边远牧区修建了些新寺院,一般规模都不大,最大的是今兴海县的赛宗寺。
青海藏传佛教现存五个教派,均传自西藏。20世纪50年代初,青海的藏传教一度再呈发展趋势,据统计,1958年全省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756座,但1958年后曾遭到严重破坏。上个世纪80年代后,经过重建或修葺,寺院陆续恢复开放。据调查,现全青海省境内有寺院666座。
10世纪,西藏社会进入封建农奴制。从]1世纪起,以密宗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各派各依其传承,对佛典教理、流传情况,乃至仪轨法门等进行不同的诠释,形成独具特点的佛学思想体系,在修学的经典、修法的种类方面各具重点和特色,对佛教空有等哲理正见出现认识上的分歧。这些教派与世俗的封建领主相结合,使宗教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二位一体”,形成一种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深深扎根于广大信教群众之中。早期形成的教派,较大的有宁玛派、噶丹派、萨迦派、噶举派,较小的有觉囊、希解、觉宇、夏鲁、郭扎、珀东等派。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面对藏传佛教的混乱局面,起衰救蔽,立志改革,通过藏传佛教内在的自我调探机制,整顿戒律,严律学修次第,调整改革寺院组织和管理制度,最后创立格鲁派。元代以来,萨迦、噶举派一度执掌西藏政教大权,进行政教合一统治。后来,格鲁派在和硕特蒙古势力和清王朝的支持下跃居统治地位,成为当今最大的密宗教派。
《青海藏传佛教的历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