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P6

  ..续本文上一页出,这也暗示净土法门饱含无上甚深的妙理。

  那么,净土教在一代时教中,占据什么位置呢?众所周知,华严与法华乃一乘圆教。《华严经》被公认为众经之王,然而《华严经》的归根结穴,在于〈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归根结穴,又在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可见,华严与净土渊源甚深。《法华经》中也有直接宣扬弥陀净土的内容,如其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之未有言:

   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得往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

  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

  亦复不为乔慢忌妒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69]

  而且,该经中有偈云: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 [70]

  专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鉴于此,藕益大师赞云:

   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矣! [71]

  华严之全圆,法华之纯圆,其奥藏与秘髓,皆不出此净土教之外,可见净土乃是至圆至顿之教。而且,华严与法华圆顿而不方便,钝根众生难以进修,净土法门既圆顿又方便。只要执持名号念佛,即可成办道业。正如莲池大师所说:

  越三祗于一念,齐诸佛于片言。 [72]

  也就是说,一念净信,入弥陀愿海,超越三大阿僧祗劫的功行;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片言,便可与观音扫势至、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的功德智慧齐等,把手同行。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方便而究竟,可谓了义中第一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圆收圆超所有行门,乃三藏十二部的大总持法门,甚深难信,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慧眼独具,透辟明示: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73] 这句开示震耳发聩,以前人所未发,揭示出释迦如来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示现世间的最高目的即是宣说念佛法门。这句话不是常人所能说出的。《龙舒增广净土文》称善导大师为阿弥陀佛化身。 [74] 莲池大师佐证: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 , 纵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 [75] 藕益大师亦云:

   一句阿弥陀佛,即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

  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

  所能信解也。 [76]

  藕益大师这段开示的意蕴,与善导大师的说法无二无别。圣人之见,遥相呼应,值得吾人反复思虑。

  由上可知,净土教在佛的一代时教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教理了义乃一大藏教之总持,其修行证果乃三乘佛法之归宿。有如印光大师所云:

   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

  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77]

  所以,净土法门深契佛陀本怀,在佛教中占有核心地位,是佛教信仰者的最佳选择和必然归宿;是现代社会忙忙碌碌的人们信仰选择时通过比对后的最终落脚点。

  (二)古来诸宗融归净土 中国大乘佛教的净土教,承袭印度佛教的古老传统,深信诸佛及其净土的存在。弥陀净土教行者,生前蒙佛慈护,命终往生西方净土。从印度传译至中国的诸大乘经论中,虽说明有十方无数诸佛各住其功德成就的清净国土,而有专门经典详述的不过阿弥陀佛、药师佛及未来佛弥勒等。在这之中,讲述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经论是最多的,它不但有数部正明经典作专题说明,而且在许多的经典和论著中都旁提和涉及。自古以来,弥勒净土信仰的影响面不太大,时间也不太长。西方净土却被人们当作诸佛净土的代表而信奉,历代求生的僧俗信众络绎不绝,难以数计。

  净土信仰传入中国,以东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 179 年)支娄迦谶译出《般舟三昧经》为标志。此后 , 西晋时有《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译传;又有姚秦罗什、刘宋宝云、疆良耶舍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等。净土经典相继而来,僧俗之间渐生信仰。求生西方者,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是西晋的阙公则, [78] 其后愿生之人日增,最有名的为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他于庐山结社念佛,依《般舟三昧经》修念佛三昧。在慧远大师的影响下,南方念佛之风很快兴盛起来。

  南北朝刘宋以后,净土信仰渐次传布各地,讲解注疏净土经论、造立阿弥陀佛像均有其人。北魏宣武帝时,菩提流支译出世亲之《往生论》。次而,昙鸾为之作注,兼依《十住毗婆沙论》难、易二道之说,主张他力本愿,阐明净土教本义。于是,北方以并州(今山西太原)为中心出现了许多愿生净土之人。后周及隋代,对净土经典的研究风行,反映了净土教的流行情况。在净土经典的研究中,以净影慧远、嘉祥吉藏、天台智者等为最有名。他们各自站在自己宗派的立场来理解净土经义。至唐代道绰、善导等,继承昙鸾教旨,极力强调佛的本愿力,又高唱末法思想而说时教相应的要旨。道绰大师著《安乐集》,针对性十分明显地对数类对于弥陀净土的责难和误解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和指正。善导大师撰《观经四贴疏》,力破各家判分净土之旨。正是通过这些高僧的努力,为后来净土教的独特教义和走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长安等地各宗派的法师都竞相为弥陀经或观经等作疏解。这说明当时佛教学术界对净土教义的普遍关注,同时表明了净土教在当时已极具影响。反过来,各宗派大德对净土教的研究与行持,也对净土法门的广泛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唐开元初年,慧日三藏从印度游学归来,目睹禅家之徒贬低净土教,视净土法门为愚夫愚妇修行之法,深感痛惜。他主张教净一致、禅净一致、戒净双修。此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承远、法照、飞锡等承继其说,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之禅门,痛斥禅门狂徒之空腹高心。禅宗之士亦有许多共鸣其说,如五祖门下的宣什倡南山念佛门成禅宗之一派;六祖门下的南阳慧忠,倡行解兼修,响应禅教一致。至后周法眼嫡孙永明延寿大师,更明空有相成之理,大力提倡禅净双修,兴起一种有别于祖师禅的禅风。他作有著名的“四料简”高推净土法门。宋代僧俗禅净双修之风,受永明大师的影响甚巨。宋时的天台宗下,亦出了许多信奉净土及注解净土经典者,其中,四明知礼的《观经疏妙宗钞》最为著名,其约心观佛说是一种台净融合论。律宗方面,著名的有灵芝元照律师挟南山律同时弘扬净土,为观经等作疏。元代以后,禅净双修之风越发风行,中峰明本、天如维则等,皆心归安养,天台诸师亦皆赞演净土法门。

  明代佛教承宋元以来禅净双修之余风,净土教寓于天台与禅宗之中,为僧俗的实际信仰而广泛流传。天台门下,明初有遽庵大佑,精天台、贤首教义,著《阿弥陀经略解》一卷、《净土指归集》二卷 , 倡导净土之法。妙叶,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二卷,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玄义,指斥狂禅谬见,摄禅归净。一元宗本,撰《归元直指集》二卷,力说净土要旨,劝人戒杀放生,又作西方净土诗百首劝人念佛往生。禅宗门下,受禅净双修、禅净同归思潮的影响,不少人兼修净土。杨歧门下空谷景隆,平生以净业劝人,有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古音净琴,著《醍醐集》三卷、作念佛警策偈,劝人行住坐卧念佛。曹洞门下,大方如迁,于大慈寿寺开净土不二法门,宣扬净土,远近多浴其化。大方祖通,常示人念佛往生之法。博山元来,倡导禅净不二论,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净土指归。鼓山元贤,有《净慈要语》二卷,说念佛放生。不仅出家众发愿修持净土,在家居士亦掀起禅净合流的热潮,皆奉持戒念佛之说,著名者有姚广孝、严敏卿、顾清甫、袁宏道三兄弟等等。

  进入清代,禅宗、天台、华严等宗派的对立气势早已完全消失,互相混融会通,只在名义上保持着宗派的独立和传承。莲池大师、藕益大师等的融汇各宗会归净土的主张影响很大,连雍正皇帝( 1723 — 1735 在位)也成了倡导净土法门者。 [79] 在僧界,截流、省庵、彻悟及清末的印光等大师对净土的发扬都有重要贡献。居士方面,研究佛学者甚多,几乎快成为佛学在居士而不在僧侣的局面。彭际清、宋文森、毕奇、周梦颜、罗有高、汪缙等人,对净土教的弘扬都是非常有成绩的。清末明初,一批仁人志士欲挽救国家危亡,纷纷到佛学中寻求精神武器,激励斗志,培养勇猛无畏的精神,其中许多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也都倾心净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政治上倡言社会改革,主张经世致用,在精神上信仰净土法门。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先师杨文会,自称是

  教宗贤首,行在弥陀。 [80]

  居士方面,梅光羲、谢无量、欧阳渐、范古农等有名人士都归于净土。佛门它宗的耆德如:敬安法师、谛闲法师、弘一律师、虚云禅师、圆瑛法师等无不归信净土法门。

  上述可知,从古至今各宗派著名的高僧、大德,在自身的修学和弘法过程中,通过比较,最终几乎无不对净土教表现出极大兴趣或以之为自己的行持方法。这正如印光大师所云:

  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遵此法。 [81]

  这不能不说是净土教实在是有着自身的特殊和绝胜之处。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对净土教的弘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引了大部分人的信仰方向。它也必然会极大地影响现代社会的佛教信众,必然会指导他们的修持实践,对他们的信仰归宿产生重要的现实引导意义。

  (三)普洽现代社会之…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