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P6

  ..續本文上一頁出,這也暗示淨土法門飽含無上甚深的妙理。

  那麼,淨土教在一代時教中,占據什麼位置呢?衆所周知,華嚴與法華乃一乘圓教。《華嚴經》被公認爲衆經之王,然而《華嚴經》的歸根結穴,在于〈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歸根結穴,又在于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可見,華嚴與淨土淵源甚深。《法華經》中也有直接宣揚彌陀淨土的內容,如其中的〈藥王菩薩本事品〉之未有言:

   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得往生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

  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不複爲貪欲所惱,亦複不爲嗔恚愚癡所惱,

  亦複不爲喬慢忌妒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69]

  而且,該經中有偈雲: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 [70]

  專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鑒于此,藕益大師贊雲:

   華嚴之奧藏,法華之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矣! [71]

  華嚴之全圓,法華之純圓,其奧藏與秘髓,皆不出此淨土教之外,可見淨土乃是至圓至頓之教。而且,華嚴與法華圓頓而不方便,鈍根衆生難以進修,淨土法門既圓頓又方便。只要執持名號念佛,即可成辦道業。正如蓮池大師所說:

  越叁祗于一念,齊諸佛于片言。 [72]

  也就是說,一念淨信,入彌陀願海,超越叁大阿僧祗劫的功行;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片言,便可與觀音掃勢至、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的功德智慧齊等,把手同行。由此可見,淨土法門方便而究竟,可謂了義中第一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圓收圓超所有行門,乃叁藏十二部的大總持法門,甚深難信,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慧眼獨具,透辟明示: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73] 這句開示震耳發聩,以前人所未發,揭示出釋迦如來乃至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示現世間的最高目的即是宣說念佛法門。這句話不是常人所能說出的。《龍舒增廣淨土文》稱善導大師爲阿彌陀佛化身。 [74] 蓮池大師佐證:善導大師人稱是彌陀化身 , 縱不是彌陀,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同等人物。 [75] 藕益大師亦雲:

   一句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

  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

  所能信解也。 [76]

  藕益大師這段開示的意蘊,與善導大師的說法無二無別。聖人之見,遙相呼應,值得吾人反複思慮。

  由上可知,淨土教在佛的一代時教中,占據核心地位。其教理了義乃一大藏教之總持,其修行證果乃叁乘佛法之歸宿。有如印光大師所雲:

   此法門,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

  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 [77]

  所以,淨土法門深契佛陀本懷,在佛教中占有核心地位,是佛教信仰者的最佳選擇和必然歸宿;是現代社會忙忙碌碌的人們信仰選擇時通過比對後的最終落腳點。

  (二)古來諸宗融歸淨土 中國大乘佛教的淨土教,承襲印度佛教的古老傳統,深信諸佛及其淨土的存在。彌陀淨土教行者,生前蒙佛慈護,命終往生西方淨土。從印度傳譯至中國的諸大乘經論中,雖說明有十方無數諸佛各住其功德成就的清淨國土,而有專門經典詳述的不過阿彌陀佛、藥師佛及未來佛彌勒等。在這之中,講述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淨土的經論是最多的,它不但有數部正明經典作專題說明,而且在許多的經典和論著中都旁提和涉及。自古以來,彌勒淨土信仰的影響面不太大,時間也不太長。西方淨土卻被人們當作諸佛淨土的代表而信奉,曆代求生的僧俗信衆絡繹不絕,難以數計。

  淨土信仰傳入中國,以東漢靈帝光和二年(西元 179 年)支婁迦谶譯出《般舟叁昧經》爲標志。此後 , 西晉時有《大阿彌陀經》、《平等覺經》譯傳;又有姚秦羅什、劉宋寶雲、疆良耶舍譯出《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等。淨土經典相繼而來,僧俗之間漸生信仰。求生西方者,據文獻記載,最早的是西晉的阙公則, [78] 其後願生之人日增,最有名的爲東晉廬山慧遠大師。他于廬山結社念佛,依《般舟叁昧經》修念佛叁昧。在慧遠大師的影響下,南方念佛之風很快興盛起來。

  南北朝劉宋以後,淨土信仰漸次傳布各地,講解注疏淨土經論、造立阿彌陀佛像均有其人。北魏宣武帝時,菩提流支譯出世親之《往生論》。次而,昙鸾爲之作注,兼依《十住毗婆沙論》難、易二道之說,主張他力本願,闡明淨土教本義。于是,北方以並州(今山西太原)爲中心出現了許多願生淨土之人。後周及隋代,對淨土經典的研究風行,反映了淨土教的流行情況。在淨土經典的研究中,以淨影慧遠、嘉祥吉藏、天臺智者等爲最有名。他們各自站在自己宗派的立場來理解淨土經義。至唐代道綽、善導等,繼承昙鸾教旨,極力強調佛的本願力,又高唱末法思想而說時教相應的要旨。道綽大師著《安樂集》,針對性十分明顯地對數類對于彌陀淨土的責難和誤解進行了有力的駁斥和指正。善導大師撰《觀經四貼疏》,力破各家判分淨土之旨。正是通過這些高僧的努力,爲後來淨土教的獨特教義和走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長安等地各宗派的法師都競相爲彌陀經或觀經等作疏解。這說明當時佛教學術界對淨土教義的普遍關注,同時表明了淨土教在當時已極具影響。反過來,各宗派大德對淨土教的研究與行持,也對淨土法門的廣泛流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唐開元初年,慧日叁藏從印度遊學歸來,目睹禅家之徒貶低淨土教,視淨土法門爲愚夫愚婦修行之法,深感痛惜。他主張教淨一致、禅淨一致、戒淨雙修。此一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承遠、法照、飛錫等承繼其說,以念佛叁昧爲無上深妙之禅門,痛斥禅門狂徒之空腹高心。禅宗之士亦有許多共鳴其說,如五祖門下的宣什倡南山念佛門成禅宗之一派;六祖門下的南陽慧忠,倡行解兼修,響應禅教一致。至後周法眼嫡孫永明延壽大師,更明空有相成之理,大力提倡禅淨雙修,興起一種有別于祖師禅的禅風。他作有著名的“四料簡”高推淨土法門。宋代僧俗禅淨雙修之風,受永明大師的影響甚巨。宋時的天臺宗下,亦出了許多信奉淨土及注解淨土經典者,其中,四明知禮的《觀經疏妙宗鈔》最爲著名,其約心觀佛說是一種臺淨融合論。律宗方面,著名的有靈芝元照律師挾南山律同時弘揚淨土,爲觀經等作疏。元代以後,禅淨雙修之風越發風行,中峰明本、天如維則等,皆心歸安養,天臺諸師亦皆贊演淨土法門。

  明代佛教承宋元以來禅淨雙修之余風,淨土教寓于天臺與禅宗之中,爲僧俗的實際信仰而廣泛流傳。天臺門下,明初有遽庵大佑,精天臺、賢首教義,著《阿彌陀經略解》一卷、《淨土指歸集》二卷 , 倡導淨土之法。妙葉,著《寶王叁昧念佛直指》二卷,論唯心淨土、本性彌陀玄義,指斥狂禅謬見,攝禅歸淨。一元宗本,撰《歸元直指集》二卷,力說淨土要旨,勸人戒殺放生,又作西方淨土詩百首勸人念佛往生。禅宗門下,受禅淨雙修、禅淨同歸思潮的影響,不少人兼修淨土。楊歧門下空谷景隆,平生以淨業勸人,有淨土詩一百零八首。古音淨琴,著《醍醐集》叁卷、作念佛警策偈,勸人行住坐臥念佛。曹洞門下,大方如遷,于大慈壽寺開淨土不二法門,宣揚淨土,遠近多浴其化。大方祖通,常示人念佛往生之法。博山元來,倡導禅淨不二論,以一心不亂專持名號爲淨土指歸。鼓山元賢,有《淨慈要語》二卷,說念佛放生。不僅出家衆發願修持淨土,在家居士亦掀起禅淨合流的熱潮,皆奉持戒念佛之說,著名者有姚廣孝、嚴敏卿、顧清甫、袁宏道叁兄弟等等。

  進入清代,禅宗、天臺、華嚴等宗派的對立氣勢早已完全消失,互相混融會通,只在名義上保持著宗派的獨立和傳承。蓮池大師、藕益大師等的融彙各宗會歸淨土的主張影響很大,連雍正皇帝( 1723 — 1735 在位)也成了倡導淨土法門者。 [79] 在僧界,截流、省庵、徹悟及清末的印光等大師對淨土的發揚都有重要貢獻。居士方面,研究佛學者甚多,幾乎快成爲佛學在居士而不在僧侶的局面。彭際清、宋文森、畢奇、周夢顔、羅有高、汪缙等人,對淨土教的弘揚都是非常有成績的。清末明初,一批仁人志士欲挽救國家危亡,紛紛到佛學中尋求精神武器,激勵鬥志,培養勇猛無畏的精神,其中許多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人,也都傾心淨土。如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章太炎等。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政治上倡言社會改革,主張經世致用,在精神上信仰淨土法門。近代佛教複興運動的先師楊文會,自稱是

  教宗賢首,行在彌陀。 [80]

  居士方面,梅光羲、謝無量、歐陽漸、範古農等有名人士都歸于淨土。佛門它宗的耆德如:敬安法師、谛閑法師、弘一律師、虛雲禅師、圓瑛法師等無不歸信淨土法門。

  上述可知,從古至今各宗派著名的高僧、大德,在自身的修學和弘法過程中,通過比較,最終幾乎無不對淨土教表現出極大興趣或以之爲自己的行持方法。這正如印光大師所雲:

  自佛開此法門以來,一切菩薩、祖師、善知識,悉遵此法。 [81]

  這不能不說是淨土教實在是有著自身的特殊和絕勝之處。這種情況,在曆史上對淨土教的弘布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導引了大部分人的信仰方向。它也必然會極大地影響現代社會的佛教信衆,必然會指導他們的修持實踐,對他們的信仰歸宿産生重要的現實引導意義。

  (叁)普洽現代社會之…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