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機 從佛教經典的懸記,由現代社會的特質以及末法衆生之根性等綜合因素來判斷,淨土教將仍會在現代乃至未來社會于佛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佛陀在經典中懸記佛教的法運,突顯了淨土教的作用。《像法決疑經》、《大集月藏經》、《摩诃摩耶經》、《大乘叁聚忏悔經》、《大悲經》等諸大乘經典將佛教的法運分爲叁期,即正法、像法與末法。每一期法運各具特點。《念佛鏡》中說:
《像法決疑經》雲: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坐禅得堅固;
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 [82]
藕益大師說:
經雲:末法之中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者,唯依念佛而得度, [83]
等等。佛陀的這些懸記,無異于長夜之燭炬,灼破昏暗,給予衆生真實善巧的利益,也爲淨土教的勃興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在我國率先受末法思想啓示而專門倡導淨土法門的是昙鸾大師,他將佛陀的教法分爲聖道門與淨土門。從時教相應的角度,力主今時應舍聖道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專歸淨土(靠他力帶業往生),道綽、善導大師承繼了這一思想。道綽及其弟子善導大師是我國淨土教史是“他力本願”說的集大成者。昙鸾、道綽、善導大師認爲淨土法門是爲末法常沒衆生所特設的方便法門,是橫超叁界圓成佛果的易行道,常沒衆生舍此法門便難以出離生死險道。這種思想,後來成爲淨土教的主流思想。爾後,宋、明、元、清等曆代淨土教大德,如永明大師、蓮池大師、藕益大師、徹悟大師、印光大師等,均仰承這種末法思想和判教方法,倡導淨土法門,頗得風起雲湧之效應。當今佛教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大,淨土教的主流迹相亦日漸明顯,從中國大陸、港臺,新加坡乃至歐美諸國家,淨土教念佛團體星羅密布,阿彌陀佛名號聲震全球,如甘露滋潤現代衆生枯涸的心靈,諸多淨土教行人臨終往生的瑞相,這些情形都足可證明淨土教在末法中濟度衆生的特效乃是真實不虛。
現代社會的特質與淨土教的簡易直捷的特點相契合,顯示出了淨土教善巧的時代性與現代性。衆所周知,現代社會的主幹是科學技術、信息與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引發在力量在日新月異地改造著自然,一個高科技的世界、人造的自然顯現在現代人面前,信息社會的比特,知識越來越多,迫使現代人必須加速地掌握各種現代的知識技能,用以適應或參預改造外部世界。 數以億計的電腦、電視、電話,形成的一個無形的網絡世界,將地球連成一體,成爲地球村。世界各地的信息通過互聯網等現代化傳媒迅速地傳遍全球,現代經濟的運作(金融、外貿、跨國公司、自動化等)亦由資訊網絡來輔助完成。現代人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均別無選擇地生活在席卷天地的信息浪潮之中,而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大潮又模鑄或強化了現代人效率與務實的思維方式,其價值評判標准更傾向于現世的成敗苦樂,財富與事功爲現代人所寶重。加之人口增多,資源匮乏,又令現代人的生存競爭日漸加劇。切實而論,佛法在現代社會的弘揚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但是又同時産生了新的機遇和空間。具有佛緣善根的現代人,發心修學佛法,面臨著無從下手之迷茫。古人那種純樸甯靜的心境對于被諸多信息包抄的現代人來說,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夢。所以,在當代要修學佛法並成就了生脫死,對佛法修行法門的選擇,是現代人不能不有所考量的。古老的佛教也因此應有一種現代性轉化,淨土教的特質正內蘊著這種現代性轉化的契機。
淨土教的理念與修持方式,最契現代社會之時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競爭性強,無暇有專門的時間用來修持佛法,淨土教的修持對于他們來說,最契合不過了。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每天只行十念法門亦可。念佛的方式多種多樣,靈活自如。行往坐臥皆可念,各種環境均不妨礙。現代人喜歡便捷,即所謂“快餐式”的消費,念佛法門正具這種特性。當面臨一件棘手的難題而心中慌亂時,搶念幾句佛號,或觀想:彌陀佛及其國土的美妙莊嚴,而我們所居的國土卻無常危脆,成與敗均不是定數、不是一成不變的,即可心中坦蕩、嗔火熄滅、透體清涼。乃至臨命終時,至心十念一念,即可蒙阿彌陀佛慈光接引,往生彼安樂國土,而至究竟成佛。證知淨土念佛乃佛教中“快餐式”的修持方式,彌契現代人的消費心理。它在當代的契時,在于不廢世法的同時而修證佛法,不離佛法而同時經營世法。
淨土教體現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開放精神,對在家修行也特別適合。即塵勞而佛事,轉世俗爲道場,端賴念佛對日常生活以滲透。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即可圓成我們幸福美滿的人生。《華嚴經》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所參訪的善知識中,出家的比丘只有四位,其余均爲在家修行者,散布在社會各行各業、各階層中,可知世法並不礙佛法,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把握。如《法華經》也說:
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84]
淨土教念佛法門不論何時何地均可修持的開放與簡易的特性,正與現代社會特質相吻合。
現代科技與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而人文環境與現代人的道德心性卻呈日趨澆離之況。現代社會的衆生在此五濁情狀日熾的時代,俗冀了生脫死,成就佛道,離卻淨土橫超法門,必將是一籌莫展。印光大師有懇切的提醒,他說:
時值未法,人根陋劣,舍此別修,不但具縛凡夫,莫由出離生死,即十地聖
人,亦難圓滿菩提。 [85]
大師此語真乃大光明藏所流出的誠谛之語,震古灼今,揭示了淨土教普洽現代社會之時和衆生之機的特勝本質;也同時說明了淨土教在現代社會具普遍的適應性與對治性。
(四)修持和成就上的殊勝 佛教法門無量,頭頭可入,法法堪歸,然求其收機廣、下手易、功德殊勝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正如印光大師所說:
就中(按:指佛法之中)求其至圓至頓,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
少而得效速,普被叁根,統攝諸法,上聖與下凡共修,大機與小根同受者,則無
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 [86]
念佛法門的勝異方便,略標有六。其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釋尊滅度,彌勒菩薩尚未成佛,于此無佛之世,淨業行人至心念佛,可得見阿彌陀佛。其二,不必斷盡見思塵沙煩惱,得出生死輪回。依通途佛法,至見思惑斷盡才能得出叁界六道輪回。念佛法門,只要信願堅固,以己念力,及阿彌陀佛宏願之大威力,即可帶業往生,一生彼國,即得橫超叁界,永脫輪回。其叁,不必雜修其它行門,得大總持。念佛行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含攝菩薩六度萬行。以六波羅蜜爲例:一心念佛,萬緣自舍,即布施度;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度;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度;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度;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即禅定度;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度。可知,念佛法門,不出一心,萬行具足。其四,成就快捷,不經多劫,疾得解脫。大乘通途佛法,如唯識講四十一位,《大智度論》講四十二位,《仁王經》說五十一位,《華嚴經》說了五十二位,《楞嚴經》說有五十六位,這都要一個個臺階逐步的往上攀,可說是層巒疊嶂,要經曆叁大阿僧祗漫長艱苦的修行,才能斷盡惑業證得真如。而念佛特別法門,蒙佛慈光接引,帶業生西,一生圓成佛道。其五,諸佛贊歎護持,佛力加被。其它行門,積功累德,均靠自力,自力實在單薄,如針挑土,欲積高山實在艱難,一遇魔境,如巨浪推沙,瞬即消平。念佛法門,十方諸佛稱揚贊歎,佛力加被,慈光攝護,魔障難侵,成就穩當。其六,修持簡易方便。無論在家出家,男女長幼,貧富貴賤,聰明愚笨,忙碌空閑都可修持。而修其它法門,如參禅需靜谧的場所,修密需莊嚴的壇場供具,學教需較高的文化,且這些行門都需要較高的天資和專門的時間以及大善知識不斷的引導,才有成就的可能。念佛法門,不拘于此,隨時隨地隨人皆可修持。它既可居于高深難測的學術殿堂、華貴典雅的豪門大宅,又能走入簡易樸實的庶民大衆,貼進普通尋常的社會百姓,這也許也是淨土法門,綿延不絕而活力不減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時值未法,去聖日遙,五濁倍染。凡夫衆生在此諸多濁惡交會、聚集逼迫的當今時代,僅靠自力發心修行,障難實在太多。正法難聞,明師難遇,許多邪師外道,利用人性的弱點,盜用聖教術語,極盡蠱惑人心之能事,禍國禍民。初發心者,無力認識,容易迷惑,走入歧途而走火入魔。《楞嚴經》中廣明行人于禅觀中,擊發五十陰魔,行者稍失正見,便入魔網。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中,概述了此世界憑自力求證不退轉的五種困難: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聲聞自利,障大慈悲;無賴惡人,破他勝德;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唯獨自力,無他力護持。這五種障礙,在末法的現代社會更是觸目驚心。修行佛道者,不修念佛法門,不依靠阿彌陀佛的加持之力,要想有所成就,要想了脫生死,幾乎已不可能。若能修持此念佛法門,則千穩萬妥。即使是自認爲上根利智者,也絲毫不屈才。文殊、普賢、大勢至等等諸等覺菩薩,有著第二釋迦美稱的龍樹菩薩,千部論主世親菩薩及我國古來諸多高僧大德等等,根器不能說不利,但同樣懇切至誠殷勤地贊美和修習此法門。所以,印光大師說:
如來悲心真切,知衆生自力親證之難,縱有修持,以煩惑未斷,再一受生,
不免複迷,從茲墮落者多,超升者少,故特開一信願念佛法門,俾彼若聖若凡,
同于現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已證聖者,速登上地,未斷惑者,永出輪回,
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其難易蓋天淵懸殊也。 [87]
這正說明,淨土法門論效果、論學理、論難易、論便…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