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捷、論穩妥、論成就大小,較之其它法門都是卓然獨步,無與比肩的。淨土法門具足無上的勝異高妙、無上的方便穩當、無上的功高易進,它如陶鑄萬物的巨冶熔爐隨念佛者的根器,九品往生各得法益。如此種種殊勝的功德,必會對現代社會佛法之修學者,産生無比的吸引力和指導作用。
(五)易中之易——持名念佛 道綽、善導以及後來的修持淨土法門諸大師,極力推揚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成爲千百年來淨土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成爲淨土教法的主流。這其中的原因,是因爲持名念佛與其他幾種念佛方式相比較,更具簡易的特色和殊勝功用。現代社會流布弘傳的淨土法門仍是以持名念佛作爲修持方法的。所以,有必要對持名念佛的一些特點和功用,再單獨另起一節,通過與其它幾種念佛方式進行對比的形式,來了解和討論,以說明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
淨土教視持名念佛爲“易中之易”或“徑中徑又徑”。意思即是說,佛法是輪回于叁界六道苦難衆生解脫的徑路,而淨土法門又是佛法之中的捷徑;在淨土法門中,持名念佛又爲捷徑中的捷徑。著名的清代學者張師誠居士,曾著有專談持名念佛的著作,其書名就爲《徑中徑又徑》。
在淨土法門的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種念佛方式中,對普通修學者來說,實相念佛最難,觀想念佛次之,觀像念佛再次之,持名念佛最容易。實相念佛之所以被稱爲易行道中難行法,是因爲修持此法首先要對“實相”有足夠的認識和體會。比如按照常人的一般認識,山有山相,人有人相,萬物莫不有自己特殊的相狀,由其特殊的形狀相貌而相互區別,它們的特殊形狀相貌由其特殊的性質所決定的。人們能夠認識事物,正是因爲能夠知道它的“相”。但是,人們所認識的這種“相”,只是事物虛妄的假相,而並非達到實相。《金剛經》雲: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 [88]
常人所認識的“相”與事物本身實在的相即“實相”是不一致的,就拿“人我相”來說,常人都有“我”的觀念,但什麼是“我”?人是形體和精神的集合體,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組成,離開這五種因素就找不另外的我;加上,這五種因素本身也是由因緣(即條件和關系)而産生的。所以,人們所認識的相是虛妄不實的。
那麼,“實相”指的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可知是指事物的真實之相,本來面目、本體,即所謂的“實相無相”。《大智度論》卷十八解釋說:
問曰:雲何是諸法實相?答曰:衆人各各說諸法實相,自以爲是。此中實相
(按:指般若實相)者,不可破壞,常住不異,無能作者。如後品中,佛語須菩
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
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義舍一切觀,滅除一切語言,離諸心行,從
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般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 [89]
這裏指出了實相必須是舍棄了一切觀想,滅除了一切語言文字,離諸心行,才能悟解的。換言之,只有抛棄了語言文字和思維,憑直覺現量才能證到“實相”,其高深可想而知。所以,實相念佛非一般悟性的人容易做到的,故它是易行道中的難行道。
善導大師的弟子懷感法師在《釋淨土群疑論》中分析了臨終之際不可實相念佛的四個原因,其中也指出實相念佛“法深”,我法二空,真如法性平等無二,理致幽遠,衆生難于領悟;平日爲衆生廣說諸法實相,多歲尋思,猶不能曉,何況臨終。懷感法師在該論中總結說:
不教彼(按:指臨終者)令觀實相,深顯佛智善逗物機,以此四緣,不教實
相也。 [90]
可見,實相念佛于平日已很難修,于臨終時就更難修持了。善于觀機逗教的佛陀說法之所以不強調此法門的原因也就在于此。然而,懷感大師指出的四緣,對持名念佛來說,並不形成一絲障礙。
觀想念佛亦屬易行道中的難行法。所謂觀想念佛,即指觀想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美妙莊嚴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在淨土法門中,最具體的觀想方法,即是《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十六觀法。此法修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如經中樹想第四觀中說:
一一樹高八千由旬 ( 按:一由旬小者四十裏、中者六十裏、大者八十裏 ) ……
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纓珞,有衆妙花作
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湧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
無量寶蓋,是寶蓋是,映叁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于中現見。 [91]
在此,一樹竟高八千由旬,平常人是無法想象的,一片樹葉也大到二十五由旬,也是不可思議的,更何況還要了解樹是怎樣生果、怎樣化幡化蓋。經中象這樣廣大細微的境界還有很多。用衆生不可思議的境物作觀,是有難度的,所以觀想念佛的修持並不容易。
觀像念佛,專指觀察阿彌陀佛的相好的念佛方式。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92] 可見,觀佛的相好也是有難度的。或有人說,觀像念佛,但觀阿彌陀佛的像(如畫像、塑像或其它形式製作的像)即可,但這些像不是隨處都有可見,也不方便隨身攜帶。可知,觀像念佛也非最方便的。
唯有持名念佛,最極簡單方便不過。故印光大師贊歎說:
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 [93]
又說:
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
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 [94]
“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洪名,無論何人,于何時何地都可稱念,可出聲念,也可默念,只要有覺知的人,沒有不會的。也正是如此,持名念佛幾乎成了淨土法門的代名詞,而最久遠最普遍的流傳著。“阿彌陀佛”四字含義非常深信廣,有無量壽、無量光明、無量法身、無量報身、無量大慈……因爲其尊貴和含義太多,故采用了音譯以保留它的全部含義。此四字濃縮了阿彌陀佛無量的功德、莊嚴,不可思議的願力和威力。懇切地稱名念佛,即是與這種大願力和大威力相契合,蒙佛加護和臨終接引。也正是因爲如此簡單、容易、方便,才能真正體現阿彌陀佛的無上大慈,也才能真正說明十方諸佛贊歎的原由。
在四種念佛方式中,稱名念佛卓然獨特,其功德除具有其它叁種念佛方式的功德外,又更具特色。關于持名念佛的獨特功用,善導大師早有闡發。歸結起來,有咒術、攝心爲戒、罪滅心淨叁種大用。
“阿彌陀佛”四字也是密教的咒,且是無上之咒。照密教的說法,阿彌陀佛是密部五大本尊之一,西方叁聖之一的觀音菩薩也是密部四大菩薩之一。可見,密法對淨土教也是十分推崇的,而且多處闡揚極樂淨土的殊勝。密法也認爲“阿彌陀佛”四字,叁德萬善,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此四字洪名,但得見聞者都會獲益無窮,如能虔心持誦,便成“口密”,身意二密悉同相應,與佛菩薩相通,與入密壇行道次功德一樣。
一句阿彌陀佛聖號進入衆生口中,口即不亂語而清淨,口由心使,心也就與口同時清淨,其它塵世雜念欲望則難以進入,身也不會有胡作非爲之舉,從而起到戒的作用。無怪,有唐以降,諸律師也歸契淨土。這種戒的作用,有人將之比喻成“借一遣萬”或“以淨破染”的方法。用念佛之淨念,排除俗世的雜念、邪念。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卷下中也說:
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名號,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
惡。 [95]
此即指阿彌陀佛名號起到“攝心爲戒”的作用。《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六中有一則“黃打鐵念佛”的故事, [96] 也頗能說明這種作用。黃打鐵就是用持名念佛的一念,把打鐵時感覺到的痛苦的心念徹底排除掉了,而且臨終時自在尊嚴地往生西方。
阿彌陀佛名號還能産生“罪滅心淨”的效果。昙鸾大師在論及“下品下生”者十念往生時說: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
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無心淨,即得往生……又
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
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97]
後來淨土教行人正是根據此說,而歌頌稱名念佛道: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當今社會,人心浮燥慌亂、汙穢不堪,持名念佛不失爲一對治良方。一句彌陀挂在口中,浸入心頭,不但爲未來往生之資糧,亦爲當下安身立命的良藥,省下多少煩心雜事,滅去多少苦惱,獲得諸般吉祥安樂。
(六)淨土教在當今人間佛教中的定位 任何一種社會文化形態都會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和作出相應的調適,用現在正流行著的一個詞來說,就是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就會落伍、被揚棄和淘汰。佛教作爲世界性的宗教,它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弘化情形,也同樣取決于它能否因應時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提出的要求,進行創新的闡釋和相應的變革,在教義思想、組織形式和傳教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整乃至重建。印度佛教從原始佛教到普及全國,以及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到傳入亞洲各國等等,都無不經曆了適應時代、社會、地域環境、文化和風土習俗背景的過程。這與佛教的教義是不相違背的,而且正是佛教所主張的“普度衆生”、“應機設教”的教義的表現和落實。二千多年前,佛教自傳入中國以後,就逐步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它正是以這種獨特的、充滿無限悲心和智慧的方式,在不改…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