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捷、论稳妥、论成就大小,较之其它法门都是卓然独步,无与比肩的。净土法门具足无上的胜异高妙、无上的方便稳当、无上的功高易进,它如陶铸万物的巨冶熔炉随念佛者的根器,九品往生各得法益。如此种种殊胜的功德,必会对现代社会佛法之修学者,产生无比的吸引力和指导作用。
(五)易中之易——持名念佛 道绰、善导以及后来的修持净土法门诸大师,极力推扬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成为千百年来净土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成为净土教法的主流。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持名念佛与其他几种念佛方式相比较,更具简易的特色和殊胜功用。现代社会流布弘传的净土法门仍是以持名念佛作为修持方法的。所以,有必要对持名念佛的一些特点和功用,再单独另起一节,通过与其它几种念佛方式进行对比的形式,来了解和讨论,以说明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净土教视持名念佛为“易中之易”或“径中径又径”。意思即是说,佛法是轮回于三界六道苦难众生解脱的径路,而净土法门又是佛法之中的捷径;在净土法门中,持名念佛又为捷径中的捷径。著名的清代学者张师诚居士,曾著有专谈持名念佛的著作,其书名就为《径中径又径》。
在净土法门的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念佛方式中,对普通修学者来说,实相念佛最难,观想念佛次之,观像念佛再次之,持名念佛最容易。实相念佛之所以被称为易行道中难行法,是因为修持此法首先要对“实相”有足够的认识和体会。比如按照常人的一般认识,山有山相,人有人相,万物莫不有自己特殊的相状,由其特殊的形状相貌而相互区别,它们的特殊形状相貌由其特殊的性质所决定的。人们能够认识事物,正是因为能够知道它的“相”。但是,人们所认识的这种“相”,只是事物虚妄的假相,而并非达到实相。《金刚经》云: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88]
常人所认识的“相”与事物本身实在的相即“实相”是不一致的,就拿“人我相”来说,常人都有“我”的观念,但什么是“我”?人是形体和精神的集合体,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离开这五种因素就找不另外的我;加上,这五种因素本身也是由因缘(即条件和关系)而产生的。所以,人们所认识的相是虚妄不实的。
那么,“实相”指的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可知是指事物的真实之相,本来面目、本体,即所谓的“实相无相”。《大智度论》卷十八解释说:
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答曰:众人各各说诸法实相,自以为是。此中实相
(按:指般若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如后品中,佛语须菩
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
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除一切语言,离诸心行,从
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般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 [89]
这里指出了实相必须是舍弃了一切观想,灭除了一切语言文字,离诸心行,才能悟解的。换言之,只有抛弃了语言文字和思维,凭直觉现量才能证到“实相”,其高深可想而知。所以,实相念佛非一般悟性的人容易做到的,故它是易行道中的难行道。
善导大师的弟子怀感法师在《释净土群疑论》中分析了临终之际不可实相念佛的四个原因,其中也指出实相念佛“法深”,我法二空,真如法性平等无二,理致幽远,众生难于领悟;平日为众生广说诸法实相,多岁寻思,犹不能晓,何况临终。怀感法师在该论中总结说:
不教彼(按:指临终者)令观实相,深显佛智善逗物机,以此四缘,不教实
相也。 [90]
可见,实相念佛于平日已很难修,于临终时就更难修持了。善于观机逗教的佛陀说法之所以不强调此法门的原因也就在于此。然而,怀感大师指出的四缘,对持名念佛来说,并不形成一丝障碍。
观想念佛亦属易行道中的难行法。所谓观想念佛,即指观想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美妙庄严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在净土法门中,最具体的观想方法,即是《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十六观法。此法修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如经中树想第四观中说:
一一树高八千由旬 ( 按:一由旬小者四十里、中者六十里、大者八十里 ) ……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缨珞,有众妙花作
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
无量宝盖,是宝盖是,映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 [91]
在此,一树竟高八千由旬,平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一片树叶也大到二十五由旬,也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还要了解树是怎样生果、怎样化幡化盖。经中象这样广大细微的境界还有很多。用众生不可思议的境物作观,是有难度的,所以观想念佛的修持并不容易。
观像念佛,专指观察阿弥陀佛的相好的念佛方式。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92] 可见,观佛的相好也是有难度的。或有人说,观像念佛,但观阿弥陀佛的像(如画像、塑像或其它形式制作的像)即可,但这些像不是随处都有可见,也不方便随身携带。可知,观像念佛也非最方便的。
唯有持名念佛,最极简单方便不过。故印光大师赞叹说:
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 [93]
又说:
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
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 [94]
“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洪名,无论何人,于何时何地都可称念,可出声念,也可默念,只要有觉知的人,没有不会的。也正是如此,持名念佛几乎成了净土法门的代名词,而最久远最普遍的流传着。“阿弥陀佛”四字含义非常深信广,有无量寿、无量光明、无量法身、无量报身、无量大慈……因为其尊贵和含义太多,故采用了音译以保留它的全部含义。此四字浓缩了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庄严,不可思议的愿力和威力。恳切地称名念佛,即是与这种大愿力和大威力相契合,蒙佛加护和临终接引。也正是因为如此简单、容易、方便,才能真正体现阿弥陀佛的无上大慈,也才能真正说明十方诸佛赞叹的原由。
在四种念佛方式中,称名念佛卓然独特,其功德除具有其它三种念佛方式的功德外,又更具特色。关于持名念佛的独特功用,善导大师早有阐发。归结起来,有咒术、摄心为戒、罪灭心净三种大用。
“阿弥陀佛”四字也是密教的咒,且是无上之咒。照密教的说法,阿弥陀佛是密部五大本尊之一,西方三圣之一的观音菩萨也是密部四大菩萨之一。可见,密法对净土教也是十分推崇的,而且多处阐扬极乐净土的殊胜。密法也认为“阿弥陀佛”四字,三德万善,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此四字洪名,但得见闻者都会获益无穷,如能虔心持诵,便成“口密”,身意二密悉同相应,与佛菩萨相通,与入密坛行道次功德一样。
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进入众生口中,口即不乱语而清净,口由心使,心也就与口同时清净,其它尘世杂念欲望则难以进入,身也不会有胡作非为之举,从而起到戒的作用。无怪,有唐以降,诸律师也归契净土。这种戒的作用,有人将之比喻成“借一遣万”或“以净破染”的方法。用念佛之净念,排除俗世的杂念、邪念。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卷下中也说:
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名号,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
恶。 [95]
此即指阿弥陀佛名号起到“摄心为戒”的作用。《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中有一则“黄打铁念佛”的故事, [96] 也颇能说明这种作用。黄打铁就是用持名念佛的一念,把打铁时感觉到的痛苦的心念彻底排除掉了,而且临终时自在尊严地往生西方。
阿弥陀佛名号还能产生“罪灭心净”的效果。昙鸾大师在论及“下品下生”者十念往生时说: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
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无心净,即得往生……又
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
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97]
后来净土教行人正是根据此说,而歌颂称名念佛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当今社会,人心浮燥慌乱、污秽不堪,持名念佛不失为一对治良方。一句弥陀挂在口中,浸入心头,不但为未来往生之资粮,亦为当下安身立命的良药,省下多少烦心杂事,灭去多少苦恼,获得诸般吉祥安乐。
(六)净土教在当今人间佛教中的定位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都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和作出相应的调适,用现在正流行着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落伍、被扬弃和淘汰。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弘化情形,也同样取决于它能否因应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创新的阐释和相应的变革,在教义思想、组织形式和传教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乃至重建。印度佛教从原始佛教到普及全国,以及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到传入亚洲各国等等,都无不经历了适应时代、社会、地域环境、文化和风土习俗背景的过程。这与佛教的教义是不相违背的,而且正是佛教所主张的“普度众生”、“应机设教”的教义的表现和落实。二千多年前,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就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它正是以这种独特的、充满无限悲心和智慧的方式,在不改…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