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自身根本原则的情况下,征服了中国。佛教中国化从学理的层面来说,主要表现为与儒学、道教的融合。作为结果,是中国佛教逐渐从高深而流传于知识分子阶层的学术佛教,向着伦理化、世俗化、浅易化的转变,而普遍流行于社会,普适于广大民众。这种转变,在唐、五代之后,最终演化出了注重世间、强调人生的“人间佛教”。 [98] 当然,“人间佛教”的追根朔源,可直接追朔到释迦牟尼佛时代。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生、出家、成道、转*轮、涅般都在人间。在六道中,人道苦乐参半,最适合修行,故而诸佛成道都是在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所教化的众生之中是以人为主的,也就是说佛教本来就是应注重人世间的。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历来被认为是与中国文化结合融合得最成功的一个宗派。禅宗之所以成功,得力于六祖慧能大师成功地把佛性心性化,把抽象的本体“真心”与现实之人心紧密结合,且相当程度上与儒家所说那种具善恶的现实人心更接近,也就是把释迦佛的佛教侧重为“心的宗教”来阐发,把传统佛教抽象难以会解的佛性,直接诉诸现实的“人性”。 [99] 这一应机而适时的转变,使得禅宗门庭大振,宗风普被。而净土教,以简易、平实的特色,充分地体察人的终极关怀需求和好简恶繁的天性,深切地关怀现实人生,安顿现实心灵,满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通过简便的宗教修持方式,积极着眼和关注人生问题的解决,并把这种解决的最终极和完满寄托和落实于极乐净土。再加上历史上诸大德的亲身实践和极力弘扬,从而形成了净土教风靡天下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是佛教人间化,以现实人为本的结果。
净土教早在唐代中后期就已普遍到了送终、下葬和为亡者营斋荐福和累斋及为自利的逆修斋等风俗活动中了, [100] 这是净土教要以终极关怀为本位内容和负责人们的终极归宿问题的具体表现的一部分。加之净土教的念佛法门本身,有能除现实人生的烦恼,济诸苦厄的作用。如《大智度论》卷七中记载的昔五百商人入海采宝,以念佛而得免被鱼王吞噬之厄难的例子, [101] 《六度集经》卷六〈鱼王本生〉中亦有以念佛因缘得消除现实苦难的记载。 [102] 念佛对现生人世的好处在历代的著述中得到颇多证实。《太平广记》卷一一一〈孙敬德〉条(出《冥祥记》)云:
自晋、宋、梁、陈、秦、赵国,观音、地藏、弥勒、弥陀,称名念诵得救者
不可胜记。 [103]
善导大师汇集的《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中之〈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中,其第二之护念增上缘就说到念佛人平时不为恶鬼神恼乱,无横病横死等厄难,可得延年长寿的利益。 [104] 法照大师的《高声念佛赞》中明高声念佛的十种功德中,有九项是关涉助益于现实利益的。 [105] 宗晓法师的《乐邦文类》卷三录宋初遵式大师的《往生西方略传序》中更具体全面地记载了念佛对现实的福利或救苦消难。 [106] 明代的莲池大师更是专立有〈生存感应类〉,使人们明了念佛不仅于逝世后,也于现世颇为有利。 [107] 虽然,在历史上,净土教也曾有过偏离佛陀教法关注世间这一本怀的现象,但毕竟不是主要现象。在当今,佛法又回到关注现实人间的正轨之上,人间佛教是当今佛教的主流。 [108]
人间佛教是与当今人间社会相适应的,必然成为主流。它强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上契佛教教理,下适众生根机的。净土教在理论上,有着丰富的对现实社会有十分裨益的内容,如道德的重建、科技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教育理念的启发、辅助政治经济等等方面,已在前面第三章论及。这都是与“人间佛教”的理念一致的,是注重人生的,能够为现实人生充分服务的。
然而,在积极强调入世济人的同时,佛教出世的精神丝毫不能减损和舍去,否则便不再是佛教,而是一般社会事业了。要保持出世的精神,佛法修持的作用是不可轻视或低估的。而净土教的称名念佛,作为一种最极方便和简易的殊胜法门,正好充当其大任。在忙忙碌碌的文化教育、慈善医护、法会共修、学术研讨等等入世的人间佛教事业中,净土教都能以通俗的教义,简单的仪规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于行者的修持需要。它能保证人间佛教行者修持需求,以保护其出世道心和精神,现世获得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精神;使人间佛教行者以更好的精力和更大的热忱去促进佛教的社会化、大众化、现代化和生活化,也就是更积极地推动人间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更圆满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积福慧资粮,圆成人间净土,而临终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净土教在人间佛教的推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有着使佛教原则不失的重要地位。
五、后 论
向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立于古印度百家争鸣、宗教勃兴的时代。无论从教祖的出身学养看,还是从教义的理论性、思想深度来看,佛教都是一个文化品味甚高的宗教,这促使了它成为超越地域、时代而成为久传不绝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以契理契机为说法布教的根本原则。契理,也就是符合佛法的基本理则和根本精神;契机,即必须适应时代因缘、地域环境和不同根器与社会文化风俗背景的人众,而“观机逗教”、“应病与药”。而佛教中,净土教作为最极简易便捷、功高稳当、普适群机的殊胜法门,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而普遍流传数千年,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可说是因缘备就,自然而然。
在当今社会科技昌明,物质生活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心灵上超越解脱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增加。而在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在商潮澎湃中,人欲横流,一切向钱看导致的精神饥荒、价值失范、道德沦丧、腐化堕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负面作用随之而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所面临的激烈竞争,风云莫测,及贪污受贿、走私贩毒、假冒伪劣,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商品化等丑恶社会现象,使很多人心理失去平衡,孳生宗教需求。已融入民族血液、根深蒂固的净土教,以其深广的影响,极大的文化优势和传统优势,能满足当今人们的精神需求,安顿人们的身心。现代社会人体科学等研究人自身之科学的深入发展,东西方文化深层交融,多元文化共轭,信息传递的发达,及假日和老年退休生活的延长,将使人们对精神之园、世界伦理、自我与自性、生存价值、生活质量、人与宇宙的关系,人类文明与球外文明的关系等问题更为普遍地关切。资深年久,蕴藏丰富,具有很大心理治疗与安慰功能的净土教,对这些问题早有关注和解答,并且对当今社会的流弊,净土教中也有许多的解决与对治之道,给人们以借鉴和启发,这都表明净土教并非过时的、忽视现实人生的、而是饱含现代价值的。
在佛教中,净土教以其独特的至极简易的修持方法和殊胜的功德成就,吸引着千千万万善男信女。它虽以对弥陀和西方净土为信仰对象,但丝毫未曾放弃个人在人间的努力,而是赋予信仰者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克服人间的困苦与局限,奋发进取,积极向上,以平和超脱的心态去创造价值,促进现实社会的安乐。它以自己无比的优越性,适宜着高度竞争的工商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去信受奉行。它所昭示的无限与永恒、光明与庄严的净土,成为人们积极追求的崇高理想,始终指引着人类向前,抛弃虚伪而达成纯真,离恶防非而形成友善,灭除染污而得到清净美妙,一步步克服着人类自身的缺陷与弱点,把个人生命融汇于促进人类的安乐的洪流中。故而,它具有强大的社会、时代、民族、阶级普适性,成为佛门中最具影响的法门,深深地折服了人们,赢得了信众。
净土教在宗教信仰上来说,它在一代时教中占据核心地位,大畅佛陀本怀,中国佛教诸多宗派古来纷纷融归于净土,它具有普洽任何社会、时机、行持简捷的殊胜性,横超生死,直接快速稳妥等等诸多的优胜之处;弥漫着弥陀接引、诸佛护持赞叹、魔障难侵、祥和现世人生的他力性;饱含上智下愚、高贵低贱等摄不异的平等性;包摄超越的圆融性等等;这些都是其它法门难以比批的。所以修持净土法门者,功高易进,用力少而收效宏。它正是以这种深邃浩博的慈力,含裹高远的平常,便易地让万千佛子在当今紧张、忙碌的社会中,得以安身立命,临终得生净土,了去生死,早证菩提。
可见,净土教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死后归宿的问题,它还能给予现实的人多种现实的利益。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为本,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今菩萨行,以西方净土为归宿,生则服务社会,利益众生,建设人间净土,享受现法安乐,死则赴净土留学深造,可使修行者人间的利益责任与出世间的解脱修证变得既互全双圆又切实可行。净土教在现代社会中,以“往生”的理念,给变幻莫测的现实生活中辗转迷茫的民众,提供了新的理想和希望;以“他力”的威德,强化了信仰者的心里支撑;以极其强调的伦理道德,填补着转型社会的道德断层和迷失;以丰富的内涵对科学、教育、政治经济等等方面都给予了启迪的作用;以普度众生和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深切地慰藉和关怀着人们,直至临终;以极至的殊胜,源源不断地把信奉的人们渡出生死苦海;以充分的体察和把握,征对人的本性之一的图方便、省事之惰性,而因势利导、善巧施设出无比简易的修持方式,等等。这些都无不说明了古老而又常新的净土教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说明了既能深契佛陀本怀又能因应现代众生的根机的它,仍会生机蓬勃流传不息。本文的探讨是微不足道的,愿与诸师长和同道继续探索。
【注释】
[1] 、 [2]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 64 册之“编辑旨趣”,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