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P10

  ..续本文上一页, 1979 。

  [3]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之“前言”第 1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4]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之“前言”第 3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5] 《阿弥陀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8 页上。

  [6]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之“前言”第 2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7] 印顺,《法海微波》第 274 页,台湾,正闻出版社, 1993 。

  [8] 印顺,《净土新论》,《妙云集》下编之四《净土与禅》第 1 页,台湾,正闻出版社, 1990 。

  [9] 印顺,《净土新论》,《妙云集》下编之四《净土与禅》第 12 页,台湾,正闻出版社, 1990 。

  [10] 杨曾文,《人间佛教的展望》,《普门学报》第八期第 8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 。

  [11] 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 22 册第 4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 。

  [12] 详见汤用彤《论中国佛教无“十”宗》,《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第 355 — 370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3 。

  [13] 、 [14] 傅荆原,《人类向何处去》之“前言”第 1 页,新疆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 。

  [15] 《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第 12 卷,第 277 页下。

  [16]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28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17]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 61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18]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 686 — 687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19]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15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20]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27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21] [ 美 ] 詹姆士·桑徒契,《人间佛教与佛教伦理观》,朱美玮译,《普门学报》第六期,附录第 1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 。

  [22] 王月清,《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普门学报》第七期第 15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 。

  [23]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 775 — 776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24] 王月清,《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普门学报》第七期第 17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 。

  [25]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1 页下。

  [26] 《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第 12 卷,第 274 页下。

  [27] 《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第 12 卷,第 274 页下。

  [28] 《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第 12 卷,第 274 页下。

  [29]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3 页下。

  [30] 魏磊,《道德谷响集》第 4 页,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1 。

  [31]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6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32]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7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33]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7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34]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 4 页,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1 。

  [35]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 2 页,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1 。

  [36] 魏磊,《净土宗教程》第 15 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8 。

  [37] 夏莲居会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净土宗诸经汇编》第 187 页,北京市法源寺石经室, 2000 。

  [38]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1 页下。

  [39] 《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第 12 卷,第 277 页下。

  [40] 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第 324 页,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

  [41] 宗教研究中心,《世界宗教总览》第 102 页,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

  [42] 参见 [ 荷兰 ] 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

  [43] 独断论原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用语,他认为独断论表现在认识上,就是不去研究认识的能力、条件、范围,却狂妄的作出武断的结论。即只有自己才把握了能说明一切的唯一真理,这与佛学上讲的执见接近。

  [44]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6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45]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7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46]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7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47]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7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48] [ 英 ] 汤因比,《历史研究》第 99 页( A Study of History , Abridgement of Volume ,Ⅶ - Ⅹ Oxford , 1957 )。

  [49] [ 美 ] 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第 136 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

  [50] 夏莲居会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净土宗诸经汇编》第 173 页,北京市法源寺石经室, 2000 。

  [51] 《高僧传》卷 5 〈道安传〉,《大正藏》第 50 卷,第 352 页上。

  [52] 《缁门警训》,《大正藏》第 48 卷,第 1073 页上。

  [5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 2 ,《大正藏》第 12 卷,第 321 页上。

  [54]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之序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

  [55] 佛光星云,《佛光教科书》第八册,第 47 页,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1999 。

  [56] 《阿弥陀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7 页上。

  [57] 《阿弥陀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7 页上。

  [58] 《阿弥陀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7 页上。

  [59] 《阿弥陀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7 页中。

  [60] 夏莲居会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净土宗诸经汇编》第 183 页,北京市法源寺石经室, 2000 。

  [61]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6 页上。

  [62] 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现代化》第 60 — 62 页,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4 。

  [6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第 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

  [64] 《论语·雍也》

  [65]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13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66]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9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67]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 12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68] 《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第 12 卷,第 266 页下。

  [69] 《妙法莲华经》卷 6 ,《大正藏》第 9 卷,第 54 页中、下。

  [70] 《妙法莲华经》卷 1 ,《大正藏》第 9 卷,第 9 页上。

  [71] 《阿弥陀经要解》卷 1 ,《大正藏》第 37 卷,第 365 页中。

  [72] 《阿弥陀经疏钞》卷 3 ,《续藏经》第 33 卷,第 449 页下。

  [73]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 1 ,《大正藏》第 37 卷,第 246 页上。

  [74]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 3 ,《续藏经》第 107 卷,第 752 页上。

  [75] 《阿弥陀经疏钞》卷 1 ,《续藏经》第 33 卷,第 339 页中。

  [76] 《阿弥陀经要解》卷 1 ,《大正藏》第 37 卷,第 369 页上。

  [77] 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 1659 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

  [78] 《法苑珠林》卷 42 〈受请篇〉感应缘,《大正藏》第 53 卷,第 616 页中。

  [79] 《御选语录·莲池编序》,转引自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第 527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80] 参见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卷 4 ,第十七章〈近世之佛教〉中〈居士之勃兴〉一节,上海,上海出版社, 1989 。

  [81] 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 1258 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

  [82] 《念佛镜》卷 2 ,《大正藏》第 47 卷,第 129 页中。

  [83] 《阿弥陀经要解》卷 1 ,《大正藏》第 37 卷,第 374 页中。

  [84] 《妙法莲华经》卷 6 ,《大正藏》第 9 卷, 50 页上。

  [85] 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 1257 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

  [86] 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 1388 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

  [87] 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 1218 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

  [88] 《金刚经》,《大正藏》第 8 卷,第 749 页上。

  [89] 《大智度论》卷 18 ,《大正藏》第 25 卷,第 190 页中。

  [90] 《释净土群疑论》,《大正藏》第 47 卷,第 70 页下。

  [91]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2 页中。

  [92]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 12 卷,第 343 页中。

  [93] 、 [94] 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 1260 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

  [95] 《往生论注》卷下,《大正藏》第 40 卷,第 835 页下。

  [96] 《增广净土文》卷 6 ,《大正藏》第 47 卷,第 268 页下。

  [97] 《往生论注》卷下,《大正藏》第 40 卷,第 839 上、中。

  [98] 赖永海,《人间佛教是当代佛教的主流》,《普门学报》第二期第 273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 。

  [99] 赖永海,《人间佛教是当代佛教的主流》,《普门学报》第二期第 274 — 275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 。

  [100] 《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 22 册,第 498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 。

  [101] 《大智度论》卷 7 ,《大正藏》第 25 卷,第 109 页上。

  [102] 《六度集经》卷 6 ,《大正藏》第 3 卷,第 33 页下。

  [103] 《太平广记》第 3 册,第 765 页。又按: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 3 卷第 589 页注②云:“《冥祥记》作者王琰为南齐人,但此引文中言及“ 梁” 、“陈” ,恐注错引。”

  [104] 《大正藏》第 47 卷,第 25 页中、下。

  [105] 《大正藏》第 85 卷,第 1259 页下。

  [106] 《大正藏》第 47 卷,第 168 页上、中。

  [107] 《大正藏》第 51 卷,第 152 页中。

  [108] 赖永海,《人间佛教是当代佛教的主流》,《普门学报》第二期,第 273 — 288 页,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 。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