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P9

  ..續本文上一頁變自身根本原則的情況下,征服了中國。佛教中國化從學理的層面來說,主要表現爲與儒學、道教的融合。作爲結果,是中國佛教逐漸從高深而流傳于知識分子階層的學術佛教,向著倫理化、世俗化、淺易化的轉變,而普遍流行于社會,普適于廣大民衆。這種轉變,在唐、五代之後,最終演化出了注重世間、強調人生的“人間佛教”。 [98] 當然,“人間佛教”的追根朔源,可直接追朔到釋迦牟尼佛時代。因爲釋迦牟尼佛出生、出家、成道、轉*輪、涅般都在人間。在六道中,人道苦樂參半,最適合修行,故而諸佛成道都是在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教所教化的衆生之中是以人爲主的,也就是說佛教本來就是應注重人世間的。

  在中國佛教中,禅宗曆來被認爲是與中國文化結合融合得最成功的一個宗派。禅宗之所以成功,得力于六祖慧能大師成功地把佛性心性化,把抽象的本體“真心”與現實之人心緊密結合,且相當程度上與儒家所說那種具善惡的現實人心更接近,也就是把釋迦佛的佛教側重爲“心的宗教”來闡發,把傳統佛教抽象難以會解的佛性,直接訴諸現實的“人性”。 [99] 這一應機而適時的轉變,使得禅宗門庭大振,宗風普被。而淨土教,以簡易、平實的特色,充分地體察人的終極關懷需求和好簡惡繁的天性,深切地關懷現實人生,安頓現實心靈,滿足現實中無法解決的諸多問題,通過簡便的宗教修持方式,積極著眼和關注人生問題的解決,並把這種解決的最終極和完滿寄托和落實于極樂淨土。再加上曆史上諸大德的親身實踐和極力弘揚,從而形成了淨土教風靡天下的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都是佛教人間化,以現實人爲本的結果。

  淨土教早在唐代中後期就已普遍到了送終、下葬和爲亡者營齋薦福和累齋及爲自利的逆修齋等風俗活動中了, [100] 這是淨土教要以終極關懷爲本位內容和負責人們的終極歸宿問題的具體表現的一部分。加之淨土教的念佛法門本身,有能除現實人生的煩惱,濟諸苦厄的作用。如《大智度論》卷七中記載的昔五百商人入海采寶,以念佛而得免被魚王吞噬之厄難的例子, [101] 《六度集經》卷六〈魚王本生〉中亦有以念佛因緣得消除現實苦難的記載。 [102] 念佛對現生人世的好處在曆代的著述中得到頗多證實。《太平廣記》卷一一一〈孫敬德〉條(出《冥祥記》)雲:

  自晉、宋、梁、陳、秦、趙國,觀音、地藏、彌勒、彌陀,稱名念誦得救者

  不可勝記。 [103]

  善導大師彙集的《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中之〈依經明五種增上緣〉中,其第二之護念增上緣就說到念佛人平時不爲惡鬼神惱亂,無橫病橫死等厄難,可得延年長壽的利益。 [104] 法照大師的《高聲念佛贊》中明高聲念佛的十種功德中,有九項是關涉助益于現實利益的。 [105] 宗曉法師的《樂邦文類》卷叁錄宋初遵式大師的《往生西方略傳序》中更具體全面地記載了念佛對現實的福利或救苦消難。 [106] 明代的蓮池大師更是專立有〈生存感應類〉,使人們明了念佛不僅于逝世後,也于現世頗爲有利。 [107] 雖然,在曆史上,淨土教也曾有過偏離佛陀教法關注世間這一本懷的現象,但畢竟不是主要現象。在當今,佛法又回到關注現實人間的正軌之上,人間佛教是當今佛教的主流。 [108]

  人間佛教是與當今人間社會相適應的,必然成爲主流。它強調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是上契佛教教理,下適衆生根機的。淨土教在理論上,有著豐富的對現實社會有十分裨益的內容,如道德的重建、科技的發展、環境的保護、教育理念的啓發、輔助政治經濟等等方面,已在前面第叁章論及。這都是與“人間佛教”的理念一致的,是注重人生的,能夠爲現實人生充分服務的。

  然而,在積極強調入世濟人的同時,佛教出世的精神絲毫不能減損和舍去,否則便不再是佛教,而是一般社會事業了。要保持出世的精神,佛法修持的作用是不可輕視或低估的。而淨土教的稱名念佛,作爲一種最極方便和簡易的殊勝法門,正好充當其大任。在忙忙碌碌的文化教育、慈善醫護、法會共修、學術研討等等入世的人間佛教事業中,淨土教都能以通俗的教義,簡單的儀規最大限度地適應和滿足于行者的修持需要。它能保證人間佛教行者修持需求,以保護其出世道心和精神,現世獲得良好的心態、健康的精神;使人間佛教行者以更好的精力和更大的熱忱去促進佛教的社會化、大衆化、現代化和生活化,也就是更積極地推動人間佛教事業的蓬勃發展,從而更圓滿地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廣積福慧資糧,圓成人間淨土,而臨終往生西方淨土。所以,淨土教在人間佛教的推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有著使佛教原則不失的重要地位。

  五、後 論

  向被稱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創立于古印度百家爭鳴、宗教勃興的時代。無論從教祖的出身學養看,還是從教義的理論性、思想深度來看,佛教都是一個文化品味甚高的宗教,這促使了它成爲超越地域、時代而成爲久傳不絕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以契理契機爲說法布教的根本原則。契理,也就是符合佛法的基本理則和根本精神;契機,即必須適應時代因緣、地域環境和不同根器與社會文化風俗背景的人衆,而“觀機逗教”、“應病與藥”。而佛教中,淨土教作爲最極簡易便捷、功高穩當、普適群機的殊勝法門,已融入中華民族文化而普遍流傳數千年,形成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可說是因緣備就,自然而然。

  在當今社會科技昌明,物質生活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心靈上超越解脫的精神需求也隨之增加。而在物質文明給人們帶來好處的同時,在商潮澎湃中,人欲橫流,一切向錢看導致的精神饑荒、價值失範、道德淪喪、腐化墮落、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等負面作用隨之而來。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人們所面臨的激烈競爭,風雲莫測,及貪汙受賄、走私販毒、假冒僞劣,人際關系的疏遠和商品化等醜惡社會現象,使很多人心理失去平衡,孳生宗教需求。已融入民族血液、根深蒂固的淨土教,以其深廣的影響,極大的文化優勢和傳統優勢,能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安頓人們的身心。現代社會人體科學等研究人自身之科學的深入發展,東西方文化深層交融,多元文化共轭,信息傳遞的發達,及假日和老年退休生活的延長,將使人們對精神之園、世界倫理、自我與自性、生存價值、生活質量、人與宇宙的關系,人類文明與球外文明的關系等問題更爲普遍地關切。資深年久,蘊藏豐富,具有很大心理治療與安慰功能的淨土教,對這些問題早有關注和解答,並且對當今社會的流弊,淨土教中也有許多的解決與對治之道,給人們以借鑒和啓發,這都表明淨土教並非過時的、忽視現實人生的、而是飽含現代價值的。

  在佛教中,淨土教以其獨特的至極簡易的修持方法和殊勝的功德成就,吸引著千千萬萬善男信女。它雖以對彌陀和西方淨土爲信仰對象,但絲毫未曾放棄個人在人間的努力,而是賦予信仰者強大的精神力量去克服人間的困苦與局限,奮發進取,積極向上,以平和超脫的心態去創造價值,促進現實社會的安樂。它以自己無比的優越性,適宜著高度競爭的工商社會中生活的人們去信受奉行。它所昭示的無限與永恒、光明與莊嚴的淨土,成爲人們積極追求的崇高理想,始終指引著人類向前,抛棄虛僞而達成純真,離惡防非而形成友善,滅除染汙而得到清淨美妙,一步步克服著人類自身的缺陷與弱點,把個人生命融彙于促進人類的安樂的洪流中。故而,它具有強大的社會、時代、民族、階級普適性,成爲佛門中最具影響的法門,深深地折服了人們,贏得了信衆。

  淨土教在宗教信仰上來說,它在一代時教中占據核心地位,大暢佛陀本懷,中國佛教諸多宗派古來紛紛融歸于淨土,它具有普洽任何社會、時機、行持簡捷的殊勝性,橫超生死,直接快速穩妥等等諸多的優勝之處;彌漫著彌陀接引、諸佛護持贊歎、魔障難侵、祥和現世人生的他力性;飽含上智下愚、高貴低賤等攝不異的平等性;包攝超越的圓融性等等;這些都是其它法門難以比批的。所以修持淨土法門者,功高易進,用力少而收效宏。它正是以這種深邃浩博的慈力,含裹高遠的平常,便易地讓萬千佛子在當今緊張、忙碌的社會中,得以安身立命,臨終得生淨土,了去生死,早證菩提。

  可見,淨土教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死後歸宿的問題,它還能給予現實的人多種現實的利益。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爲本,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今菩薩行,以西方淨土爲歸宿,生則服務社會,利益衆生,建設人間淨土,享受現法安樂,死則赴淨土留學深造,可使修行者人間的利益責任與出世間的解脫修證變得既互全雙圓又切實可行。淨土教在現代社會中,以“往生”的理念,給變幻莫測的現實生活中輾轉迷茫的民衆,提供了新的理想和希望;以“他力”的威德,強化了信仰者的心裏支撐;以極其強調的倫理道德,填補著轉型社會的道德斷層和迷失;以豐富的內涵對科學、教育、政治經濟等等方面都給予了啓迪的作用;以普度衆生和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深切地慰藉和關懷著人們,直至臨終;以極至的殊勝,源源不斷地把信奉的人們渡出生死苦海;以充分的體察和把握,征對人的本性之一的圖方便、省事之惰性,而因勢利導、善巧施設出無比簡易的修持方式,等等。這些都無不說明了古老而又常新的淨土教在現代社會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意義,說明了既能深契佛陀本懷又能因應現代衆生的根機的它,仍會生機蓬勃流傳不息。本文的探討是微不足道的,願與諸師長和同道繼續探索。

  【注釋】

  [1] 、 [2]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64 冊之“編輯旨趣”,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