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浅说(道坚)

  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浅说

  道坚

  研究道信大师现存主要的史料有:道宣 (695—667) 《续高僧传》卷二十的《道信传》, [1] 净觉( 683-- ?)撰于 712—716 间的《楞伽师资记》,杜朏约撰于 716—720 年之间的《传法宝记》 [2] ,作者不详的《历代法宝记》 [3] ,《神会语录》 [4] ,还有《传法正宗定祖图卷一》 [5] 、《祖堂集》、 [6] 契嵩《传法正宗记》、《佛祖历代通载》、《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及《景德传灯录》等。现根据据这些历史资料,对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予以综合考查。

  一、 道信大师的时代背景

  宇文周统一北朝( 578 )三年后,于公元 581 年为隋所灭,又经过短短的八年,隋灭南朝陈国,终于结束了国家的南北分裂局面( 589 )。至此,到隋大业六年( 611 )约有廿年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但随着炀帝的暴政和隋末的战乱,使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继之于公元 618 年李唐王朝灭隋,直到贞观二年( 628 ),才平定了江南和朔方,使政局稍为稳定。政权的更迭和频繁的战乱,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给予当时佛教的重创,是可以想见的。苦难的生活背景,人民渴望幸福的未来,希望得到解救困惑的方法,因而也给佛教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北朝时期的宗教政策大体上还是采取扶持佛教的态度,虽经魏太武帝灭佛( 444 )和沙汰沙门的举措,但佛教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精神力量的砥柱。如北周武帝于公元 577 年攻占北方佛教重镇邺都,并下令在北齐全境灭佛,近三百万的僧尼成为编户。破坏人民的信仰,必然会刺激民心,灭佛行动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的前凑,以至当权者失去民众的支持,人心向背,终致灭亡。因此,隋王朝取得政权后,立即大力扶持佛教,据《历代三宝记》中的统计,隋开皇十七年( 597 ),“见即僧尼将二十万,支提寺宇向出四千”,当时的僧尼数量不及北周一隅的十分之一,战乱对佛教的破坏由此可见一斑。到了唐代,严格控制僧尼数量,并实行度牒制度,以打击私度现象,但收效甚微。如《续高僧传·志超传》中说志超“曾无介怀,亲度出家者四人”。并且,私度也是佛教内部的普遍现象,如《静琳传》中道宣说:“度杂公私,宪章有叙,故使外虽禁固,内实流通。”这就是道信大师当年的生活历史背景,这种私度现象也可能就是他出家多年后才被得度吉州的原因。

  二、道信大师的生平

  道信( 580—651 )俗姓司马,原籍是河内(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后来迁移到蕲州(治所在今湖北省蕲州镇)。七岁出家,其师的戒行不纯,他便秘密地受持斋戒,不为人所知。五年后( 592 ),即他十三岁的时候(依《佛祖历代通载》为开皇十二年),往舒州皖公山(治所在今安徽省潜山西北)跟随三祖僧璨禅师,学习禅法。经八九年(《续高僧传》说是十年,《佛祖历代通载》卷十说“服劳九载”),僧璨禅师往罗浮,道信想随去,没有得到师父的批准。僧璨对他说:“汝住,当大弘益。”这预示他留下来,将有很大的成就。

  道信大师虽然于七岁出家,仅属私度,一直没有合法的出家身份。据《传法宝记》载:“至大业度人,配住吉州寺。”《续高僧传》也说:“国访贤良,配住吉州寺。”可见到了隋大业年间( 605—617 ),国家大量度人出家,道信才得到政府的承认,发给度牒,分配到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县)的寺院居住,他已是出家近二十年的比丘了。

  在吉州期间,正值隋季丧乱,遇到“群贼围城七十余日,井泉皆竭。信从外来,水复充溢。刺史叩头,问贼退时。曰:“但念般若,不须为忧。””(《传法宝记》)这个传说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道信叫人“但念般若”,显然是受到南方“摩诃般若波罗蜜”法门的影响;二是道信虽然年仅三十来岁,已经得到了信众的崇敬,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民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盗贼平息后,道信想到衡岳去,在路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时,应僧俗两界的邀请,住持庐山大林寺,且一住就是十年。大林寺为智锴所创建,《续高僧传》中有《智锴传》(《大正藏》卷五十,页 570 )。智锴曾师从三论宗高僧兴皇朗大师,又跟随天台宗的智头修学禅法。开创大林的智锴,足不下山,一心修持二十多年。道信来到大林寺十年,可能已是智锴的晚年或已经去世(智锴卒于 610 ),然而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学风对道信大师的影响,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

  《续高僧传》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以印顺导师的意见,众造寺可能是大众愿为造寺的意思 [7] 。应蕲州道俗的邀约,道信到了江北黄梅县建寺传法。《传法宝记》说:“武德七年( 624 ),至蕲州双峰山,周览林壑,遂为终焉之地。居三十年,宣明大法。归者,荆州法显、常州善伏,皆北面受法。”从武德七年( 624 )入双峰山,到永徽二年( 651 )去世,其间共二十八年,与《续高僧传》的“三十年”之说基本相合。这段时间,是道信宣扬佛法的阶段。他定居于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广开方便法门,接引四方信众。上述的法显、善伏等人,都来学习禅修,可谓“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常住人员多达五百余人,连刺史崔义玄,也“闻而就礼”。

  据《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所传,“贞观末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采,诏赴京师,师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三十来年居山传道,三次推辞太宗的邀请,这种淡泊自然的作风,显然是受到智锴二十年足不下山、不受隋帝敕召的影响。

  道信平日对诸门人说:“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如弥猴取栗中肉吃,坐研取,此人难有。”(《传法宝记》)这种苦修的精神,是与达摩等前代祖师的头陀式苦行精神一脉相承的。

  永徽二年( 651 )八月,他命令弟子 [8] 在山侧造龛,门人“知将化毕,遂谈究锋起,争希法嗣”。关于法统的传说就有两种,一是《续高僧传》的说法,“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这里明明白白地说,嗣法人是很多的,并且是秘密的付嘱方式,所以才不为大家知晓。二是《传法宝记》的说法,“及问将传付,信喟然久之曰:“弘忍差可耳。”因诫嘱,再明旨赜。及报龛成,乃怡然坐化。时地大动,气雾四合,春秋七十二”。这里是说,道信还是信奉单一的传法模式,弘忍是唯一的嗣法门人。不管怎样,他的常住弟子有五百余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至于是单一传法还是分头传法,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后人为表彰道信大师的功德,刊石勒碑,有中书令杜正伦撰文颂德。他留下的著作,《楞伽师资记》中说有《菩萨戒法》一本(已佚),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载于《楞伽师资记》中,是否全文引录,已不可考)。

  三、道信大师的禅学思想——《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道信大师的禅学思想,主要保存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全文约三千五百字,被《楞伽师资记》引录。

  (一)、楞伽与般若融会的思想,是道信禅学的中心理念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这里说明道信是以楞伽和般若思想,为他的禅学宗旨。

  《楞伽经》卷一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此“诸佛心”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即众生本具的自性之心,这在众多的大乘法门中,观察悟入此“诸佛心”,是最为重要的解脱法门。这种关注内心的修行方式,是上承楞伽师的传统理念,为道信继承达摩一系禅法的核心思想。关于一行三昧,《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解释为“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即是世界万有之相状,是平等无差别的,这样就消除了人们内心强烈的执著和分别心。达到一行三昧时能得到“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这实际是把禅修喻寄于生活中,现实与理论的圆融践行方法。

  

  (二)、禅净的融摄

  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对一行三昧的实践,引用《文殊说般若经》文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得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一行三昧的践行,要先听闻般若波罗蜜,也就是明了般若的理念,依此理念修学,才能入于一行三昧。般若的空义、无差别义、缘起性空等义理,是修此法门的先决因素。对此入道安心法门的具体修行,是要“当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即一心专念一佛的名号,算是持名念佛了。但要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还需要“端坐念实相”,这才是“第一忏悔”。要除去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一心专念一佛名号,心心相续,则可“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无念之念,这是实相念佛的法门了。

  由此可见,树立禅净合一的修行模式,道信大师当为首功。当然,作为一个成功的宗教实践家,胸襟开阔地接纳一切事物,并能契机契理地为信徒开导适合其心理基础的…

《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浅说(道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