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浅说(道坚)▪P2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理念,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三)、心佛不二论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引《大品经》说:“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什么是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一心专念,别无杂念的纷扰,也不必去过分地追求和舍弃,就与诸法实相(诸佛境界)相应。此心与佛相应,无二无别,故有“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的心佛不二论。

  观佛无形无相貌,即是安心,常常忆佛念佛,不起攀缘之心,则心境泯然无相,与佛平等不二。看此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或“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把佛、心、涅槃等理念平等一如,没有了人为的染污差别相。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观无量寿经》语),为道信大师明了心性的主要思想,他举五种理由,来说明心佛一体的理念:一、心的体性清净,与佛等同;二、心的功用中能生起诸法,但心却是恒常寂静的,任何杂染的都不能污染心的清净;三、心是恒常有觉性的,与佛无二无别;四、心法常观身空寂,心内心外,其理一如,因此身入于法界之中,无有障碍;五、用守一不移,动静常住的法门,能令人明心见佛性,早入解脱之门,这也是与佛想通的。这种心佛一如的理念,给人以极大的信心,指明了众生都具成佛的潜能,树立了人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修学佛法者提供了精神上的积极支持。

  (四)、对玄学的扬弃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风尚,曾经深入士大夫阶层,谈玄说妙,被看着是文士的象征。隋唐之际的道信大师,理所当然要受到这种学风的影响了。在《安心要法门》中,道信引用傅大师的“守一不移”以明观法。这“一”,在道家的理念中,是形而上学的,与“道”相等,是宇宙的本源,能生万物,有天地造化之功。老子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语,以明“一”为天地先,“一”是宇宙本源没有差别现象的杳冥状态。

  道信大师对“守一不移”的思想有他自己独特的解释,谓“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这种守一不移的功夫,在道家谓之“守一”,意思是想象其物,精思而固守,以得其真一。如《洞玄经》说:“丹书万卷,不如守一”;《抱朴子》也说:“守一存真,乃得通神,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道家在实际的修行中,“守一”是守的玄关一窍,《性命圭旨》云:“夫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妙,在玄关灵明一窍”,“一灵能不泯,精炁可长存”。道家的玄览守一之术,这里用来解释佛教“看心”的法门。

  他在文中又说:“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断攀缘,窈窈冥冥,凝净心虚,则夷泊恬平,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文中以玄学来阐释法身的清净性相,以窈冥的恍惚状态,来解释佛家的心无分别境界。泯然不动的功夫,成了他重要的摄心法门。

  在文章的结尾,他引用了许多老庄哲学,并对其进行了评判。如“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齐物论)……浅智之所闻,谓一以为一。故庄子犹滞一也”。又“老子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虽亡想,内尚存心……故知老子滞于精识也。”吸取玄学的合理成份,并对其有违佛理的理论进行评述,是道信大师对玄学思想的扬弃观。

  四、结语

  根据上文综述,道信大师的一生特点有三:一、他如先哲一样足不下山,不为名利所动,并告别了以前禅者游方弘化的头陀方式,营寺造像,广泛地接引群机,以至常住弟子达五百余人,形成初具规模的禅林雏形;二、他不但得到了普通道俗的崇奉,而且还有地方官员(刺史崔义玄)的大力支持,有利于推动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三、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是在楞伽宗的如来藏心的传统中,融合般若思想的实相念佛,念佛即是念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终致心佛不二论的理念;以《观无量寿经》等净宗思想,结合唯心净土理念,组成禅净合一的教学特色;还适当地扬弃了玄学的思潮,而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便法门。

  --------------------------------------------------------------------------------

  [1] 《续高僧传》之《道信传》,录于《大正藏》卷五十,页 606 中

  [2] 《传法宝记》,参见杨曾文先生的校订本,收入《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P174 。

  [3] 《历代法宝记》,约撰于 775 年,可参考《大正藏》卷 51 和柳田圣山《初期的禅史 2 》(筑摩书房 1984 年出版)中的校本。

  [4] 《神会语录》,杨曾文教授编校,中华书局, 1996 年版

  [5] 《传法正宗定祖图卷一》,录于《大正藏》卷五十一,页 768C 。

  [6] 《祖堂集》,五代南唐保大十年( 952 ),由泉州招庆寺的静、筠二位禅僧编纂。

  [7] 参见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99 年第二版,第 40 页。

  [8] 在《续高僧传》中,说嘱咐造塔的是弘忍;《神会和尚语录》则说造塔的是元一(《历代法宝记》亦持此说)。

  

《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浅说(道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