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理念,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叁)、心佛不二論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引《大品經》說:“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什麼是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一心專念,別無雜念的紛擾,也不必去過分地追求和舍棄,就與諸法實相(諸佛境界)相應。此心與佛相應,無二無別,故有“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的心佛不二論。
觀佛無形無相貌,即是安心,常常憶佛念佛,不起攀緣之心,則心境泯然無相,與佛平等不二。看此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或“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亦名淨土,亦名菩提金剛叁昧、本覺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雖無量,皆同一體,亦無能觀所觀之意”。把佛、心、涅槃等理念平等一如,沒有了人爲的染汙差別相。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爲《觀無量壽經》語),爲道信大師明了心性的主要思想,他舉五種理由,來說明心佛一體的理念:一、心的體性清淨,與佛等同;二、心的功用中能生起諸法,但心卻是恒常寂靜的,任何雜染的都不能汙染心的清淨;叁、心是恒常有覺性的,與佛無二無別;四、心法常觀身空寂,心內心外,其理一如,因此身入于法界之中,無有障礙;五、用守一不移,動靜常住的法門,能令人明心見佛性,早入解脫之門,這也是與佛想通的。這種心佛一如的理念,給人以極大的信心,指明了衆生都具成佛的潛能,樹立了人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給修學佛法者提供了精神上的積極支持。
(四)、對玄學的揚棄
魏晉南北朝的玄學風尚,曾經深入士大夫階層,談玄說妙,被看著是文士的象征。隋唐之際的道信大師,理所當然要受到這種學風的影響了。在《安心要法門》中,道信引用傅大師的“守一不移”以明觀法。這“一”,在道家的理念中,是形而上學的,與“道”相等,是宇宙的本源,能生萬物,有天地造化之功。老子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等語,以明“一”爲天地先,“一”是宇宙本源沒有差別現象的杳冥狀態。
道信大師對“守一不移”的思想有他自己獨特的解釋,謂“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這種守一不移的功夫,在道家謂之“守一”,意思是想象其物,精思而固守,以得其真一。如《洞玄經》說:“丹書萬卷,不如守一”;《抱樸子》也說:“守一存真,乃得通神,知一不難,難在于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道家在實際的修行中,“守一”是守的玄關一竅,《性命圭旨》雲:“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妙,在玄關靈明一竅”,“一靈能不泯,精炁可長存”。道家的玄覽守一之術,這裏用來解釋佛教“看心”的法門。
他在文中又說:“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靜,鑄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斷攀緣,窈窈冥冥,凝淨心虛,則夷泊恬平,泯然氣盡,住清淨法身,不受後有”。文中以玄學來闡釋法身的清淨性相,以窈冥的恍惚狀態,來解釋佛家的心無分別境界。泯然不動的功夫,成了他重要的攝心法門。
在文章的結尾,他引用了許多老莊哲學,並對其進行了評判。如“莊子說: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齊物論)……淺智之所聞,謂一以爲一。故莊子猶滯一也”。又“老子雲: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雖亡想,內尚存心……故知老子滯于精識也。”吸取玄學的合理成份,並對其有違佛理的理論進行評述,是道信大師對玄學思想的揚棄觀。
四、結語
根據上文綜述,道信大師的一生特點有叁:一、他如先哲一樣足不下山,不爲名利所動,並告別了以前禅者遊方弘化的頭陀方式,營寺造像,廣泛地接引群機,以至常住弟子達五百余人,形成初具規模的禅林雛形;二、他不但得到了普通道俗的崇奉,而且還有地方官員(刺史崔義玄)的大力支持,有利于推動佛教的大力傳播和發展;叁、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是在楞伽宗的如來藏心的傳統中,融合般若思想的實相念佛,念佛即是念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終致心佛不二論的理念;以《觀無量壽經》等淨宗思想,結合唯心淨土理念,組成禅淨合一的教學特色;還適當地揚棄了玄學的思潮,而完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方便法門。
--------------------------------------------------------------------------------
[1] 《續高僧傳》之《道信傳》,錄于《大正藏》卷五十,頁 606 中
[2] 《傳法寶記》,參見楊曾文先生的校訂本,收入《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P174 。
[3] 《曆代法寶記》,約撰于 775 年,可參考《大正藏》卷 51 和柳田聖山《初期的禅史 2 》(築摩書房 1984 年出版)中的校本。
[4] 《神會語錄》,楊曾文教授編校,中華書局, 1996 年版
[5] 《傳法正宗定祖圖卷一》,錄于《大正藏》卷五十一,頁 768C 。
[6] 《祖堂集》,五代南唐保大十年( 952 ),由泉州招慶寺的靜、筠二位禅僧編纂。
[7] 參見印順《中國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99 年第二版,第 40 頁。
[8] 在《續高僧傳》中,說囑咐造塔的是弘忍;《神會和尚語錄》則說造塔的是元一(《曆代法寶記》亦持此說)。
《道信大師的生平及其思想淺說(道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