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能的劝善止恶伦理思想试析▪P2

  ..续本文上一页信仰已经十分盛行。道绰(562-645)撰写《安乐集》,提出依《无量寿经》等经典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佛法为“净土门”,与此相对的其他佛法为“圣道门”;说前者易修,后者难修,说念佛不仅能够灭罪,还能使念佛者死后往生西方净土。此后,善导(613-681)著《观无量寿经疏》等,特别倡导口称念佛,说一切“罪恶凡夫”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死后皆可往生西方净土。禅宗兴起之时也正是净土念佛法门盛行的时候。

  敦煌本《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在大梵寺说般若法之后,韶州剌史韦璩站起来向慧能请教说:“弟子见僧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被否?望为破疑。”慧能在回答之中,并没有否认净土说教,然而依据他的见解提出新的解释。他说,佛经上讲的西方净土离现实不远,但对素质低的人(“下根”)来讲是远的,对于具有“上智”的人来讲就在近处;因为如果能够自净其心,净土便立即显现面前。他说: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净心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迷人愿生东方。两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4]

  

  在这里,他将佛教伦理体系中的“十善”置于重要地位,然后对往生净土进行解释。佛教所说的十善,体现在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三个方面,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与此相反则称为“十恶”。“八邪”,或是指违背大乘中观“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种“邪见”,或是指违背佛教基本“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种“邪见”或行为。慧能认为,往生不往生净土,关键在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境界。“心净则佛土净”,如果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够做到十善,断除八邪的恶思恶行,便可立即往生净土。既然如此,又何必求死后往生西方净土呢?他说:“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意为净化自己的心灵,所在就是西方净土。这里实际蕴含着后世禅宗主张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思想。

  慧能此后向信众说,让我移西方净土在诸位面前,请大家看一看。他说: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即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人我,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5]

  

  在慧能绘影绘声的讲述中,一切外在的须弥山、深海、恶龙、鱼鳖、鬼神、地狱、畜生等,都不过是自身各种情欲烦恼、妄见恶念变现出来的,而修持十善、慈悲、喜舍、净心、正直、则意味着就是人们称羡的天堂,就是菩萨、佛。如果人们能够自我净化心灵,做到灭除情欲烦恼和各种邪见,便可使清净自性显现,实现人间净土,所谓“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慧能的禅法思想中,已蕴含着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的内容。

  

  三、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以净心和行善止恶为中心

  

  无论古今,佛教的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与在家男女居士相比总是少数,此外还有数量很大的虽未受戒做居士但却接近乃至信仰佛教的民众。慧能在传法中告诉信众,若要修行,未必非要出家在寺不可,在家也是可以的。他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韶州刺史韦璩立即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慧能随即口诵《无相颂》,说如果照此颂的意思修行,便像与他相处一样,“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无相颂》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宗宝本《六祖坛经》)[6]

  

  其中讲的几乎全是与社会公德一致的佛教道德的理念和行为规范,如心平、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尊卑和睦、忍让、听逆耳忠言、勇于改过而不护短等。做到这些,不仅是普通在家民众的道德要求,也是佛教信徒修行必须做到的。当然,作为禅宗信众,还有更高的目标,即觉悟自性而成佛。这就是慧能说的“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见取自性,直成佛道”。

  

  四、 慧能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慧能的禅法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可通过自修和“识心见性”达到顿悟,说“佛是自性作,莫向向外求”,“一悟即至佛地” ;二是以“无念为宗”——寄坐禅于自然无为和日常生活之中;三是强调在日常修行和生活中必须遵循五戒、十善等佛教伦理,通过行善止恶,利益群生和克制贪瞋痴来净化心灵,以便将掩蔽自性的“妄念浮云”清除,使清净自性显现。前三点是为了达到解脱成佛的至高目标,后一点是为了达到道德圆满,成就完善人格。对广大信众来说,后一点是学佛和一切修行的基础;从逻辑上说,只有造就完善的人格,才有可能进而体悟真如实相而解脱成佛。

  慧能的这种思想,实际上为中国禅宗历代著名禅师继承。他们适应中国以儒家为正统的社会环境,将儒家和广大民众熟悉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仁义礼智信及忠君、孝亲、敬老、济贫等等,与佛教的道德思想相结合,一起纳入道德的善的范畴,从而促进了儒、佛思想的会通,既扩大了佛教道德的内涵,也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思想的充实和发展。

  慧能的这种思想,体现着中国佛教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近现代中国佛教界提倡的人间佛教的因素。近现代中国高僧太虚(1889—1947)主张佛教必须契理契机,适应时代进行革新,最早倡导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对中国近现代佛教转型和发展影响极大。他主张佛教必须重视人生、贴近人生,以改善人生和完善自我为基础,然后才实践更高级的佛法,通过体悟真如实相而达到解脱成佛。1938年他作偈述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表明他是倡导和推广从完成人格到最后成佛的人生佛教的。

  当代中国大陆佛教界已经达成致力实践人间佛教的共识,在促进佛教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在加强佛教自身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和发展佛教文化和教育事业中,在利益人群,造福社会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个时刻,回过头来仔细阅读《六祖坛经》,可以看出当年慧能大师在创立顿教禅法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佛教教化的最基本的要求——引导信众通过净心来加强道德修养,从事慈悲善行,制止一切恶行,从中是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的。

  《七佛通戒偈》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弘传任何高深的佛法,皆应倡导“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善止恶,净化心灵,增进道德修养。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这方面提供了范例:(一)教导信众若要“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必须从日常修持佛教道德做起;(二)只有成就完善的人格,才有可能进而修证成佛。

  

  2010年8月13日北京华威西里自宅

  --------------------------------------------------------------------------------

  [1]杨曾文编校《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4、25页。

  [2]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7、28页。

  [3] 载《大正藏》卷48卷,第353页下。

  [4]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3-44页。

  [5]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45-46页。

  [6]载《大正藏》卷48卷,第352页中下。  

  

《慧能的劝善止恶伦理思想试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