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知礼大师的生平及思想(佛智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性具的原理,因此是修性不二,修中三千,已是性中三千所本具,故称理具随缘。

  山外派学者认为只有真如才能随缘,以为随缘的便属终顿圆教,而别教真如是不能随的,因此群嚣嚷嚷,反对大师讲别理随缘。而大师则讲真如随缘通于两教(别圆),将随缘作为圆别二教皆具足的能力,而另把是否谈性具作为区分“别”“圆”的标准。这就是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中所指出的“故知若不谈体具者,随缘与不随缘皆属别教”的义旨所在。

  由于别理随缘是知礼大师立足于天台性具说而加以阐显的微妙之法,对后世天台思想发展影响颇大。故宋代法登大师赞曰:“立别理随缘,乃中兴一家圆顿之教。”(《议中兴教观》)

  3、性具思想

  知礼大师的性具思想源于智者六师“一念三千”的命题。大师契会祖意,强调性具十界、十界互具互容,指出不变随缘之心(妄心)和随缘不变之性(法性)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三谛圆融的法体。即为“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中讲:“他宗明一理随缘,作差别法,差别是无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随缘时则有差别,不随缘则无差别,故知一性与无明合方有差别,正是合义,非体不二,以除无明无差别故……今家明三千之体随缘起三千之用,不随缘时三千宛尔,故差别与体不二,以除无明有差别故。”明确指出差别不仅是无明的产物,亦是法体固有的成份,若欲除去无明,关键不在于除息差别,而是在于主观认识上达到“圆断圆悟”。即:“三千在理,同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性具三千是以知礼大师为代表的山家派的宇宙论、根本世界观。随缘之心和不变之性是性具三千的两种展开方式,亦是凡圣世界诸差别及生死流转、涅槃还灭的根据。

  大师认为性具三千既是逻辑前提的一般性概括,也是果佛所证的终极真理,而对于性具三千的体悟,则应在随缘之心和不变之性之间,遵照六即成佛的修行次第逐渐成就。大师虽然认为性具三千即诸法实相的特性,举一全收,而同时,大师更注重“全理成事,定分内外,彼此角立”的矛盾事物在性具中的融摄与互具互收,故其在《四明十义书》中讲:“今据此教文,若内若外,若心若色,趣观一境,皆具三千,以互具互收故也。”并讲:“故了万法唯心,亦了万法唯色,万法唯声、唯香、唯味、唯触等。”色是心的客观内容,离开色,心则变得空洞而莫可名状;心是色的主观印象,离开心,则色亦无法被认识。故知,心具是指内心,而色具则属外色,依内心观察外在一切法,观外色而一切法趣于色。所谓内外的区别,只不过是心与境的相对概念而已。即如湛然大师大《止观辅行传弘决》中所讲的“若色心相对;则有色有心,论其体性,则离色无心,离心无色,若色心相即,二则俱二,一则具一。”如此,色亦具足三千,五蕴充满全法界,在妄心之中,既有心之三千,也有色之三千,内外融泯,即称性具三千。

  4、理毒性恶思想

  理毒,又称理性毒害。理,是理体、真如义。毒,是毒害,相当于恶。

  山外派智圆法师认为理性自体是无染,因无明之迷,生起一切现象而成毒。理毒并不是真如法性本具的,故理毒可灭;性恶,即性毒,性恶法门不能破,性毒无法灭除,故理毒非性恶,可知这种理论受《大乘起信论》的真如思想影。向颇大。

  知礼大师作《<对阐义抄)辩三用》对智圆法师的说法加以问难。指出智圆法师的观点只是别教的说法,没有达到圆教的水准。圆教主张理毒即性毒。智圆法师以为所迷的真如理性不具有“三障”(烦恼、业、果报)的污染,而是因无明之迷而另有三障。这种别教的说法导致圆融相即的“即”字的意义也就不能成立。而圆教则不同,它认为所述的真如理性原来就本具三障污染,所以在事相上时时现出三障,在其还原而成就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时,染毒仍在,三障与三德可以互具互融,这样才合乎圆融相即的“即”字的意义。

  圆教所消伏的理毒,是自体中内藏的性毒——性恶。消伏性恶的圆教,不必别教那样能所因果对立,纯然是应无所住的自然运行,至于能消伏的一心三观及所消伏的理毒,当体即是不二,这是圆教的旨趣所在。

  众生既有善性(性善、修善),又有恶性(修恶、性恶);有肯定的方面,又有否定的方面。众生须要通过内在矛盾的同一展开,即内在转化工作的展开,断除修恶(贪嗔痴等烦恼),真正体达性恶(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心),由此善观自心,自度度人,如法修持,方可走上菩提光明大道,圆满究竟的佛果。

  5、净土思想

  知礼大师除了主张天台止观修行法外,还特别重视智者大师在《观经疏》中所倡导的净土实践。大师以《观经疏》为主导思想,用台宗独特的圆顿观法组织念佛法会,并结净土莲社,邀集同道称名念佛,且勤修忏业,清净身口意三业,除去贪嗔痴诸毒,生起清净心,虔诚礼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师在隆兴台宗的同时,兼宏净土思想作为修行辅助,并着《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等法典,广为流通,平常忏事也以修弥陀忏为主。大师所创设的念佛施戒法会,后历时一百九十年而不废。如此台净双修,对后世台净二宗更趣融合影。向殊深。

  四、大师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以后,是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全面融合的深入阶段。知礼大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渊博的学识、精严的功行、高尚的情操、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积极推动台宗的义学向高层次发展,并针对一部分台宗门人(山外派)混淆天台宗与华严思想特点的状况,展开三次大论战,匡扶宗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为台宗的再次复兴且超越于华严宗之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师解行并重,慈风远被,弘法利生,不遗余力,深得道俗敬慕、皇室尊崇。大师接受诏赐紫袈裟及“法智大师”的尊号,广修寺宇,提高了僧众的社会地位,有力地扩大了佛法传播于世的范围。

  大师创建念佛施戒会,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大化世俗,影。向深远。因此,《佛祖统记》卷八赞曰:“四明法智以上圣之才,当中兴之运,东征西伐,再请教诲,功业之盛,可得而思……判实判权,说修说性,凡章安,荆溪未暇结显诸深法门,悉表而出之,以为驾御群雄之策,付托诸子之计。自荆溪而来,九世二百年矣,弘法传道何世无之,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者,唯法者一师耳……”功业威威,言传不尽。

  

《知礼大师的生平及思想(佛智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