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

  昌如

  内容提要:历史上有关众生能否成佛的种姓之争由来已久,而且此一问题,至今仍还导致众多学佛之人,纷争竟起。所以本文将深入以华严、天台为代表的一乘家与以唯识法相为代表的三乘家的种姓之争中去,以探讨二家各自有关种姓的观点与依据,并引入近现代诸位善知识对种姓之争的有关观点,从而系统、全面地来探讨种姓之争的原因与实质,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自己的若干解决种姓之争的观点与方法,以期末法学人能够息灭争论,回归实践。笔者识浅根陋,不当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指教。

  关键词:性,姓,佛性,种姓,一乘家,三乘家,一乘法,三乘姓,涅槃因,涅槃(果)

  作者:昌如中国佛学院本科生

  前言

  以华严宗和天台宗为代表的一乘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而以唯识法相宗为代表的三乘家,却宣扬众生有五种种姓,即菩萨定姓,独觉定姓,声闻定姓,不定种姓以及无种姓,主张唯有菩萨种姓及不定种姓中具有菩萨种姓的众生方能成佛,定姓二乘及无种姓众生决定不可成佛。简而言之,即一乘家主张一“性(姓)”皆成,而三乘家主张五姓各别。历史上,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由来已久,而且时至今日,仍在延续。然而佛为一切智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垂迹世间,八相成道,施众生以无上妙法,理应圆融无碍!看来有关二家种姓之争产生的原因,只有深入二家的种姓争论的详细过程中去寻找根源了。是以本文将从:一乘家的种姓论是什么?三乘家的种姓论又是怎样的?二家又是如何去会释对方的观点的?近代学人对于种姓之争,又是持什么样的观点?种姓之争的根本原因与实质是什么?我们如何来解决种姓之争?等如此几个方面来对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进行分析、讨论与探索,并试图寻求一些的新的方法与途径来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调和与融通。  

  一、一乘家的“种姓”论以及对于三乘家的会释

  (一)、一乘家的“种姓”论

  一乘家的种姓论,即是主张一“性(姓)”皆成说(需要说明的是,在佛教经典中,姓与性是经常的混用的,因为两种的形和义都有相近的地方,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之处,这一点将在文章的第五部分“解析种姓之争”中详细论说),他们认为: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他们依照《妙法莲华经》等诸多经论作为依据,极力宣扬“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观点,宣扬一乘为实,而三乘为方便的说法。一乘家的相关依据有:

  如《大般涅槃经》卷七云:

  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①]

  又《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云: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②]

  又《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云: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③]

  

  又《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云:

  众生、佛性,不一不异,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④]

  又《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云:

  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⑤]

  

  又《妙法莲华经》卷一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⑥]

  

  又《妙法莲华经》卷一云: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⑦]

  又《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一云:

  

  声闻缘觉皆入大乘。[⑧]

  总以上诸文可知,一乘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那么对于三乘家的一切有情五姓各别,定姓二乘及无姓有情必不成佛的观点,一乘家又是如何会释的呢?且看下文。

  (二)、一乘家对三乘家种姓论的会释

  由上可知:一乘家认为没有绝对的无姓有情,也没有绝对的定姓声闻、缘觉,更不必说有众生必不成佛了。换句话,也就是说:一乘家认为无姓有情、定姓二乘,皆可成佛。对于三乘家的五姓各别说,一乘家也有他的说法,兹说明如下:

  1、引用诸经论证明“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乘家云:如梁本《摄大乘论》卷三云:

  五、救济乘为业,诸菩萨欲偏行别乘,未定根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⑨]

  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对此解释说:

  此明真实教力,乘有人、法,人有大乘人,有小乘人,法有方便乘法,有正乘法。转方便乘修治正乘故,名救济乘为业[⑩]

  此中,一乘家认为,真实教力,比如说我们一乘家的教法,就应该可以转小乘人为大乘人,转方便乘修正乘。所以小乘人(即定姓二乘)亦可转修菩萨乘,而成就佛道。

  又《摄大乘论》卷三云:

  

  未定根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11]

  

  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对此解释说:

  乃至若得信等五根,不名定根,以未来得圣故。若得未知欲知等三根,则名定根,以得圣故。若至顶位,不名定性,以不免回恶故。若至忍位名为定性,以免回恶道故。若依小乘解未得定根性则转小为大,若得定根性,则不可转。如此声闻无有改小为大义,云何说一乘?今依大乘解,未专修菩萨道,悉名未定根性,故一切声闻,皆有可转小为大义。安立如此大小乘人,令修行大乘。[12]

  此中一乘家即是认为,不管是何种种姓众生,只要他还没有发起菩提心,还没有开始去修菩萨行,那么他们就都是未定根姓的众生,依“大乘”解(也就是一乘家的教法)则可以转小向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另外《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云:

  有四种道,人天道并三乘道为四。菩萨法应接引众生于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着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着人天福中,作涅槃因缘世间福乐道。[13]

  一乘家认为:由上文可知,菩萨法即是大乘法,也就说一乘法,是一乘法就应该可以接引包括声闻,缘觉在内的众生,使他们都可以入于大乘菩萨道中,从而成就佛道。既使是无姓有情,我们也可以授以人天之道,而此世间福乐道,在将来也可以作为涅槃的因缘,也就是说那些授以人天道的无姓众生在将来亦可以成佛。所以一乘家的一“姓”皆成说为实,而三乘家的五姓各别说为权,所以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说成立。

  又《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卷一云:

  声闻有四种,一者决定,二者增上慢,三者退菩提,四者应化声闻。二种声闻,如来与授记,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者。决定增上二种声闻,根未熟故,如来不与授记。菩萨与授记者,方便令发心故。[14]

  一乘家认为:由引文可知,四种声闻中,退菩提声闻和应化声闻,如来授记决定可以转小成大,成就佛道。而决定声闻和增上慢声闻,只是因为福德,智能资粮尚未具足,根机尚未成熟,所以如来没有授记,但此类众生如果值遇善知识,逐渐积集智慧、福德二种资粮,那么一旦根机成熟,菩提心起,亦可转小向大,成就佛道,是以当知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2、会释三乘家的“有众生必不成佛”的观点(1)、会释“一阐提”一乘家认为,《解深密经》以及《瑜伽师地论》等诸经论中所说的一阐提众生定不成佛的说法,只是就众生的根机未熟时的情况而说的,而并不是说众生决定不可成佛。所以《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二云:

  向说一阐提常不入涅槃,无涅槃性者,此义云何?为欲示现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如是说。以彼实有清净性故,不得说言彼常毕竟无清净性。[15]

  一乘家认为,《宝性论》中所说的,一阐提众生,不入涅槃,无涅槃性的原因,只是因为此类阐提众生,诽谤大乘,不信大乘,不求大乘,所以诸佛菩萨方便示说为“一阐提”,以便使那些阐提众生当下醒悟,回小向大,安住于菩提道中,成就无上涅槃。阐提众生还是清净佛性的,至于三乘家所说的阐提众生不入涅槃,无涅槃性,只是约阐提众生成佛的时间无量久远而说的,一旦阐提众生根机成熟,就会发起菩提之心,所以当知阐提众生亦可成佛。

  (2)、会释“决定二乘”另外,在《瑜伽师地论》中又有论文认为,二乘有情,因为远离一切大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所以不可以转小向大,成就佛道。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云:

  于无余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趣事业,一切功用,皆悉停止。[16]

  因为声闻、独觉皆能入于无余涅槃,所以此处引文中即是暗指二乘有情因为二乘之人未作菩萨事业,入于涅槃所以佛业不成,所以定不成佛。对此一乘家又罗列出诸多经论,来作会释:

  ①、往生他国土说

  依《妙法莲华经》卷三云: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入于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17]

  一乘家认为:独觉有情,虽于此佛国土入于涅槃,但还可以在佛的其他国土,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求佛智慧,从而圆满佛道。所以一乘家认为缘觉众生亦可成佛。

  ②、非大涅槃说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云:

  

  声闻,独觉,八万,六万,四万,二万,一万住处,名为涅槃,无上法主圣王住处,乃得名为大般涅槃。[18]

  由上文,一乘家认为,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所入的涅槃,并不是真正的佛的圆满位的大般涅槃,所以二乘人的涅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涅槃。是以一乘家认为:即便二乘人入于所谓的“涅槃”,但并不是上文《瑜伽…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