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

  昌如

  內容提要:曆史上有關衆生能否成佛的種姓之爭由來已久,而且此一問題,至今仍還導致衆多學佛之人,紛爭竟起。所以本文將深入以華嚴、天臺爲代表的一乘家與以唯識法相爲代表的叁乘家的種姓之爭中去,以探討二家各自有關種姓的觀點與依據,並引入近現代諸位善知識對種姓之爭的有關觀點,從而系統、全面地來探討種姓之爭的原因與實質,並在文章的最後提出自己的若幹解決種姓之爭的觀點與方法,以期末法學人能夠息滅爭論,回歸實踐。筆者識淺根陋,不當之處,還望方家不吝指教。

  關鍵詞:性,姓,佛性,種姓,一乘家,叁乘家,一乘法,叁乘姓,涅槃因,涅槃(果)

  作者:昌如中國佛學院本科生

  前言

  以華嚴宗和天臺宗爲代表的一乘家,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衆生皆可成佛。而以唯識法相宗爲代表的叁乘家,卻宣揚衆生有五種種姓,即菩薩定姓,獨覺定姓,聲聞定姓,不定種姓以及無種姓,主張唯有菩薩種姓及不定種姓中具有菩薩種姓的衆生方能成佛,定姓二乘及無種姓衆生決定不可成佛。簡而言之,即一乘家主張一“性(姓)”皆成,而叁乘家主張五姓各別。曆史上,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由來已久,而且時至今日,仍在延續。然而佛爲一切智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垂迹世間,八相成道,施衆生以無上妙法,理應圓融無礙!看來有關二家種姓之爭産生的原因,只有深入二家的種姓爭論的詳細過程中去尋找根源了。是以本文將從:一乘家的種姓論是什麼?叁乘家的種姓論又是怎樣的?二家又是如何去會釋對方的觀點的?近代學人對于種姓之爭,又是持什麼樣的觀點?種姓之爭的根本原因與實質是什麼?我們如何來解決種姓之爭?等如此幾個方面來對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進行分析、討論與探索,並試圖尋求一些的新的方法與途徑來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調和與融通。  

  一、一乘家的“種姓”論以及對于叁乘家的會釋

  (一)、一乘家的“種姓”論

  一乘家的種姓論,即是主張一“性(姓)”皆成說(需要說明的是,在佛教經典中,姓與性是經常的混用的,因爲兩種的形和義都有相近的地方,但二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別之處,這一點將在文章的第五部分“解析種姓之爭”中詳細論說),他們認爲:因爲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所以一切衆生皆可以成佛,他們依照《妙法蓮華經》等諸多經論作爲依據,極力宣揚“因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以一切衆生皆能成佛”的觀點,宣揚一乘爲實,而叁乘爲方便的說法。一乘家的相關依據有:

  如《大般涅槃經》卷七雲:

  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①]

  又《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雲:

  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②]

  又《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雲: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實非酥,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酥。衆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叁妙叁菩提。以是義故,我定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③]

  

  又《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雲:

  衆生、佛性,不一不異,諸佛平等,猶如虛空,一切衆生,同共有之。[④]

  又《大般涅槃經》卷叁十二雲:

  一切衆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是名一味。[⑤]

  

  又《妙法蓮華經》卷一雲: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⑥]

  

  又《妙法蓮華經》卷一雲:

  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⑦]

  又《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一雲:

  

  聲聞緣覺皆入大乘。[⑧]

  總以上諸文可知,一乘家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衆生皆能成佛。那麼對于叁乘家的一切有情五姓各別,定姓二乘及無姓有情必不成佛的觀點,一乘家又是如何會釋的呢?且看下文。

  (二)、一乘家對叁乘家種姓論的會釋

  由上可知:一乘家認爲沒有絕對的無姓有情,也沒有絕對的定姓聲聞、緣覺,更不必說有衆生必不成佛了。換句話,也就是說:一乘家認爲無姓有情、定姓二乘,皆可成佛。對于叁乘家的五姓各別說,一乘家也有他的說法,茲說明如下:

  1、引用諸經論證明“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一乘家雲:如梁本《攝大乘論》卷叁雲:

  五、救濟乘爲業,諸菩薩欲偏行別乘,未定根性、聲聞,能安立彼爲修行大乘故。[⑨]

  世親菩薩造,陳真谛譯的《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對此解釋說:

  此明真實教力,乘有人、法,人有大乘人,有小乘人,法有方便乘法,有正乘法。轉方便乘修治正乘故,名救濟乘爲業[⑩]

  此中,一乘家認爲,真實教力,比如說我們一乘家的教法,就應該可以轉小乘人爲大乘人,轉方便乘修正乘。所以小乘人(即定姓二乘)亦可轉修菩薩乘,而成就佛道。

  又《攝大乘論》卷叁雲:

  

  未定根性聲聞,能安立彼爲修行大乘故。[11]

  

  世親菩薩造,陳真谛譯的《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對此解釋說:

  乃至若得信等五根,不名定根,以未來得聖故。若得未知欲知等叁根,則名定根,以得聖故。若至頂位,不名定性,以不免回惡故。若至忍位名爲定性,以免回惡道故。若依小乘解未得定根性則轉小爲大,若得定根性,則不可轉。如此聲聞無有改小爲大義,雲何說一乘?今依大乘解,未專修菩薩道,悉名未定根性,故一切聲聞,皆有可轉小爲大義。安立如此大小乘人,令修行大乘。[12]

  此中一乘家即是認爲,不管是何種種姓衆生,只要他還沒有發起菩提心,還沒有開始去修菩薩行,那麼他們就都是未定根姓的衆生,依“大乘”解(也就是一乘家的教法)則可以轉小向大,也就是說一切衆生皆可成佛。

  另外《大智度論》卷八十四雲:

  有四種道,人天道並叁乘道爲四。菩薩法應接引衆生于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中,作涅槃因緣世間福樂道。[13]

  一乘家認爲:由上文可知,菩薩法即是大乘法,也就說一乘法,是一乘法就應該可以接引包括聲聞,緣覺在內的衆生,使他們都可以入于大乘菩薩道中,從而成就佛道。既使是無姓有情,我們也可以授以人天之道,而此世間福樂道,在將來也可以作爲涅槃的因緣,也就是說那些授以人天道的無姓衆生在將來亦可以成佛。所以一乘家的一“姓”皆成說爲實,而叁乘家的五姓各別說爲權,所以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之說成立。

  又《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卷一雲:

  聲聞有四種,一者決定,二者增上慢,叁者退菩提,四者應化聲聞。二種聲聞,如來與授記,謂應化聲聞,退已還發菩提心者。決定增上二種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心故。[14]

  一乘家認爲:由引文可知,四種聲聞中,退菩提聲聞和應化聲聞,如來授記決定可以轉小成大,成就佛道。而決定聲聞和增上慢聲聞,只是因爲福德,智能資糧尚未具足,根機尚未成熟,所以如來沒有授記,但此類衆生如果值遇善知識,逐漸積集智慧、福德二種資糧,那麼一旦根機成熟,菩提心起,亦可轉小向大,成就佛道,是以當知一切衆生皆可成佛。

  2、會釋叁乘家的“有衆生必不成佛”的觀點(1)、會釋“一闡提”一乘家認爲,《解深密經》以及《瑜伽師地論》等諸經論中所說的一闡提衆生定不成佛的說法,只是就衆生的根機未熟時的情況而說的,而並不是說衆生決定不可成佛。所以《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二雲:

  向說一闡提常不入涅槃,無涅槃性者,此義雲何?爲欲示現謗大乘因故,此明何義?爲欲回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無量時故,如是說。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性。[15]

  一乘家認爲,《寶性論》中所說的,一闡提衆生,不入涅槃,無涅槃性的原因,只是因爲此類闡提衆生,誹謗大乘,不信大乘,不求大乘,所以諸佛菩薩方便示說爲“一闡提”,以便使那些闡提衆生當下醒悟,回小向大,安住于菩提道中,成就無上涅槃。闡提衆生還是清淨佛性的,至于叁乘家所說的闡提衆生不入涅槃,無涅槃性,只是約闡提衆生成佛的時間無量久遠而說的,一旦闡提衆生根機成熟,就會發起菩提之心,所以當知闡提衆生亦可成佛。

  (2)、會釋“決定二乘”另外,在《瑜伽師地論》中又有論文認爲,二乘有情,因爲遠離一切大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所以不可以轉小向大,成就佛道。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雲:

  于無余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趣事業,一切功用,皆悉停止。[16]

  因爲聲聞、獨覺皆能入于無余涅槃,所以此處引文中即是暗指二乘有情因爲二乘之人未作菩薩事業,入于涅槃所以佛業不成,所以定不成佛。對此一乘家又羅列出諸多經論,來作會釋:

  ①、往生他國土說

  依《妙法蓮華經》卷叁雲: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入于涅槃,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17]

  一乘家認爲:獨覺有情,雖于此佛國土入于涅槃,但還可以在佛的其他國土,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求佛智慧,從而圓滿佛道。所以一乘家認爲緣覺衆生亦可成佛。

  ②、非大涅槃說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叁雲:

  

  聲聞,獨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名爲涅槃,無上法主聖王住處,乃得名爲大般涅槃。[18]

  由上文,一乘家認爲,聲聞、緣覺二乘之人所入的涅槃,並不是真正的佛的圓滿位的大般涅槃,所以二乘人的涅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涅槃。是以一乘家認爲:即便二乘人入于所謂的“涅槃”,但並不是上文《瑜伽…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