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P3

  ..續本文上一頁說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36]

  

  《解深密經》中,已經明確地說明,“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即是聲聞決定種姓,即使在諸佛種種加被以及方便化導下,但最終仍將不能入于涅槃,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而成就佛果。

  7、決定五種姓說的形成到了《瑜伽師地論》中,種姓之說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決定五種姓之說,可以說在此論中已經完整地反映出來。如《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七雲:

  雲何所成熟補特伽羅?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姓,于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姓,于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叁者住佛種姓,于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姓,于住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諸佛菩薩于此四事,應當成熟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名所成熟補特伽羅。[37]

  另外,在《瑜伽師地論》述說“異生性”時,亦提及了“種姓”的問題,如《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雲:

  複次,雲何異生性

  謂叁界,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此複略有四種:一無般涅槃法種性所攝;二聲聞種性之所隨逐;叁獨覺種性之所隨逐;四如來種性之所隨逐。[38]

  

  “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即是煩惱障未破,繼續沈淪生死的衆生。而《瑜伽師地論》在論說“有障、無障差別”的時候,則更進一步說明了建立“種姓”之說的原因。

  

  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複名遍行粗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粗重自性種子,爲種子生,不應道理?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叁種般涅槃法種性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于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爲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爲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于彼一分建立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性補特伽羅。是故無過。[39]

  

  由上文可知,在《瑜伽師地論》中,已經非常明確地說明了,建立“種姓”學說的原因,即是“種姓”之說,其實是依據衆生的有障無障差別而建立的,但並沒有說一切衆生都沒有真如法性,這一點在引文中已經說地非常清楚,如文中雲:“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由此可知衆生的種姓並不等同于佛性。(這一點將在文章的第五部分有詳細的論述。)

  而在《瑜伽師地論》的卷六十四中,則提出不定種姓衆生,這樣加上前面的四種種姓,就構成了比較完整的五種姓學說。如《瑜伽師地論》的卷六十四雲:

  聚者,有叁種: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叁不定聚。邪性定聚,複有二種:一本性邪性定,二方便邪性定。正性定亦有二種,一本性正性定,二方便正性定。不定亦有二種,一本性不定,二方便不定。[40]

  這樣叁乘家的決定五種姓之說,在《瑜伽師地論》中就完整地的建立起來了。

  (二)、叁乘家的種姓論

  在我國,叁乘家的種姓說,是以玄奘法師所創立的唯識法相家的五種姓說爲代表。唯識法相家認爲,佛說一代教法,是實說叁乘而權說一乘,所以叁乘爲究竟。他們宣揚五姓各別之說,五姓即是:菩薩種姓,獨覺種姓,聲聞種姓,不定種姓,及無種姓。唯識法相家認爲,無姓有情必不成佛;定姓的獨覺、聲聞二乘,亦只能各證自果,不能成佛。爲了簡明起見,我們將叁乘家的五姓說列成簡表如下:

  ┌(一)菩薩定姓───────頓悟──┐

  ││

  │(二)獨覺定姓─┐├定姓─┐

  │├───定姓二乘──┘│

  │(叁)聲聞定姓─┘│├有姓──出世間

  │┌獨、聲─┘成佛─┤

  五姓┤├菩、聲──┐│

  各別├(四)不定種姓┼菩、獨──┼漸悟───不定姓┘

  │└菩、獨、聲┘

  │不成佛

  └(五)無姓有情────────────────無姓──世間

  第一、菩薩定姓,是指那些能法爾照見生、法二空,發得四智,具有開覺佛果的無漏種子的一類有情;第二、獨覺定姓,是指那些只具有獨覺果的一分生空無漏智種子,決定可證獨覺,而終取灰身滅智,不可成佛的一類有情;第叁、聲聞定姓,是指那些只具有聲聞果的一分生空無漏種子,決定悟證聲聞果,而終取灰身滅智不可成佛的一類有情;第四、不定種姓,具體應說爲“叁乘不定種姓”,就是指具有菩薩、獨覺、聲聞各種種子,但經聲聞、獨覺果後,能夠轉入菩薩乘,開覺佛果的有情衆生。如果詳細地說不定種姓,應有四類,即︰(1)具叁乘種子的一類有情,(2)具菩薩、獨覺二種子一類有情,(3)具菩薩、聲聞二種子一類有情,(4)具獨覺、聲聞二種子的一類有情。此中前叁不定姓可以成佛,而第四種,實際只是定姓聲聞和定姓緣覺,決定不可成佛。簡要言之,即是不定種姓中,只有具備菩薩種姓無漏種子的一類有情,方可成佛;第五,無姓有情,即是無種姓衆生,他們只能授以人天道,而決定不可成佛。

  爲了成立五姓各別之說,叁乘家自然也有諸多的經論作爲依據,茲舉證如下:

  叁乘家認爲,無姓有情、定姓二乘必不成佛,是以《菩薩善戒經》卷一雲:

  菩薩摩诃薩,若無菩薩性者,雖複發心勤修精進,終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41]

  又《菩薩地持經》卷一雲:

  非種性人,無種性故,雖複發心勤精進,必不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42]

  又《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六雲: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信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菩提。[43]

  又《深密解脫經》卷二雲:

  成就第一義寂滅聲聞種姓人,一切諸佛盡力教化,不能令其坐于道場得無上菩提,我說名爲寂滅聲聞。[44]

  另外,在《能顯中邊慧日論》卷一中曾記載了《大菩薩藏經》的相關種姓說的內容,雖然此經已散佚,但在論中我們仍可看出《大菩薩藏經》的有關觀點。《能顯中邊慧日論》卷一雲:

  《大菩薩藏經》卷五雲,正定衆生,是正法器,如來說法,若不說法,皆得解脫。邪定衆生,非正法器,若使如來,爲彼說法,若不說法,終不堪任證于解脫。如來如實知彼有情非法器已,而便棄舍。[45]

  又《央掘摩羅經》卷二雲:

  

  爾時大目連,以偈問言:

  雲何世間病,分別說叁種;

  或有醫治差,或不得醫差;

  或複有病人,雖得醫不差;

  是故諸病人,分別有叁種。

  爾時央掘魔羅,以偈答言:

  是義則不然,不應說叁種;

  可治不可治,唯二無有叁;

  若作叁分別,亦是聲聞乘;

  若諸聲聞乘,佛說蚊蚋乘;

  以彼無知故,分別有叁種;

  所言邪定者,謂彼一闡提;

  正定謂如來,菩薩及二乘。[46]

  此中,央掘魔羅指責大目連所說的叁種衆生,認爲“可治”與“不可治”無須分爲叁種,只須分爲二種,即正定衆生與邪定衆生,正定衆生,即是指,如來、菩薩及二乘不定姓具菩薩種姓的衆生。邪定衆生,即是指一闡提衆生,亦即是無姓有情,也就是說正定衆生決定可治,可以成佛,而邪定衆生,不可救藥,決定不可成佛。 

  又《菩薩善戒經》卷叁雲:

  衆生調伏有其四種,一者有聲聞姓,得聲聞道;二緣覺姓,得緣覺道;叁有佛性,即得佛道;四者,有人天姓,得人天樂,是名爲四。[47]

  又《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一雲:

  又如大地,持四種擔,何等爲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叁者草木,四者衆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喻彼大地。何等爲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48]

  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九叁雲:

  若有情類,于聲聞乘姓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能證得自無漏地;于獨覺乘姓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于無上乘姓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有情類,雖未證入正性離生,而于叁乘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49]

  《大品般若經》意思與《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九相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九雲:

  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故,于聲聞乘得無誤失,于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于獨覺乘得無誤失,于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于其大乘得無誤失,于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50]

  以上經文,雖對無姓有情的意義,已經有所提及了,但都未明確提出“無姓有情”不能成佛的說法,而在《菩薩地持經》及《瑜伽師地論》中,無姓有情則都明確地提出來了。如《菩薩地持經》卷叁雲:

  人成熟者,略記四種:有聲聞種姓,以聲聞乘而成就之;有緣覺種姓,以緣覺乘而成就之;有佛種姓,以無上大乘而成就之;無種姓,則以善趣而成就之。[51]

  

  又《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七雲:

  雲何所成熟補特伽羅,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姓,于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姓,于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叁者住佛種姓,于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姓,于住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52]

  又《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七雲:

  如本地分說,住無種性補特伽羅,是名畢竟無般涅槃法。此中或有心生疑惑:雲何而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耶?應…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