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
《解深密经》中,已经明确地说明,“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即是声闻决定种姓,即使在诸佛种种加被以及方便化导下,但最终仍将不能入于涅槃,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而成就佛果。
7、决定五种姓说的形成到了《瑜伽师地论》中,种姓之说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决定五种姓之说,可以说在此论中已经完整地反映出来。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云:
云何所成熟补特伽罗?谓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一者住声闻种姓,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二者住独觉种姓,于独觉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三者住佛种姓,于无上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四者住无种姓,于住善趣应可成熟补特伽罗。诸佛菩萨于此四事,应当成熟如是四种补特伽罗,是名所成熟补特伽罗。[37]
另外,在《瑜伽师地论》述说“异生性”时,亦提及了“种姓”的问题,如《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云:
复次,云何异生性
谓三界,见所断法种子,唯未永害,量名异生性。此复略有四种:一无般涅槃法种性所摄;二声闻种性之所随逐;三独觉种性之所随逐;四如来种性之所随逐。[38]
“见所断法种子,唯未永害”即是烦恼障未破,继续沉沦生死的众生。而《瑜伽师地论》在论说“有障、无障差别”的时候,则更进一步说明了建立“种姓”之说的原因。
问若此习气摄一切种子,复名遍行粗重者,诸出世间法,从何种子生?若言粗重自性种子,为种子生,不应道理?答: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问:若非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者?何因缘故,建立三种般涅槃法种性差别补特伽罗?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种性补特伽罗?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缘缘故。答:由有障无障差别故。若于通达真如所缘缘中,有毕竟障种子者,建立为不般涅槃法种性补特伽罗;若不尔者,建立为般涅槃法种性补特伽罗。若有毕竟所知障种子,布在所依,非烦恼障种子者;于彼一分建立声闻种性补特伽罗,一分建立独觉种性补特伽罗;若不尔者,建立如来种性补特伽罗。是故无过。[39]
由上文可知,在《瑜伽师地论》中,已经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建立“种姓”学说的原因,即是“种姓”之说,其实是依据众生的有障无障差别而建立的,但并没有说一切众生都没有真如法性,这一点在引文中已经说地非常清楚,如文中云:“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由此可知众生的种姓并不等同于佛性。(这一点将在文章的第五部分有详细的论述。)
而在《瑜伽师地论》的卷六十四中,则提出不定种姓众生,这样加上前面的四种种姓,就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五种姓学说。如《瑜伽师地论》的卷六十四云:
聚者,有三种: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三不定聚。邪性定聚,复有二种:一本性邪性定,二方便邪性定。正性定亦有二种,一本性正性定,二方便正性定。不定亦有二种,一本性不定,二方便不定。[40]
这样三乘家的决定五种姓之说,在《瑜伽师地论》中就完整地的建立起来了。
(二)、三乘家的种姓论
在我国,三乘家的种姓说,是以玄奘法师所创立的唯识法相家的五种姓说为代表。唯识法相家认为,佛说一代教法,是实说三乘而权说一乘,所以三乘为究竟。他们宣扬五姓各别之说,五姓即是:菩萨种姓,独觉种姓,声闻种姓,不定种姓,及无种姓。唯识法相家认为,无姓有情必不成佛;定姓的独觉、声闻二乘,亦只能各证自果,不能成佛。为了简明起见,我们将三乘家的五姓说列成简表如下:
┌(一)菩萨定姓───────顿悟──┐
││
│(二)独觉定姓─┐├定姓─┐
│├───定姓二乘──┘│
│(三)声闻定姓─┘│├有姓──出世间
│┌独、声─┘成佛─┤
五姓┤├菩、声──┐│
各别├(四)不定种姓┼菩、独──┼渐悟───不定姓┘
│└菩、独、声┘
│不成佛
└(五)无姓有情────────────────无姓──世间
第一、菩萨定姓,是指那些能法尔照见生、法二空,发得四智,具有开觉佛果的无漏种子的一类有情;第二、独觉定姓,是指那些只具有独觉果的一分生空无漏智种子,决定可证独觉,而终取灰身灭智,不可成佛的一类有情;第三、声闻定姓,是指那些只具有声闻果的一分生空无漏种子,决定悟证声闻果,而终取灰身灭智不可成佛的一类有情;第四、不定种姓,具体应说为“三乘不定种姓”,就是指具有菩萨、独觉、声闻各种种子,但经声闻、独觉果后,能够转入菩萨乘,开觉佛果的有情众生。如果详细地说不定种姓,应有四类,即︰(1)具三乘种子的一类有情,(2)具菩萨、独觉二种子一类有情,(3)具菩萨、声闻二种子一类有情,(4)具独觉、声闻二种子的一类有情。此中前三不定姓可以成佛,而第四种,实际只是定姓声闻和定姓缘觉,决定不可成佛。简要言之,即是不定种姓中,只有具备菩萨种姓无漏种子的一类有情,方可成佛;第五,无姓有情,即是无种姓众生,他们只能授以人天道,而决定不可成佛。
为了成立五姓各别之说,三乘家自然也有诸多的经论作为依据,兹举证如下:
三乘家认为,无姓有情、定姓二乘必不成佛,是以《菩萨善戒经》卷一云:
菩萨摩诃萨,若无菩萨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1]
又《菩萨地持经》卷一云:
非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发心勤精进,必不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2]
又《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六云: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信当坐道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43]
又《深密解脱经》卷二云:
成就第一义寂灭声闻种姓人,一切诸佛尽力教化,不能令其坐于道场得无上菩提,我说名为寂灭声闻。[44]
另外,在《能显中边慧日论》卷一中曾记载了《大菩萨藏经》的相关种姓说的内容,虽然此经已散佚,但在论中我们仍可看出《大菩萨藏经》的有关观点。《能显中边慧日论》卷一云:
《大菩萨藏经》卷五云,正定众生,是正法器,如来说法,若不说法,皆得解脱。邪定众生,非正法器,若使如来,为彼说法,若不说法,终不堪任证于解脱。如来如实知彼有情非法器已,而便弃舍。[45]
又《央掘摩罗经》卷二云:
尔时大目连,以偈问言:
云何世间病,分别说三种;
或有医治差,或不得医差;
或复有病人,虽得医不差;
是故诸病人,分别有三种。
尔时央掘魔罗,以偈答言:
是义则不然,不应说三种;
可治不可治,唯二无有三;
若作三分别,亦是声闻乘;
若诸声闻乘,佛说蚊蚋乘;
以彼无知故,分别有三种;
所言邪定者,谓彼一阐提;
正定谓如来,菩萨及二乘。[46]
此中,央掘魔罗指责大目连所说的三种众生,认为“可治”与“不可治”无须分为三种,只须分为二种,即正定众生与邪定众生,正定众生,即是指,如来、菩萨及二乘不定姓具菩萨种姓的众生。邪定众生,即是指一阐提众生,亦即是无姓有情,也就是说正定众生决定可治,可以成佛,而邪定众生,不可救药,决定不可成佛。
又《菩萨善戒经》卷三云:
众生调伏有其四种,一者有声闻姓,得声闻道;二缘觉姓,得缘觉道;三有佛性,即得佛道;四者,有人天姓,得人天乐,是名为四。[47]
又《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一云:
又如大地,持四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喻彼大地。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48]
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九三云:
若有情类,于声闻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于独觉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证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49]
《大品般若经》意思与《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相同,《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云: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50]
以上经文,虽对无姓有情的意义,已经有所提及了,但都未明确提出“无姓有情”不能成佛的说法,而在《菩萨地持经》及《瑜伽师地论》中,无姓有情则都明确地提出来了。如《菩萨地持经》卷三云:
人成熟者,略记四种:有声闻种姓,以声闻乘而成就之;有缘觉种姓,以缘觉乘而成就之;有佛种姓,以无上大乘而成就之;无种姓,则以善趣而成就之。[51]
又《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云:
云何所成熟补特伽罗,谓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一者住声闻种姓,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二者住独觉种姓,于独觉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三者住佛种姓,于无上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四者住无种姓,于住善趣应可成熟补特伽罗。”[52]
又《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云:
如本地分说,住无种性补特伽罗,是名毕竟无般涅槃法。此中或有心生疑惑:云何而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耶?应…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