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诲彼言:汝何所欲?诸有情类种种界性,无量界性下劣界性,胜妙界性,为有耶为无耶?若言有者,无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不应道理。若言无者,经言诸有情类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不应道理。如是诲已。[53]
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则对无姓有情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如《大乘庄严经论》卷一云:
此无性位,略有二种:一,时边无般涅槃;二,毕竟无般涅槃。时边无般涅槃法者有四:一者、一向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因少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以无因故,无般涅槃姓,但求生死,不求涅槃人。[54]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无姓有情,不能成佛的态度是非常彻底的,他将无姓位的众生分为二种,一为“时边无般涅槃”,一为“毕竟无般涅槃”。前者,或许还有成佛的可能,但后者,因无涅槃因,所以彻底地否定了此种众生成佛的可能。这些观点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中,都有所阐明。《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一云:
大庄严论第一卷种性品,说五种种性,三乘定及不定四同瑜伽。第五性中说有二种,一时边,二毕竟。时边有四:颂曰,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毕竟无者以无因故,此中时边应云暂时。梵云涅迦罗阿波利昵缚喃达磨涅者暂也,迦罗时也,阿名无也。波利圆也,昵缚喃寂也,达磨法也,则暂时无圆寂法。[55]
另外,这种观点在《摄大乘论》及《佛地经论》中都有所体现。如梁本《摄大乘论》卷三云:
被障因不具,一切众生界,住二种定中,诸佛无自在。[56]
天亲的《摄大乘论释》卷十四对此解释说:
众生无涅槃性,名因不具,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般涅槃,神通亦无自在诸贪着生死不信乐大乘。[57]
此中意思是说,诸佛虽然得大自在,但对于贪着生死,不信大乘,不乐大乘的无姓有情,他们也是没有办法让他们成就佛道的。
又唐本《摄大乘论》卷三云:
有情界周偏,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58]
世亲的《摄大乘论释》卷十对此解释说:
若诸有情界,无涅槃法名为阙因。此中意说,彼无涅槃因,无种姓故,诸佛于彼无有自在。[59]
又无性的《摄大乘论释》卷十对此解释说: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者,谓具烦恼业异熟障,故名具障。猛利烦恼诸无间业愚戆顽嚚,如其次第。无涅槃因无种性故,名为阙因。二种决定转者,谓作重业决定受异熟决定。作重业决定者,谓数串习令同类因与等流果决定相续,如未生怨害父王等。受异熟决定者,谓作决定感异熟业,决定当受诸异熟果,如诸释种决定应为毘卢宅迦王所杀害。诸佛于上所说有情,皆无自在,令得涅槃。[60]
可见在唐本中的观点,与梁本相同,无姓有情是决定不可成佛的。而在《佛地经论》中也认为无姓有情,无有成佛之期,如《佛地经论》卷二云:
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五种性:一声闻种性、二独觉种性、三如来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有出世功德种性。如余经论广说其相,分别建立前四种性,虽无时限,然有毕竟得灭度期,诸佛慈悲巧方便故。第五种性,无有出世功德因故,毕竟无有得灭度期,诸佛但可为彼方便示现神通,说离恶趣生善趣法。[61]
以上诸文都明确说明无姓有情、决定二乘有情决定不可成佛,只有具有菩萨种姓,以及具有菩萨种姓的不定及二乘有情方可成佛。可是,以唯识法相家为代表的三乘家的五种说,在整个大乘佛法中,掀起了巨涛骇浪,特别是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一乘家,更是对三乘家“五种姓”说,特别是无姓有情、决定二乘不能成佛的立场,展开了争锋相对的批判。那么三乘家对于一乘家的种姓论又是如何去会释的呢?
(三)、三乘家对于一乘家种姓论的会释
三乘家认为,无姓有情无涅槃因,必不成佛,定姓二乘因为无菩萨姓,未发菩提心,未行菩萨行,所以也必不成佛。然而面对前面的一乘家,他们主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二乘可以转小向大,无姓有情亦可成佛的说法,三乘又是如何会释的呢?本文试将三乘家对于一乘家种姓论的会释列成对话如下:
1、第一回:一乘家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卷七云:
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62]
又《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云: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63]
又《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云:
问:云何得知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答:……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64]
又《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云: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65]
三乘家会释云:以上诸文只是根据众生的清净真如法性,即理佛性而说的;所谓的定当得,只是相对于不定种姓的一类而说,并不是说五种种姓都可以成佛。
2、第二回:一乘家云:又如《妙法莲华经》卷一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66]
一乘家认为:此中所说“无三”意思即是说,唯有如来法身一乘,而无声闻、缘觉及佛三乘。
又《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一云:
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者,即是佛乘。[67]
又《妙法莲华经》卷一云: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68]
三乘家会释云:梁本《摄大乘论释》卷十云:
依身业等,于诸众生起邪行无明,是二地障。菩萨未入二地,生如此想:谓三乘人有三行差别迷一乘理,故称无明。又释一切众生所行之善,无非菩萨大清净方便何以故?清净既一,未至大清净位无住义故,若悉应同归菩萨大道,云何修方便不修正道?未入二地,则无此智,由迷此义,故称无明。若不断此无明,则不得入二地,故此无明为二地障。[69]
此中,三乘家想说明的是:菩萨在未入二地之前,会生起这样的想法:认为持“有三乘人,有三行差别”观点的人,只是因为对于一乘理的迷失而造成的。但是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一切众生所行的善道,无非都是菩萨的大清净方便的流露。如果说只有一乘的话,那么众生、菩萨的“清净”是一,那么所有的众生,都应住于菩萨的大清净道中,而不必授以方便的修善之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如果菩萨证入二地,则就不会有此种无明;换句话说,如果菩萨不断此无明,则不能证入二地。简而言之,三乘家认为菩萨末入二地以前,会认为三行差别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如果登入二地,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
3、第三回:一乘家驳:此理不然,何以故?如《妙法莲华经法》卷一中云: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70]
又《大般涅槃经》卷九云:
善男子,声闻、缘觉、菩萨亦尔,同一佛性,犹如彼乳。[71]
一乘家说:当知前一经文是破二归一,是破小入大;后一经文是破三归一,是泯事归理。是以当知,一切众生皆同一佛性,皆可成佛。相关的证明还有:
《妙法莲华经》卷三云:
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72]
又《妙法莲华经》卷三云: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73]
又《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云:
若不任入涅槃者,着人天福乐中,作涅槃因缘世间福乐道。[74]
一乘家认为:无姓有情,虽暂时不入涅槃,而入人天世间福乐之道,但此福乐之道,是可以作涅槃因缘的,无姓有情最终还将入于涅槃,成就佛道的。
三乘家会释云:在人天乐中有二种有情:一是,毕竟无涅槃姓,只能以人天道而成就之;二是,暂时无涅槃姓,以人天成就而作涅槃因。虽然有二种,而《大智度论》只是就暂时无姓一边的有情而说的,至于毕竟无涅槃姓众生,只授与无姓有情人天福乐之道,但这只是为显示菩萨的悲愿,并不是说毕竟无涅槃姓有情,亦可入于涅槃。此点在《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中就有证明,如《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卷一云:
决定增上二种声闻根未熟故,如来不与授记,菩萨授记,方便令发心故。[75]
4、第四回:一乘家驳:我们一乘家认为,决定二乘有情,虽然已经入于涅槃,但在临命终后,仍可以往生佛的其他国土,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求佛智慧,成就佛道。相关的依据有:
如《妙法莲华经》卷三云:
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76]
又《正法华经》卷四云:
一切志在无为之想,谓当灭度,甫当往至他佛世界。[77]
又《正法华经》卷三云:
临欲灭度,佛在前位,诲以要法,发菩提意,不住生死,不住灭度,解三界空[78]
三乘家会释:依据你们一乘家所引经文中的“临欲灭度”可知:当时是“临入无余涅槃”而尚未入。所以仍发菩提心,成就佛道。如果已经入的话,那么就会远离一切发趣事业,一切功用皆悉停止,亦就不可能成佛。
5、第五回:就你们三乘家的会释,我们一乘家仍有疑问。因为,在许多的经典中都明确说明声闻、缘觉的住处,即为涅槃。亦即是说,一切声闻、缘觉皆入涅槃,你们三乘家怎么能够说他们未入涅槃呢?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云:
声闻、缘觉,八万、六万、四万、二万、一万住处,名为涅槃。[79]
三乘家会释:
1、玄奘法师释云:
预流等位,回心向大,受变易生,行菩萨行,至十信位,住于八万、六万劫等,名为住处。[80]
2、真谛三藏《九识章…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