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云:
问:大本云缘觉十千劫到,到何位,是何宗
答:此是寂宗意,除三界惑,回心学大乘,入十信,信法如如。[81]
由以上二处引文可知,玄奘法师和真谛法师都认为二乘人的所谓的涅槃只是到了大乘阶位中的十信位,所以二乘的涅槃并不是佛的圆满位的涅槃,所以我们三乘家认为,“临入涅槃”,的确是指未入涅槃而发菩提意,回心向大,成就佛道。
6、第六回:一乘家疑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经典中为何又要把二乘的住处说名为“涅槃”呢?
三乘家会释说:当知二乘有情:一是决定的二乘有情,他们入于无余涅槃而息灭一切菩萨之行,决定不能成佛;二是回心向大的二乘有情,即不定姓二乘有情,他们入于有余涅槃,仍可回小向大,成就佛道。佛陀依据回心向大的声闻,以火烧身,示现涅槃的情况,说为涅槃义,但此处的涅槃并非真实的涅槃。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云: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彼于涅槃多乐住故,于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于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82]
此中意思是说,说名为涅槃,有两种情况:一是回心向大的声闻众生,为了除去阿罗汉有余生相续的疑情,所以在同法者面前,示现入于无余涅槃,故名涅槃。但他并非真实住于无余涅槃,而是留有根身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但此类众生一切诸天尚不能见,何况其他的众生呢?所以当知,经中所说的声闻的涅槃并非真正的无余涅槃,只是为除疑情,方便示现,假名涅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诸佛菩萨,为引摄一类众生,而示现入于无余涅槃,所以此处的涅槃,也不是究竟的无余涅槃。如《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二云:
舍利弗,菩萨如果以辟支佛乘,入于涅槃而不永灭。[83]
同理可知,在《楞伽经》第二卷、第四卷中所说三昧乐门,是说预流等回心向大,令身久住,依边际定,资有漏业,受变易生,经八万劫,或六万等,至十信位,依此而说彼定为三昧乐,而不说已住无余涅槃,名为三昧。所以,经中所说八万劫乃至十千劫住处,并不是说已入无余涅槃而又发趣,这一点在《瑜伽师地论》和《解深密经》中都有说明。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云:
回向菩提声闻,为住无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无余依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趣事业,一切功用,皆悉止息。[84]
又《解深密经》卷三云:
世尊,如世尊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85]
(四)、小结
综上所述当知:三乘家认为,一乘家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是以声闻、缘觉亦可成佛,无姓有情亦可成佛”的说法,只是方便之说,并非究竟之说。三乘家认为,并非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定姓二乘定不成佛,无姓有情必不成佛,是以五姓差别成立,三乘是真实,一乘为方便。
三、近现代学者对于二家种姓之争的观点
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毫无疑问地会引此近现代学人的关注。那么近现代学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他们对于历史上的种姓之争,又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呢?在这里我们将引入几位学人的观点,以作讨论和借鉴。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行文中,笔者在有些地方会对诸大善知识的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不当之处,还望诸位方家多多海涵。
(一)、演培法师的观点
演培法师的在他的《谛观全集》中谈及了种姓的问题。在《全集》的第二十七册,载有“三乘一乘究竟论”一文,法师的文章比较的全面,他是从小乘的佛教的种姓之争开始谈起的,在此文的第二节写到:
三乘或一乘的究竟的问题,在小乘教中,似乎不大谈到,所以向来论说此一论题的,大都著眼于大乘方面。然而事实上,我们如稍留心于(小乘)学派思想,就很容易发现小乘学派对此,也有两派不同的解说。小乘学派,向来虽说有二十部派之多,但那主要的不出四大派,就是大众系,分别说系,一切有系,犊子系。在这四大派中,依世亲的佛性论说,分别说系是主张一乘究竟;一切有系,是主张三乘究竟的。他们之所以有此异见,完全是出发于观点的各别。分别说者,因为置重点于空性的法上,空性之法是遍一切处而无所不在的,一切凡圣无不是从空而出的。这样,自然就走上一乘究竟的结论。佛性论卷一说:“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一切有者,因为置重于种性的人上,种性在先天方面有三的差别,如先天有成佛的种性,当然是可到达最高的佛位,若先天根本没有成佛的种性,自然也就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从这思想出发,所以就走上三乘究竟的结论。佛性论卷一说:“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别众生凡有三种:一、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阐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无,若修时即得,不修不得,是贤善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一声闻从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独觉从世法以上即得佛性,三者菩萨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时得于佛性。[86]
至于大乘中的种姓之争,法师也罗列了一乘家与三乘家的各自相关的经典依据,这些大都在上文都已列出,这里就不再罗列,我们着重来看看演培法师的结论。
法师认为两派的主张,如果从教理上来调和,可能是无法调和的,但如果着眼于众生的根姓,着眼于佛陀的慈悲施教,二者或许有容通的地方,如该文的最后一段说:
这样,两派的主张,从教义上看,虽因各有根据,无法为之调和,但从众生著眼,似乎可以有益于众生的,佛就说三乘法,觉得运用一乘可以有益于众生的,佛就说一乘法,可见讲三乘说一乘,无非是为的众生,离了众生,不管怎么说,都很难会通上述两个不同体系的。关于这个,性空的般若经中,曾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说:佛说般若时,诸天都有来到会中听般若,为诸天之首的帝释天,听了般若的甚深广大,欢喜得不禁赞叹起般若的功德来,并且劝发那些没有发菩提心的,发起大菩提心来,至于已入涅槃的圣者,虽不一定要发菩提心,但若自动的能够发菩提心,我也极端的欢喜,听谓上人更求上人法,那是最好不过的。由此可知,能不能成佛,在一般凡夫方面,就看他能不能发菩提心,在二乘圣者方面,就看他能不能发回向心,能发菩提心,回向心的,无有不得成佛的。[87]
但法师对于二家的争论的根本原因,即:二家将种姓与佛性混为一谈,而实际上种姓并不等于佛性(这一论点,在后文将有详细的论述),二家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来说明自己的理论的,一乘家是建立在无为无漏法上,而三乘家是建立在有为无漏法,所以二家如果要想统一对方,肯定有诸多的矛盾与冲突。所以时至今日,仍然争论不休。然而这些问题,法师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提出来,所以二家的矛盾,似乎也没有得到圆满的调和与融通,而且法师的观点,似乎倾向于一乘的性空立场,所以文章的最后说:
所以从般若的性空的立场上讲,我以为一乘是佛陀的究竟之谈,龙树菩萨也是侧重于这方面的。不过,性空者说一乘,是主后天的佛种从缘起,真常者说一乘,是主先天的佛性本具有,这点不同,我们是又不可不知。[88]
(二)、龙慧的观点
在《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中载有学人龙慧的《五姓各别与一性皆成的论争》一文。该文开篇指出:
五姓各别与一性皆成之说,好比水火之不兼容,刻画了甚深的鸿沟,曾一再地展开了论战,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史实。此二学说究竟为何形成如此严重的对立?我想,不外是由于教系不同,且各有其根深蒂固的依据使然的吧!五姓各别说的滥觞,发端于护月、难陀的“本新种子说”;到了护法的“新旧合生说”,才确立教权;及至慈恩,更把旧有的“三实一权”推翻,而正式成立五姓各别的应理圆宗。但三论、天台、华严等大乘学者,也有其依据,一面与此抗争,一面标立一性皆成的旗帜,大宏其“三权一实”的教说。考此二派,不外是相宗与性宗之不同,亦即由于赖耶缘起与真如缘起的不同而来。[89]
龙慧认为,唯识家树立五姓各别之说,自有其苦心和用意,他的文章中指出:
唯识宗从“性用别论”,区别了真如和现象,而绝不许在二者间,有任何的相融,所以有情的现象,唯有从有为的赖耶缘起,绝不能从真如缘起。既由有为缘起,那么,其缘起现象的机类,必然地亦自无法开觉佛果了。可见有为,不一定相即于觉体的无为了。不过,话得说回来,性相别论的态度,毕竟只从性相两者间的抉择上述说而已,绝非毫无关连。也就是说,真如为现象所依而遍在故,真如严然地成为现象的实性。因此,绝不能说,有情绝无开觉佛果的能力——无漏种子绝无。事实上,不过是:现象既从有为的赖耶展开,其展开的种种差别相,自有其差别的…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