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P5

  ..續本文上一頁》雲:

  問:大本雲緣覺十千劫到,到何位,是何宗

  答:此是寂宗意,除叁界惑,回心學大乘,入十信,信法如如。[81]

  由以上二處引文可知,玄奘法師和真谛法師都認爲二乘人的所謂的涅槃只是到了大乘階位中的十信位,所以二乘的涅槃並不是佛的圓滿位的涅槃,所以我們叁乘家認爲,“臨入涅槃”,的確是指未入涅槃而發菩提意,回心向大,成就佛道。

  6、第六回:一乘家疑問: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經典中爲何又要把二乘的住處說名爲“涅槃”呢?

  叁乘家會釋說:當知二乘有情:一是決定的二乘有情,他們入于無余涅槃而息滅一切菩薩之行,決定不能成佛;二是回心向大的二乘有情,即不定姓二乘有情,他們入于有余涅槃,仍可回小向大,成就佛道。佛陀依據回心向大的聲聞,以火燒身,示現涅槃的情況,說爲涅槃義,但此處的涅槃並非真實的涅槃。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雲:

  

  問: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雲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余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答:由彼要當增諸壽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說過于一劫。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發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于無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無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于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余衆生能見?彼于涅槃多樂住故,于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于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82]

  此中意思是說,說名爲涅槃,有兩種情況:一是回心向大的聲聞衆生,爲了除去阿羅漢有余生相續的疑情,所以在同法者面前,示現入于無余涅槃,故名涅槃。但他並非真實住于無余涅槃,而是留有根身于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但此類衆生一切諸天尚不能見,何況其他的衆生呢?所以當知,經中所說的聲聞的涅槃並非真正的無余涅槃,只是爲除疑情,方便示現,假名涅槃。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諸佛菩薩,爲引攝一類衆生,而示現入于無余涅槃,所以此處的涅槃,也不是究竟的無余涅槃。如《佛說首楞嚴叁昧經》卷二雲:

  舍利弗,菩薩如果以辟支佛乘,入于涅槃而不永滅。[83]

  

  同理可知,在《楞伽經》第二卷、第四卷中所說叁昧樂門,是說預流等回心向大,令身久住,依邊際定,資有漏業,受變易生,經八萬劫,或六萬等,至十信位,依此而說彼定爲叁昧樂,而不說已住無余涅槃,名爲叁昧。所以,經中所說八萬劫乃至十千劫住處,並不是說已入無余涅槃而又發趣,這一點在《瑜伽師地論》和《解深密經》中都有說明。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雲:

  回向菩提聲聞,爲住無余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爲住有余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無余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趣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84]

  又《解深密經》卷叁雲:

  世尊,如世尊說,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余永滅。[85]

  (四)、小結

  綜上所述當知:叁乘家認爲,一乘家所說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衆生皆可成佛,是以聲聞、緣覺亦可成佛,無姓有情亦可成佛”的說法,只是方便之說,並非究竟之說。叁乘家認爲,並非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定姓二乘定不成佛,無姓有情必不成佛,是以五姓差別成立,叁乘是真實,一乘爲方便。

  叁、近現代學者對于二家種姓之爭的觀點

  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毫無疑問地會引此近現代學人的關注。那麼近現代學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他們對于曆史上的種姓之爭,又是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和立場呢?在這裏我們將引入幾位學人的觀點,以作討論和借鑒。但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在下面的行文中,筆者在有些地方會對諸大善知識的觀點,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不當之處,還望諸位方家多多海涵。

  (一)、演培法師的觀點

  演培法師的在他的《谛觀全集》中談及了種姓的問題。在《全集》的第二十七冊,載有“叁乘一乘究竟論”一文,法師的文章比較的全面,他是從小乘的佛教的種姓之爭開始談起的,在此文的第二節寫到:

  

  叁乘或一乘的究竟的問題,在小乘教中,似乎不大談到,所以向來論說此一論題的,大都著眼于大乘方面。然而事實上,我們如稍留心于(小乘)學派思想,就很容易發現小乘學派對此,也有兩派不同的解說。小乘學派,向來雖說有二十部派之多,但那主要的不出四大派,就是大衆系,分別說系,一切有系,犢子系。在這四大派中,依世親的佛性論說,分別說系是主張一乘究竟;一切有系,是主張叁乘究竟的。他們之所以有此異見,完全是出發于觀點的各別。分別說者,因爲置重點于空性的法上,空性之法是遍一切處而無所不在的,一切凡聖無不是從空而出的。這樣,自然就走上一乘究竟的結論。佛性論卷一說:“若依分別部說,一切凡聖衆生,並以空爲其本,所以凡聖衆生皆從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一切有者,因爲置重于種性的人上,種性在先天方面有叁的差別,如先天有成佛的種性,當然是可到達最高的佛位,若先天根本沒有成佛的種性,自然也就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從這思想出發,所以就走上叁乘究竟的結論。佛性論卷一說:“若依毗昙薩婆多等諸部說者,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衆生凡有叁種:一、定無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闡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無,若修時即得,不修不得,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叁、定有佛性,即叁乘人:一聲聞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獨覺從世法以上即得佛性,叁者菩薩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時得于佛性。[86]

  至于大乘中的種姓之爭,法師也羅列了一乘家與叁乘家的各自相關的經典依據,這些大都在上文都已列出,這裏就不再羅列,我們著重來看看演培法師的結論。

  法師認爲兩派的主張,如果從教理上來調和,可能是無法調和的,但如果著眼于衆生的根姓,著眼于佛陀的慈悲施教,二者或許有容通的地方,如該文的最後一段說:

  這樣,兩派的主張,從教義上看,雖因各有根據,無法爲之調和,但從衆生著眼,似乎可以有益于衆生的,佛就說叁乘法,覺得運用一乘可以有益于衆生的,佛就說一乘法,可見講叁乘說一乘,無非是爲的衆生,離了衆生,不管怎麼說,都很難會通上述兩個不同體系的。關于這個,性空的般若經中,曾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啓示說:佛說般若時,諸天都有來到會中聽般若,爲諸天之首的帝釋天,聽了般若的甚深廣大,歡喜得不禁贊歎起般若的功德來,並且勸發那些沒有發菩提心的,發起大菩提心來,至于已入涅槃的聖者,雖不一定要發菩提心,但若自動的能夠發菩提心,我也極端的歡喜,聽謂上人更求上人法,那是最好不過的。由此可知,能不能成佛,在一般凡夫方面,就看他能不能發菩提心,在二乘聖者方面,就看他能不能發回向心,能發菩提心,回向心的,無有不得成佛的。[87]

  但法師對于二家的爭論的根本原因,即:二家將種姓與佛性混爲一談,而實際上種姓並不等于佛性(這一論點,在後文將有詳細的論述),二家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來說明自己的理論的,一乘家是建立在無爲無漏法上,而叁乘家是建立在有爲無漏法,所以二家如果要想統一對方,肯定有諸多的矛盾與沖突。所以時至今日,仍然爭論不休。然而這些問題,法師在文章中沒有明確的提出來,所以二家的矛盾,似乎也沒有得到圓滿的調和與融通,而且法師的觀點,似乎傾向于一乘的性空立場,所以文章的最後說:

  所以從般若的性空的立場上講,我以爲一乘是佛陀的究竟之談,龍樹菩薩也是側重于這方面的。不過,性空者說一乘,是主後天的佛種從緣起,真常者說一乘,是主先天的佛性本具有,這點不同,我們是又不可不知。[88]

  (二)、龍慧的觀點

  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載有學人龍慧的《五姓各別與一性皆成的論爭》一文。該文開篇指出:

  五姓各別與一性皆成之說,好比水火之不兼容,刻畫了甚深的鴻溝,曾一再地展開了論戰,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史實。此二學說究竟爲何形成如此嚴重的對立?我想,不外是由于教系不同,且各有其根深蒂固的依據使然的吧!五姓各別說的濫觞,發端于護月、難陀的“本新種子說”;到了護法的“新舊合生說”,才確立教權;及至慈恩,更把舊有的“叁實一權”推翻,而正式成立五姓各別的應理圓宗。但叁論、天臺、華嚴等大乘學者,也有其依據,一面與此抗爭,一面標立一性皆成的旗幟,大宏其“叁權一實”的教說。考此二派,不外是相宗與性宗之不同,亦即由于賴耶緣起與真如緣起的不同而來。[89]

  龍慧認爲,唯識家樹立五姓各別之說,自有其苦心和用意,他的文章中指出:

  唯識宗從“性用別論”,區別了真如和現象,而絕不許在二者間,有任何的相融,所以有情的現象,唯有從有爲的賴耶緣起,絕不能從真如緣起。既由有爲緣起,那麼,其緣起現象的機類,必然地亦自無法開覺佛果了。可見有爲,不一定相即于覺體的無爲了。不過,話得說回來,性相別論的態度,畢竟只從性相兩者間的抉擇上述說而已,絕非毫無關連。也就是說,真如爲現象所依而遍在故,真如嚴然地成爲現象的實性。因此,絕不能說,有情絕無開覺佛果的能力——無漏種子絕無。事實上,不過是:現象既從有爲的賴耶展開,其展開的種種差別相,自有其差別的…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