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P4

  ..續本文上一頁誨彼言:汝何所欲?諸有情類種種界性,無量界性下劣界性,勝妙界性,爲有耶爲無耶?若言有者,無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不應道理。若言無者,經言諸有情類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不應道理。如是誨已。[53]

  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則對無姓有情作了更進一步的闡述,如《大乘莊嚴經論》卷一雲:

  此無性位,略有二種:一,時邊無般涅槃;二,畢竟無般涅槃。時邊無般涅槃法者有四:一者、一向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叁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因少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以無因故,無般涅槃姓,但求生死,不求涅槃人。[54]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乘莊嚴經論》中,無姓有情,不能成佛的態度是非常徹底的,他將無姓位的衆生分爲二種,一爲“時邊無般涅槃”,一爲“畢竟無般涅槃”。前者,或許還有成佛的可能,但後者,因無涅槃因,所以徹底地否定了此種衆生成佛的可能。這些觀點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中,都有所闡明。《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一雲:

  

  大莊嚴論第一卷種性品,說五種種性,叁乘定及不定四同瑜伽。第五性中說有二種,一時邊,二畢竟。時邊有四:頌曰,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畢竟無者以無因故,此中時邊應雲暫時。梵雲涅迦羅阿波利昵縛喃達磨涅者暫也,迦羅時也,阿名無也。波利圓也,昵縛喃寂也,達磨法也,則暫時無圓寂法。[55]

  

  另外,這種觀點在《攝大乘論》及《佛地經論》中都有所體現。如梁本《攝大乘論》卷叁雲:

  被障因不具,一切衆生界,住二種定中,諸佛無自在。[56]

  天親的《攝大乘論釋》卷十四對此解釋說:

  衆生無涅槃性,名因不具,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般涅槃,神通亦無自在諸貪著生死不信樂大乘。[57]

  此中意思是說,諸佛雖然得大自在,但對于貪著生死,不信大乘,不樂大乘的無姓有情,他們也是沒有辦法讓他們成就佛道的。

  又唐本《攝大乘論》卷叁雲:

  有情界周偏,具障而阙因;二種決定轉,諸佛無自在。[58]

  世親的《攝大乘論釋》卷十對此解釋說:

  

  若諸有情界,無涅槃法名爲阙因。此中意說,彼無涅槃因,無種姓故,諸佛于彼無有自在。[59]

  又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卷十對此解釋說: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者,謂具煩惱業異熟障,故名具障。猛利煩惱諸無間業愚戆頑嚚,如其次第。無涅槃因無種性故,名爲阙因。二種決定轉者,謂作重業決定受異熟決定。作重業決定者,謂數串習令同類因與等流果決定相續,如未生怨害父王等。受異熟決定者,謂作決定感異熟業,決定當受諸異熟果,如諸釋種決定應爲毘盧宅迦王所殺害。諸佛于上所說有情,皆無自在,令得涅槃。[60]

  可見在唐本中的觀點,與梁本相同,無姓有情是決定不可成佛的。而在《佛地經論》中也認爲無姓有情,無有成佛之期,如《佛地經論》卷二雲:

  

  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一聲聞種性、二獨覺種性、叁如來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有出世功德種性。如余經論廣說其相,分別建立前四種性,雖無時限,然有畢竟得滅度期,諸佛慈悲巧方便故。第五種性,無有出世功德因故,畢竟無有得滅度期,諸佛但可爲彼方便示現神通,說離惡趣生善趣法。[61]

  

  以上諸文都明確說明無姓有情、決定二乘有情決定不可成佛,只有具有菩薩種姓,以及具有菩薩種姓的不定及二乘有情方可成佛。可是,以唯識法相家爲代表的叁乘家的五種說,在整個大乘佛法中,掀起了巨濤駭浪,特別是主張一切衆生皆能成佛的一乘家,更是對叁乘家“五種姓”說,特別是無姓有情、決定二乘不能成佛的立場,展開了爭鋒相對的批判。那麼叁乘家對于一乘家的種姓論又是如何去會釋的呢?

  (叁)、叁乘家對于一乘家種姓論的會釋

  叁乘家認爲,無姓有情無涅槃因,必不成佛,定姓二乘因爲無菩薩姓,未發菩提心,未行菩薩行,所以也必不成佛。然而面對前面的一乘家,他們主張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二乘可以轉小向大,無姓有情亦可成佛的說法,叁乘又是如何會釋的呢?本文試將叁乘家對于一乘家種姓論的會釋列成對話如下:

  1、第一回:一乘家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大般涅槃經》卷七雲:

  

  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62]

  

  又《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63]

  

  又《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雲:

  

  問:雲何得知一切衆生有如來藏?答:……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64]

  

  又《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雲: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實非酥,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酥。衆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叁妙叁菩提。以是義故,我定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65]

  

  叁乘家會釋雲:以上諸文只是根據衆生的清淨真如法性,即理佛性而說的;所謂的定當得,只是相對于不定種姓的一類而說,並不是說五種種姓都可以成佛。

  2、第二回:一乘家雲:又如《妙法蓮華經》卷一雲: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66]

  一乘家認爲:此中所說“無叁”意思即是說,唯有如來法身一乘,而無聲聞、緣覺及佛叁乘。

  又《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一雲:

  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者,即是佛乘。[67]

  又《妙法蓮華經》卷一雲:

  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68]

  叁乘家會釋雲:梁本《攝大乘論釋》卷十雲:

  依身業等,于諸衆生起邪行無明,是二地障。菩薩未入二地,生如此想:謂叁乘人有叁行差別迷一乘理,故稱無明。又釋一切衆生所行之善,無非菩薩大清淨方便何以故?清淨既一,未至大清淨位無住義故,若悉應同歸菩薩大道,雲何修方便不修正道?未入二地,則無此智,由迷此義,故稱無明。若不斷此無明,則不得入二地,故此無明爲二地障。[69]

  此中,叁乘家想說明的是:菩薩在未入二地之前,會生起這樣的想法:認爲持“有叁乘人,有叁行差別”觀點的人,只是因爲對于一乘理的迷失而造成的。但是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話,那麼一切衆生所行的善道,無非都是菩薩的大清淨方便的流露。如果說只有一乘的話,那麼衆生、菩薩的“清淨”是一,那麼所有的衆生,都應住于菩薩的大清淨道中,而不必授以方便的修善之道,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如果菩薩證入二地,則就不會有此種無明;換句話說,如果菩薩不斷此無明,則不能證入二地。簡而言之,叁乘家認爲菩薩末入二地以前,會認爲叁行差別的說法是錯誤的,而如果登入二地,就不會再有這樣的想法。

  3、第叁回:一乘家駁:此理不然,何以故?如《妙法蓮華經法》卷一中雲: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70]

  又《大般涅槃經》卷九雲:

  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同一佛性,猶如彼乳。[71]

  一乘家說:當知前一經文是破二歸一,是破小入大;後一經文是破叁歸一,是泯事歸理。是以當知,一切衆生皆同一佛性,皆可成佛。相關的證明還有:

  《妙法蓮華經》卷叁雲:

  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72]

  又《妙法蓮華經》卷叁雲:

  

  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73]

  

  又《大智度論》卷八十四雲:

  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樂中,作涅槃因緣世間福樂道。[74]

  一乘家認爲:無姓有情,雖暫時不入涅槃,而入人天世間福樂之道,但此福樂之道,是可以作涅槃因緣的,無姓有情最終還將入于涅槃,成就佛道的。

  叁乘家會釋雲:在人天樂中有二種有情:一是,畢竟無涅槃姓,只能以人天道而成就之;二是,暫時無涅槃姓,以人天成就而作涅槃因。雖然有二種,而《大智度論》只是就暫時無姓一邊的有情而說的,至于畢竟無涅槃姓衆生,只授與無姓有情人天福樂之道,但這只是爲顯示菩薩的悲願,並不是說畢竟無涅槃姓有情,亦可入于涅槃。此點在《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中就有證明,如《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卷一雲:

  決定增上二種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記,菩薩授記,方便令發心故。[75]

  4、第四回:一乘家駁:我們一乘家認爲,決定二乘有情,雖然已經入于涅槃,但在臨命終後,仍可以往生佛的其他國土,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求佛智慧,成就佛道。相關的依據有:

  如《妙法蓮華經》卷叁雲: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76]

  又《正法華經》卷四雲:

  一切志在無爲之想,謂當滅度,甫當往至他佛世界。[77]

  又《正法華經》卷叁雲:

  臨欲滅度,佛在前位,誨以要法,發菩提意,不住生死,不住滅度,解叁界空[78]

  叁乘家會釋:依據你們一乘家所引經文中的“臨欲滅度”可知:當時是“臨入無余涅槃”而尚未入。所以仍發菩提心,成就佛道。如果已經入的話,那麼就會遠離一切發趣事業,一切功用皆悉停止,亦就不可能成佛。

  5、第五回:就你們叁乘家的會釋,我們一乘家仍有疑問。因爲,在許多的經典中都明確說明聲聞、緣覺的住處,即爲涅槃。亦即是說,一切聲聞、緣覺皆入涅槃,你們叁乘家怎麼能夠說他們未入涅槃呢?如《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叁雲:

  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處,名爲涅槃。[79]

  叁乘家會釋:

  1、玄奘法師釋雲:

  

  預流等位,回心向大,受變易生,行菩薩行,至十信位,住于八萬、六萬劫等,名爲住處。[80]

  

  2、真谛叁藏《九識章…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