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地论》中所说那种远离发趣事业,一切功用皆悉停止的涅槃,所以二乘之人仍有发菩提心,圆满佛道的可能,并非决定不能成佛。
③、无量劫说
在十卷本《入楞伽经》中,也有颂文说明声闻种姓亦可成佛。如十卷本《入楞伽经》第四颂云:
譬如海浮木,当随波浪转;诸声闻亦尔,相风所漂荡。
离诸随烦恼,熏习烦恼缚;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无量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得佛无上体,是我真法身。[19]
由上引文,一乘家认为:声闻种姓,只是因为着味于三昧之乐,以致于在无量劫中,昏然不觉,不知发菩提心,不知行菩萨行。然而,他们虽然尚未到达究竟之位,然而也不会退转。而当他们“酒消然后悟”时,仍然还能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求佛智慧,成就佛的无上法体。
④、增上慢人说
《法华玄论》卷五云:
论曰: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种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应知也。又为三种无烦恼人,三昧解脱等染慢。应知何等七种具足烦恼性人?一者求势力人、二求声闻解脱人、三求大乘人、四有定人、五无定人、六集功德人、七无功德人,七种增上慢者。[20]
而此经的卷五又云:
四者,实无而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间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为对治此故,说化城譬。[21]
引文中的“四者”,即是指七种烦恼众生的第四种,即有定人,根据上一引文的排列,可以推断出,此有定人即是指独觉乘人。一乘家引用此文,是想说明,独觉乘人是属于“实无而有”的增上慢人,意思就是说他们自已认为自己已入究竟涅槃,而实际上并非未入于究竟涅槃。所以《法华经》中为此一类人说“化城喻”,以便让他们过了此城,再直入究竟的无上涅槃。换句话说,即是一乘家认为,独觉种姓的涅槃,只是假名涅槃,方便涅槃,非为究竟涅槃。说名为涅槃,只是为了让此等众生入于化城,然后再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最后圆满佛道,这也就是说“化城喻”的真正目的。此点在《法华玄论》就有说明,如《法华玄论》卷五云:
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诸禅三昧城,过彼城已,令入大般涅槃城故。[22]
⑤、小结
一乘家认为:依据以上诸文可知,《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中所说的无余涅槃,等同于《入楞伽经》卷四的颂中所说的三昧乐定。因为二乘人的三昧能离分段生死,所以假名为无余,如同《入楞伽经》颂中所说“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但并非就是真实意义上的无上大般涅槃城,因为,声闻之人,仍有变易生死。所以一乘家认为,既便二乘之人入于所谓的“涅槃”,但在将来,仍能发起菩提之趣,成就菩提之业。这一点在《挟注胜鬘经》卷一中也有说明,如《挟注胜鬘经》卷一云:
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远,乃至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23]
综上所述,一乘家认为,声闻、独觉二乘种姓,因为沉于三昧乐,一万乃至八万劫等长久时中,所以方便假名为无余涅槃,但这并不就是佛果位上的究竟的无上涅槃。所以《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远离发趣事业,一切功用皆悉停止的涅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无余涅槃。所以一乘家认为,二乘有情(定姓二乘)在将来还是可以转小成大,发菩提趣,行菩萨行,最后成就佛道。
(三)、小结
总以上诸文可知,一乘家主张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没有绝对的众生不可成佛,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无姓有情,或绝对的二乘有情。他们认为,只要是众生,只要有心,那么一切众生就应当具有毕竟清净的佛性,都有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从而圆满佛道的可能。至于三乘家主张无姓有情不可成佛,定姓二乘不可转小向大,那只是根据众生的当时的根机尚未成熟是以成佛久远而言,并不是说他们决定没有佛性,决定不可成佛。
但这些都只是一乘家作出的会释,那么三乘家他们是否同意一乘家对于种姓各别说的会释?如果不同意,那么他们对众生的种姓又是持何种立场?他们对于一乘家的“种姓”观又是如何看待的?他们又是如何对一乘家的种姓说作出会释的呢?这些问题,或许我们只有在详细地了解三乘的具体论点与论据之后,方可寻求到答案。
二、三乘家的种姓论以及对于一乘家的会释
(一)、三乘家种姓说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以唯识法相为代表的三乘家,虽非一姓皆成之说,但从开始的三乘的出现、三乘种姓的出现,到后来的五种姓说的形成,仍然有其一定的产生、发展与形成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三乘家的种姓之说,我们有必要来叙述一下三乘家种姓说的发展历程:
1、“三乘”的出现三乘的区分,其实早在《增壹阿含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如《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五云:
佛告之曰:我不作尔说,当供养圣众,不供养余人。今施畜生犹获其福,何况余人?但我所说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长者!我观此因缘义,故而说此语耳,亦不教人应施圣众,不应施余人。[24]
2、早期论典中的“三乘种姓”到了早期的论典《大毗婆沙论》里,就有了“三乘种姓”之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三说:
佛及独觉,声闻种姓,同于此位,住上上品,故名平等。[25]
又《大毗婆沙论》卷五说:
谓佛种姓是上品,独觉种姓是中品,声闻种姓是下品。[26]
又《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八说:
转声闻暖种姓根,起独觉暖种姓根,转声闻独觉暖种姓根,起佛暖种姓根。如说暖位、顶位亦尔。[27]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毗婆沙论》里不但已经有了明确的三乘种姓的区分,而且其中还有转根的说法,这就说明在此论中,种姓还不是决定的。
3、早期经典中的“三乘种姓”与“不定种姓”在早期的大乘经典中也有三乘种姓和不定种姓的说法。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九三说:
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若有情类于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若有情类于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28]
4、“一阐提”种姓的出现其实在《胜鬘经》中,除了“三乘种姓”之外,还提及了一种“无闻非法”的众生,此无闻非法众生其实就已经暗含着后来阐提众生的意思。如《胜鬘经》〈摄受章〉说︰
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29]
而到了《大般泥洹经》里,“一阐提”的名字,就在经中明确出现了。如《大般泥洹经》卷六说︰
若阿练若愚痴无智,状似阿罗汉而诽谤方等,……言方等经皆是魔说……作是说者名一阐提。[30]
又《大般泥洹经》卷六说︰
诸增上慢一阐提辈,以何为本?诽谤经法不善之业以是为本。[31]
另外此经文中还以种种譬喻说明此经能够使犯重戒,未发菩提意人,皆行菩提道。而唯独除去“一阐提”众生。如此经云:
犯四重禁及无间业、不乐菩提未发意者,皆悉安立于菩提道,……唯除增上毒蛇一阐提辈。[32]
又在此经卷六中也说:
彼一阐提,于如来性,所以永绝,斯由诽谤作大恶业,如彼蚕虫,绵网自缠,而无出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于如来性不能开发,起菩提因,乃至一切极生死际。[33]
5、“五种姓”名目编排的完成到了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经》里,五种种姓的名目编排,已经完全形成,如此经卷二云:
有五种种姓,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34]
但是在《入楞伽经》中,却是把“一阐提”分为二种的,一种是诽谤大乘经而断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一种是菩萨一阐提,如《入楞伽经》云:
大慧,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毘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大慧,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此二种一阐提,何等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舍一切善根阐提。何以故?大慧,彼舍一切善根阐提。若值诸佛善知识等。发菩提心,生诸善根,便证涅槃。何以故
大慧,诸佛如来,不舍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大慧,菩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35]
应当注意的是,此经中除了将菩列入特殊的一阐提外,还认为断善根的一阐提,亦可以成佛,认为此等阐提众生,若遇诸佛菩萨等善知识的教导,便会发提心,入于涅槃,说明此经还是主张“一阐提”仍可成佛的同,也就是说种姓仍末确定化。
6、决定种姓的出现在以上的诸经论中,还没有明确决定种姓的说法,而到了《解深密经》里,则可以说已经举起了决定种姓说的旗帜,如《解深密经》卷二:
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