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地論》中所說那種遠離發趣事業,一切功用皆悉停止的涅槃,所以二乘之人仍有發菩提心,圓滿佛道的可能,並非決定不能成佛。
③、無量劫說
在十卷本《入楞伽經》中,也有頌文說明聲聞種姓亦可成佛。如十卷本《入楞伽經》第四頌雲:
譬如海浮木,當隨波浪轉;諸聲聞亦爾,相風所漂蕩。
離諸隨煩惱,熏習煩惱縛;味著叁昧樂,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亦複不退還;得諸叁昧身,無量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悟;得佛無上體,是我真法身。[19]
由上引文,一乘家認爲:聲聞種姓,只是因爲著味于叁昧之樂,以致于在無量劫中,昏然不覺,不知發菩提心,不知行菩薩行。然而,他們雖然尚未到達究竟之位,然而也不會退轉。而當他們“酒消然後悟”時,仍然還能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求佛智慧,成就佛的無上法體。
④、增上慢人說
《法華玄論》卷五雲:
論曰:自此已下爲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說七種譬喻,對治七種增上慢,應知也。又爲叁種無煩惱人,叁昧解脫等染慢。應知何等七種具足煩惱性人?一者求勢力人、二求聲聞解脫人、叁求大乘人、四有定人、五無定人、六集功德人、七無功德人,七種增上慢者。[20]
而此經的卷五又雲:
四者,實無而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間叁昧叁摩跋提,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爲對治此故,說化城譬。[21]
引文中的“四者”,即是指七種煩惱衆生的第四種,即有定人,根據上一引文的排列,可以推斷出,此有定人即是指獨覺乘人。一乘家引用此文,是想說明,獨覺乘人是屬于“實無而有”的增上慢人,意思就是說他們自已認爲自己已入究竟涅槃,而實際上並非未入于究竟涅槃。所以《法華經》中爲此一類人說“化城喻”,以便讓他們過了此城,再直入究竟的無上涅槃。換句話說,即是一乘家認爲,獨覺種姓的涅槃,只是假名涅槃,方便涅槃,非爲究竟涅槃。說名爲涅槃,只是爲了讓此等衆生入于化城,然後再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最後圓滿佛道,這也就是說“化城喻”的真正目的。此點在《法華玄論》就有說明,如《法華玄論》卷五雲:
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諸禅叁昧城,過彼城已,令入大般涅槃城故。[22]
⑤、小結
一乘家認爲:依據以上諸文可知,《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中所說的無余涅槃,等同于《入楞伽經》卷四的頌中所說的叁昧樂定。因爲二乘人的叁昧能離分段生死,所以假名爲無余,如同《入楞伽經》頌中所說“無有究竟趣,亦複不退還”。但並非就是真實意義上的無上大般涅槃城,因爲,聲聞之人,仍有變易生死。所以一乘家認爲,既便二乘之人入于所謂的“涅槃”,但在將來,仍能發起菩提之趣,成就菩提之業。這一點在《挾注勝鬘經》卷一中也有說明,如《挾注勝鬘經》卷一雲:
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有余梵行成故,不純,事不究竟故,當有作;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以不斷故,去涅槃遠,乃至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23]
綜上所述,一乘家認爲,聲聞、獨覺二乘種姓,因爲沈于叁昧樂,一萬乃至八萬劫等長久時中,所以方便假名爲無余涅槃,但這並不就是佛果位上的究竟的無上涅槃。所以《瑜伽師地論》中所說的遠離發趣事業,一切功用皆悉停止的涅槃,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無余涅槃。所以一乘家認爲,二乘有情(定姓二乘)在將來還是可以轉小成大,發菩提趣,行菩薩行,最後成就佛道。
(叁)、小結
總以上諸文可知,一乘家主張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衆生皆可成佛,沒有絕對的衆生不可成佛,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無姓有情,或絕對的二乘有情。他們認爲,只要是衆生,只要有心,那麼一切衆生就應當具有畢竟清淨的佛性,都有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從而圓滿佛道的可能。至于叁乘家主張無姓有情不可成佛,定姓二乘不可轉小向大,那只是根據衆生的當時的根機尚未成熟是以成佛久遠而言,並不是說他們決定沒有佛性,決定不可成佛。
但這些都只是一乘家作出的會釋,那麼叁乘家他們是否同意一乘家對于種姓各別說的會釋?如果不同意,那麼他們對衆生的種姓又是持何種立場?他們對于一乘家的“種姓”觀又是如何看待的?他們又是如何對一乘家的種姓說作出會釋的呢?這些問題,或許我們只有在詳細地了解叁乘的具體論點與論據之後,方可尋求到答案。
二、叁乘家的種姓論以及對于一乘家的會釋
(一)、叁乘家種姓說的發展曆程
在中國以唯識法相爲代表的叁乘家,雖非一姓皆成之說,但從開始的叁乘的出現、叁乘種姓的出現,到後來的五種姓說的形成,仍然有其一定的産生、發展與形成過程。爲了更好地理解叁乘家的種姓之說,我們有必要來敘述一下叁乘家種姓說的發展曆程:
1、“叁乘”的出現叁乘的區分,其實早在《增壹阿含經》中就已經出現了,如《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五雲:
佛告之曰:我不作爾說,當供養聖衆,不供養余人。今施畜生猶獲其福,何況余人?但我所說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來聖衆可敬、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今此衆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叁乘之道者,當從衆中求之。所以然者,叁乘之道皆出乎衆。長者!我觀此因緣義,故而說此語耳,亦不教人應施聖衆,不應施余人。[24]
2、早期論典中的“叁乘種姓”到了早期的論典《大毗婆沙論》裏,就有了“叁乘種姓”之說。如《大毗婆沙論》卷叁說:
佛及獨覺,聲聞種姓,同于此位,住上上品,故名平等。[25]
又《大毗婆沙論》卷五說:
謂佛種姓是上品,獨覺種姓是中品,聲聞種姓是下品。[26]
又《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八說:
轉聲聞暖種姓根,起獨覺暖種姓根,轉聲聞獨覺暖種姓根,起佛暖種姓根。如說暖位、頂位亦爾。[27]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毗婆沙論》裏不但已經有了明確的叁乘種姓的區分,而且其中還有轉根的說法,這就說明在此論中,種姓還不是決定的。
3、早期經典中的“叁乘種姓”與“不定種姓”在早期的大乘經典中也有叁乘種姓和不定種姓的說法。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九叁說:
若有情類,于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能證得自無漏地;若有情類于獨覺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若有情類于無上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而于叁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28]
4、“一闡提”種姓的出現其實在《勝鬘經》中,除了“叁乘種姓”之外,還提及了一種“無聞非法”的衆生,此無聞非法衆生其實就已經暗含著後來闡提衆生的意思。如《勝鬘經》〈攝受章〉說︰
何等爲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29]
而到了《大般泥洹經》裏,“一闡提”的名字,就在經中明確出現了。如《大般泥洹經》卷六說︰
若阿練若愚癡無智,狀似阿羅漢而誹謗方等,……言方等經皆是魔說……作是說者名一闡提。[30]
又《大般泥洹經》卷六說︰
諸增上慢一闡提輩,以何爲本?誹謗經法不善之業以是爲本。[31]
另外此經文中還以種種譬喻說明此經能夠使犯重戒,未發菩提意人,皆行菩提道。而唯獨除去“一闡提”衆生。如此經雲:
犯四重禁及無間業、不樂菩提未發意者,皆悉安立于菩提道,……唯除增上毒蛇一闡提輩。[32]
又在此經卷六中也說:
彼一闡提,于如來性,所以永絕,斯由誹謗作大惡業,如彼蠶蟲,綿網自纏,而無出處。一闡提輩,亦複如是,于如來性不能開發,起菩提因,乃至一切極生死際。[33]
5、“五種姓”名目編排的完成到了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裏,五種種姓的名目編排,已經完全形成,如此經卷二雲:
有五種種姓,何等爲五?謂聲聞乘種姓、緣覺乘種姓、如來乘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34]
但是在《入楞伽經》中,卻是把“一闡提”分爲二種的,一種是誹謗大乘經而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一種是菩薩一闡提,如《入楞伽經》雲:
大慧,一闡提者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衆生,作盡一切衆生界願。大慧,雲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說,舍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愍衆生,作盡衆生界願者,是爲菩薩。大慧,菩薩方便作願:若諸衆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诃薩不入涅槃。大慧,是名二種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定取一闡提行。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二種一闡提,何等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菩薩摩诃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舍一切善根闡提。何以故?大慧,彼舍一切善根闡提。若值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證涅槃。何以故
大慧,諸佛如來,不舍一切諸衆生故。是故大慧,菩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35]
應當注意的是,此經中除了將菩列入特殊的一闡提外,還認爲斷善根的一闡提,亦可以成佛,認爲此等闡提衆生,若遇諸佛菩薩等善知識的教導,便會發提心,入于涅槃,說明此經還是主張“一闡提”仍可成佛的同,也就是說種姓仍末確定化。
6、決定種姓的出現在以上的諸經論中,還沒有明確決定種姓的說法,而到了《解深密經》裏,則可以說已經舉起了決定種姓說的旗幟,如《解深密經》卷二:
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