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瑜伽師地論》卷37;T30,p496c
[53]《瑜伽師地論》卷67;T30,p669b
[54]《大乘莊嚴經論》卷1;T31,p595a
[55]《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1;T43,p610c
[56]梁本《攝大乘論》卷3;T31,p131b
[57]世親菩薩造,陳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14;T31,p261c
[58]唐本《攝大乘論》卷3;T31,p150c
[59]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卷10;T31,p376b
[60]無性菩薩造,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卷10;T31,p445b
[61]《佛地經論》卷2;T26,p298a
[62]《大般涅槃經》卷7;T12,p407b
[63]《大般涅槃經》卷27;T12,p522c
[64]《究竟一乘寶性論》卷1;T31,p813c
[65]《大般涅槃經》卷27;T12,p524c
[66]《妙法蓮華經》卷1;T9,p8a
[67]《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T12,p220c
[68]《妙法蓮華經》卷1;T9,p8a
[69]梁本《攝大乘論釋》卷10;T31,p221b
[70]《妙法蓮華經》卷1;T9,p7b
[71]《大般涅槃經》卷9;T12,p664a
[72]《妙法蓮華經》卷3;T9,p25c
[73]《妙法蓮華經》卷3;T9,p27b
[74]《大智度論》卷84;T25,p649a
[75]《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卷1;T26,p18b
[76]《妙法蓮華經》卷3;T9,p25c
[77]《正法華經》卷4;T9,p92b
[78]《正法華經》卷3;T9,p85c
[79]《大般涅槃經》卷23;T12,p502b
[80]四十卷《解深密經疏》卷15,第18a-b頁;金陵刻經處,1981年版
[81]四十卷《解深密經疏》卷15,第18b頁;金陵刻經處,1981年版(注:真谛法師的《九識章》已散佚,原文根據《圓測疏》而來。)
[82]《瑜伽師地論》卷80;T30,p749a
[83]《佛說首楞嚴叁昧經》卷2;T15,p642c
[84]《瑜伽師地論》卷80;T30,p749a
[85]《解深密經》卷3;T16,p702c
[86]《谛觀全集-雜說一》第27冊,<佛教的緣起觀>,第182,183頁;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
[87]《谛觀全集-雜說一》第27冊,<佛教的緣起觀>,第192,193頁;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
[88]《谛觀全集-雜說一》第27冊,<佛教的緣起觀>,第193頁;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1版
[89]《現代佛教學術從刊》第43冊,〈唯識思想論集叁〉,第319頁;主編:張曼濤,大乘文化出版社,1987年元月初版
[90]《現代佛教學術從刊》第43冊,〈唯識思想論集叁〉,第320頁;主編:張曼濤,大乘文化出版社,1987年元月初版
[91]《現代佛教學術從刊》第43冊,〈唯識思想論集叁〉,第329頁;主編:張曼濤,大乘文化出版社,1987年元月初版
[92]《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唯識思想〉,第414頁;主編:藍吉富,華宇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
[93]《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唯識思想〉,第414,415頁;主編:藍吉富,華宇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
[94]《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唯識思想〉,第415,416頁;主編:藍吉富,華宇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
[95]《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唯識思想〉,第416頁;主編:藍吉富,華宇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
[96]《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1,第426-428頁;齊魯書社,1991年7月第1版
[97]《大乘莊嚴經論》卷1;T31,p594c
[98]《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1,第428-430頁;齊魯書社,1991年7月第1版
[99]《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1,第430-431頁;齊魯書社,1991年7月第1版
[100]《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1,第431-432頁;齊魯書社,1991年7月第1版
[101]《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1,第432-433頁;齊魯書社,1991年7月第1版
[102]《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1,第433-434頁;齊魯書社,1991年7月第1版
[103]《說文解字》卷10下;中華書局,1963年,第1版,第217上頁
[104]《說文解字》卷12下;中華書局,1963年,第1版,第258下頁
[105]《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八冊,p5047;主編: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1994年元月版
[106]《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五冊,p2784;主編: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1994年元月版
[107]《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五冊,p2785;主編: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1994年元月版
[108]《大智度論》卷31;T25,P292b
[109]《大智度論》卷32;T25,P298b
[110]《大乘莊嚴經論》卷1;T31,P594c
[111]《成唯識論》卷2;T31,p9a
[112]《成唯識論》卷2;T31,p9a-b
[113]《成唯識論》卷10;T31,p54b
[114]《成唯識論》卷10;T31,p55b
[115]《成唯識論》卷2;T31,p8a
[116]《成唯識論》卷2;T31,p9a
[117]《大般涅槃經》卷21;T12,p492c
[118]《瑜伽師地論》卷84;T30,p772a
[119]《大智度論》卷20;T25,p207a
[120]《妙雲集》第15冊,<學佛叁要>,第228頁,以及第234-235頁;正聞出版社,第13版
[121]《解深密經》卷2;T16,p695
[122]《悲華經》卷6;T3,p209a
[123]《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9;T27,p410a
[124]《大寶積經》卷62;T11,p361b
[125]《解深密經》卷2;T16,p695a
[126]《妙法蓮華經》卷1;T9,P7b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