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P10

  ..续本文上一页根、或声闻、或缘觉、或菩萨、或无姓有情。所以根有多种,或二、或三、或五。所以笔者认为经论中所说的一乘,是着重于众生本具的真如法性,因为众生的真如法性与诸佛的法性不一不异,所以一切众生皆具有真如法性,即佛性,即无为无漏法,从这一点上讲,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一切众生皆为平等。而经论中所说三乘,应该着重于众生听闻、理解、行证佛法的能力,亦即种姓,亦即根机的不同。所以三乘是着重于众生的种姓。如果明白了这两点,那么我们就会明白一乘与三乘谁权谁实之争的根本原因即是:一乘是指一乘的佛性,三乘是指三乘的种姓,但种姓并不等于佛性(这在上文已经说明)。所以二家相争的要点,似要将佛性等同于种姓,或将种姓等同于佛性,但佛性是无为无漏法,而种姓是有为有漏法,二者并不等同,只能相互为缘。如果我等学人明白此点,就应明白法为一乘,而根姓为三,两者应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如果强合为一,则独轮,车不行;独翅,鸟难飞了。由此看来一乘家与“三乘”家似乎没有再争论谁权谁实的必要了。

  2、从“密意”与“究竟”再析权实之争“密意”与“究竟”的问题,其实就是谁方便谁是究竟的问题,这也是“一乘”与“三乘”二家诸多经论中所提及和争论的焦点,它根源实际就是种姓说与佛性说,谁为佛“密意”说,谁为佛“究竟”说。如诸多唯识学者,依据《解深密经》卷二所说,认为三乘的种姓说究竟,而一乘为方便。如《解深密經》卷二云:

  

  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125]

  

  然而一乘家也有诸多的经论中证明一乘为究竟,三乘为方便,如《妙法莲华经》卷一云:

  

  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126]

  

  但是,如果我等学人明白“种姓”并不等同于“佛性”,“一乘说法,三乘明姓”,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解决。因为,如果约一乘法而言,那么说一乘法究竟,而说三乘法为方便,这是可以成立的,因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无为无漏的清净的法性。然而,如果以三乘姓而言,那么三乘姓为究竟,而一乘姓为方便,那也是可以成立,因为众生的根机,福德与资粮多有差别。其实经论中都是说一乘法,三乘姓;而没有说三乘法,一乘姓。回归的佛的果位而言,“密意”与“究竟”之言,只是佛的名言安立,在佛法中没有绝对的“究竟”,亦无绝对的“方便”,有的只是与“空性”相应的中道实相。是以我等学人不可守指望月,而望却佛陀垂世说法的根本因缘。

  (四)、小结

  一乘与三乘的种姓之争,可列成以下简表,加以说明:

  佛性――→理佛性――→法,一乘――→若以一乘法而言,三乘法为方便,一乘法为究竟è

  

  

   种姓――→行佛姓--→姓,三乘――→若以三乘姓而言,一乘姓为方便,三乘姓为究竟è

  

   一乘家是以法为一乘而言

  

   ====> 一乘法不等于三乘姓====>种姓不等同

  

   三乘家是以根姓为三而言

  

   于佛性====>二家无须相争

  

   当知表中的理佛性与行佛姓:理佛性是指佛性之理体,而行佛姓是指开发其佛性的行业。理佛性,一切众生都具,即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法性,亦即佛性,是指无为无漏法;而行佛性不遍于一切众生,即是指众生的根姓,亦即种姓,是指有为无漏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乘家与三乘家种姓之争的根源,是二家将种姓与佛性相互混同而致的结果。如果明白一乘家是着重于佛性说,亦就是无为无漏法;而三乘种姓之说是建立在有为无漏法上,着重于众生的根机,那么二家似乎没有争论的必要,因为二家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建立的理论,既然无为无漏不即是有为无漏,种姓并不等同于佛性,姓与性有各自相应的含义,那么笔者认为二家也就没有必要强求对方与自己相统一。所以二家也用不着评判谁对谁错,因为二者的口径是不样的,也没有必要强求对方必须同意自己的观点。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一乘家与三乘家种姓之争的焦点是无姓有情能否成佛。其实以一乘家的动态的观点来说,无姓有情能够成佛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每一个众生在经历了无限时空以后,在福德资粮都具足以后,无姓有情就会变为声闻、独觉或菩萨种姓,或不定种姓;而声闻、独觉在经历了无量时劫,亦必然会具备修习大乘佛法的根机,从而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成就佛道。而三乘家的静态的观点来说,无姓有情必不成佛的观点也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在相对的有限的时空里,具备多少福德智慧资粮,就决定了他能到达多远的终点。因为无姓有情,只能授以人天福乐之道,所以从相对的有限的时空来说,无姓有情必不成佛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或者说能成佛的必定已经不是无姓有情。

  一乘家与三乘家种姓之争的实质,其实就是谁实谁权的问题。然而我们如果明白了法为一乘而根姓有三(或五),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如果以一乘家的佛性(即法性)而言,那么一乘佛性为究竟,而一乘的种姓为方便,因为诸佛说法是一性一味相同的,而众生根姓却有种种不同。而如果以三乘的种姓而言,而根姓有三或五为究竟,而一乘的种姓为方便,因为在现象界中,众生的根机差别还是存在的。

  其实历史上的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只是诸大菩萨似起纷争,而实观机逗教,是以我等末法时期的凡夫之辈,应常怀惭愧之心,去惭悔自己业障深重,无明非簿,从而不能契入诸佛菩萨的观机逗教的机缘,不能应于诸大菩萨似起争论而实度生的大机。断不可再妄加造业,而继续沉沦六道,无有出期。笔者也是识浅根陋,所以不敢异想于力挽狂澜,平山填海。只是此一问题,在笔者的脑中早已萦绕多年。此次,只是借此机会与各位有志于修学佛法,应用佛法的同参道友,互相交流与探讨,无意于争奇斗艳,无力于争强好胜。但愿,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人,能够投入到佛法的实践中去,而不堕入戏论。

  

  --------------------------------------------------------------------------------

  [①]《大般涅槃经》卷7;T12,p407b

  [②]《大般涅槃经》卷25;T12,p767a

  [③]《大般涅槃经》卷27;T12,p524c

  [④]《大般涅槃经》卷29;T12,p539a

  [⑤]《大般涅槃经》卷32;T12,p559a

  [⑥]《妙法莲华经》卷1;T9,p8a

  [⑦]《妙法莲华经》卷1;T9,p8a

  [⑧]《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T12,p220c

  [⑨]梁本《摄大乘论》卷3;T31,p131c

  [⑩]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15;T31,p264c

  [11]梁本《摄大乘论》卷3;T31,p131c

  [12]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15;T31,p265a

  [13]《大智度论》卷84;T25,p649a

  [14]《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卷1;T26,p18b

  [15]《究竟一乘宝性论》卷3;T31,p831b

  [16]《瑜伽师地论》卷80;T30,p749a

  [17]《妙法莲华经》卷3;T9,p25c

  [18]《大般涅槃经》卷23;T12,p502b

  [19]十卷本《入楞伽经》卷4;T16,p540b

  [20]《法华玄论》卷5;T34,p401c

  [21]《法华玄论》卷5;T34,p402a

  [22]《法华玄论》卷5;T34,p402a

  [23]《挟注胜鬘经》卷1;T85,p278c

  [24]《增壹阿含经》卷45;T2,p792b

  [25]《大毗婆沙论》卷3;T27,P13c

  [26]《大毗婆沙论》卷5;T27,P25b

  [27]《大毗婆沙论》卷68;T27,P352a

  [2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93;T7,P1066a

  [29]《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摄受章〉T12,P218b

  [30]《大般泥洹经》卷6;T12,P892c

  [31]《大般泥洹经》卷6;T12,P892b

  [32]《大般泥洹经》卷6;T12,P893b

  [33]《大般泥洹经》卷6;T12,P893a

  [34]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经》卷2;T16,P597a

  [35]《入楞伽经》卷2;T16,p527b

  [36]《解深密经》卷2;T16,p695a

  [37]《瑜伽师地论》卷37;T30,p496c

  [38]《瑜伽师地论》卷52;T30,p587b

  [39]《瑜伽师地论》卷52;T30,p589a

  [40]《瑜伽师地论》卷64;T30,p656b

  [41]《菩萨善戒经》卷1;T30,p962c

  [42]《菩萨地持经》卷1;T30,p888a

  [43]《瑜伽师地论》卷76;T30,p720c

  [44]《深密解脱经》卷2;T16,p671c

  [45]《能显中边慧日论》卷1;T45,p415b

  [46]《央掘魔罗经》卷2;T2,p529c

  [47]《菩萨善戒经》卷3;T30,p974a

  [48]《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T12,p218b

  [4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93;T7,p1066b

  [50]《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9;T13,p767a

  [51]《菩萨地持经》卷2;T30,p900a

  [5…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