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时就会矛盾的地方,这就是争论的根源所在。而实际上,三乘家所说的“众生无涅槃因”,只是说没有修道的方法,并不是说众生没有本具的清净的无为无漏法的真如法性,即佛性。因为,就世俗谛而言,“涅槃因”并不等同于“涅槃”,“涅槃因”只是说明众生趣向佛果的因分,是能证,是四谛中的道谛,亦即是种姓,是属于有为无漏法的范畴;而“涅槃”则是指佛的果分,是所证,是四谛中的灭谛,亦即是佛性,是属于无为无漏法的范畴,相关的经论的证明有:
如《大般涅槃经》中就明确说明了三十七道品为涅槃因,而非涅槃(涅槃果)。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云:
所谓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蜜,是名了因。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非大涅槃因,檀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为大涅槃因。[117]
因为三十七道品是属于四谛中的道谛,是有为无漏法,由此可知,“涅槃因”,即是指有为无漏法,而非是指清净无为的无为无漏法了。另外,在《瑜伽师地论》中也有论文暗含涅槃因是道谛地方,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云:
唐捐者,不能修往善趣因故;无果者,不能得彼善趣果故;无义者,不能修得涅槃因故;无利者,不能得彼涅槃果故。[118]
论文中说无义,就是因为不能修得涅槃因的原因。此中一个“修”字,就很明显说明,此涅槃因,是为道谛,是趣向无上清净无为无漏涅槃大法的因分而已。然而,在诸多经论中,往往没有严格地把“涅槃因”与“涅槃”的含义区分开来,他们相互混用,有时只是诸佛菩萨说法的方便之说。这一点在《大智度论》中就有说明,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云:
行是法时,得解脱到无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无余涅槃是真解脱。于身心苦得脱,有余涅槃为作门,此三法虽非涅槃,涅槃因故,名为涅槃。世间有因中说果,果中说因。[119]
(2)、引用印顺法师的文章证明关于涅槃的含义,印顺法师的《妙云集》中,载有法师的《佛教之涅槃观》一文,此文对“涅槃”含义,作了比较全面的诠释。虽然文中没有明确的提出“涅槃”分为“涅槃因”与“涅槃(果)”,但文中所列举的涅槃的二种大类的含义,已经暗含样这样的含义,如文中云:
(一)蕴苦永息之涅槃︰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是迷于“无我”的愚痴,这惟有无我的深慧,才能破除他。有了甚深的空(无我)慧,便能破我见,体验到人生的真理,获得大自在。这是现生所能修验的,也是圣者所确实证明的。等到此生的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这就是入涅槃了。……(二)身心转依之涅槃︰“转依”,是大乘佛教的特有术语。转依即涅槃,表示身心(依)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这可说是从表显的方法来说明涅槃。[120]
非常地明显,印顺法师文中的“蕴苦永息之涅槃”即相当于无为无漏法的涅槃(果),而后一种的“身心转依之涅槃”即相当于有为无漏法的涅槃因了。
(3)、小结至此我们就应该明涅槃因并不等于涅槃,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无种姓之争的融通就与种姓之争中,明白了种姓与佛性不同一样,易于融通了。所以三乘家经论中所说“无涅槃因”,即是指那一类,不信大乘,不求大乘,但求生死的众生,所以他们永远不可能趣向于佛果,没有因故。然而众生的“涅槃(性)”,即是无为无漏法,亦即是佛性,那还是存在的,这一点在上文已经此引用了《成唯识论》来证明。这就如同太阳一样,如果你不睁开眼睛,那么就没有办法看见太阳,但是太阳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宇宙。另外,还有一点必需明确的是,所有的这些的理论的说明,都是建立在世俗谛上的。如果就涅槃的胜义谛而言,那么涅槃法,无有因亦非果,本来自性清净存在的。所以的这里的因果,只是约世俗谛而言。
2、无种姓之争的融通——以明确涅槃因不等于涅槃(果)为前提其实如果明确了涅槃因并不等于涅槃(果),那么无种姓的说法,并不是像我们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地不可接受,或者说不可理喻,他与一乘家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说还是有可以融通的地方的。
如果我们借助于动态与静态,或者说时空的无限性与时空的有限性来说明这一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更容易明白三乘家与一乘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来阐明自己的理论,二家理论从逻辑上讲都没有任何错误,都可以成立。二者只能并驾齐驱,并行不悖,相互为缘,相映成趣,而不可强求二者合二为一。其实三乘家五种姓之说,可以说是从时空的有限性,即是从时空的静态来表达,因为在相对有限的时空里,的确众生的根机,即福德与智慧资粮并不一样,所以在此相对有限的时空里,最终到达的终点也必然各不相同,终点的长远与资粮的多少成正比例。定姓二乘,其有限的资粮决定了他只能到达他所能到达的终点,而不定种姓,或许途中得到补充,所以他们或许能到达最终的终点。然而其中,必然有一类众生,或因资粮不具足,而中途退出行程的(相当于时边无涅槃种姓),或因根本没有一点资粮的(相当于毕竟无涅槃种姓),还没有加入行程的,这是非常现实,也是非常客观的。所以三乘家的种姓各别说可以这样表达,无姓有情,必不成佛;能成佛的必定不是无姓有情;定姓二乘,即可以此类推。
但是如果从时空的无限性,从动态的角度来讲,那么无姓有情,在经过无量劫的人天善法之后,福德与智慧资粮具足时,那么因为他们已经具足相当根机,所以就可以,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从而趣向佛道。但如果此时以三乘家的静态的观点来说,此时的无姓有情,已非无姓有情,而是定姓菩萨,或是具有菩萨种子的不定姓有情,所以三乘家说,无姓有情必不成佛,成佛必定不是无姓有情,说法是成立的。他们省略了无姓有情中间的转根过程,而着重于现实的现象界而言。相反这一点,却是一乘家所强调的,他们忽略的现实的世界的静态性,把时空放于无限,虽然说三乘家说有五种姓,但无种姓众姓,都可能转根为其中的四种姓;或者更深一层地说,其实五姓中的四姓,必然建立在无姓的有情上,因为任何事物都必须从零开始。其
实在三乘家的种姓说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出,在开始时,种姓说中,还是有转根的说法,只是到了后来五种说的成立,祖师们就省略了这一说法而直接宣扬五种说,以至后来者不知其中的深义。
3、小结综上所述当知,三乘家的无种姓之说与一乘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说,只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来阐述问题而已。所以笔者认为学佛之人,应该圆融应用二家之说:一方面我们要以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说,树立信心;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面对相对时空里的现实性,从而确立切实稳妥的修行计划。
(三)、透视一乘与“三乘”种姓之争的实质——谁实谁权?1、解开“一乘”与“三乘”权实之争的关键——一乘法(性),三乘姓有许多人一旦提及唯识,就将其划归为三乘,但其中的三乘的确切的含义是什么,三乘是指法三乘,还是指种姓三乘?这个问题常常是模糊不清,但这个问题却是非常的关键,如果模糊不清,很容易误认为三乘家将佛法分为三乘,但实际上三乘家强调的是“法为一乘,根姓有三”是为三乘,这一点在《解深密经》中有明确的说明,如《解深密经》卷二云:
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说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121]
由此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声闻、独觉、菩萨三种根姓的人,都是由同一种清净的道而证得无上安隐涅槃,由此可知法为一乘;然而根姓有三,是以经中说“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是以当知如来以一音说一切法,法味相同,无二无三,同为一乘。然而众生的根机(即种姓),却有种种差别,所以闻佛说法,而各证其位,这实际就是种姓之说,相关的经论证明有:《悲华经》卷六云:
世尊,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一音说法。或有众生学声闻乘,闻佛说法即得知声闻法藏。或有修学辟支佛乘,闻佛说法便得解于辟支佛法;或有修学无上大乘,闻佛说法便得解了大乘之法,纯一无杂。若有修集助菩提法欲得菩提,闻佛说法即得舍财行于布施,若有众生,离诸功德,希求天上人中快乐,闻佛说法即得持戒;若有众生互相怖畏,有爱瞋心,闻佛说法即得相于生亲厚心;若有众生喜为杀业,闻佛说法,即得悲心;若有众生,常为悭吝嫉妒覆心,闻佛说法即修喜心;若有众生端正无病,贪着于色,心生放逸,闻佛说法即得舍心;若有众生,淫欲炽盛,其心放逸,闻佛说法即观不净;若有众生学大乘者为掉盖所覆,闻佛说法即得身念处法……[122]
又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九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独为我说种种义。[123]
又如《大宝积经》卷六十二云:
诸众皆集牟尼所,净心瞻仰如来面;
一切现前睹世尊,斯则如来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说法,种种随心各皆解;
世尊说应众生机,斯则如来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称意所欲知其义,斯则如来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修进或调伏;
或有获得无学果,斯则如来不共法。[124]
由此可知如来说法是为一乘,即一乘是指如来的法藏;然而听闻,理解,行证如来法藏的却有种种不同的众生,或利根、或钝…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