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义,即是与佛性相对应的。而《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云︰
问︰若尔,云何名性?答︰功德度义故。度者,出生功德义。由此道理,是故名性。[110]
此中的性为出生功德义与《说文解字》中“姓”的“姓,人所生也。”正好意思相同,所以此中之“性”实际是与“姓”相对应的。古来大德之所以混用那是因为,在古汉语中“性”可以通假“姓”的,虽字形相同,但有时所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同。而后来的学者,并不一定知道其中的微细差别,所以很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这一点在本文的诸多的引文中也可看得出来。但实际上“性”与“姓”的本义并不相同,在梵文中也是如此。所以笔者提倡:应该明确“种姓”与“佛性”的准确含义,明确“种姓”的本义并不等同于“佛性”的本义。下面笔者将从教理上来证明这一点。
2、从教理证明
历史上,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其实是源于将种姓与佛性的的概念混淆的结果。实际上以唯识法相为代表的三乘家的种姓之说,是建立在有为无漏法上,而以华严、天台等为代表的一乘家的佛性说是建立在无为无漏法上。也就是说种姓说是有为法,因为有为世界千差万别,所以五姓各别亦就合情合理;而佛性说是无为法,因为无为法一真法界,万法归一,所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理所当然。所以如果明白了种姓并不等同于佛性,那么二家似乎不应再起纷争,因为二者虽是不异但也是不一的,是并驾齐驱,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谁也取代不了谁。而种姓说是有为无漏法,佛性说无为无漏法的道理,其实在唯识佛法中就有明确的说明,兹证明如下:
唯识佛法认为,无漏种子只能是本有的,不能靠熏习而使之形成,熏习只能使原有的无漏种子增长。如《成唯识论》卷二云:
由此应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后胜进位,熏令增长,无漏法起,以此为因;无漏起时,复熏成种。有漏法种,类此应知。[111]
然而在本有的无漏种子方面,众生情况并非完全相同,有些众生就缺少一些无漏种,这就形成了唯识学的“五种姓说”。如《成唯识论》卷二云:
依障建立种姓别者,意显无漏种子有无。谓若全无无漏种者,彼二障种永不可害,即立彼为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亦有佛无漏种者,彼二障种俱可永害,即立彼为如来种姓。故由无漏种子有无,障有可断不可断义。然无漏种,隐微难知,故约彼障,显姓差别。不尔,彼障有何别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谓法尔有此障别,无漏法种,宁不许然?若本全无无漏法种,则诸圣道永不得生,谁当能害二障种子,而说依障立种姓别?[112]
“五种姓说”认为,一切众生的种姓,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具有的无漏种子决定的,可以分为五类,每一众生所具有的种姓决定了他在修行中将来能证得的果位,并且是不可改变的。关于唯识学佛法中的五种姓的说法,可能很容易引起一些对唯识佛法缺乏深入了解的人的误会,他们往往会将其表述为:唯识佛法认为有一类众生没有佛性,所以不能成佛。但实际上,唯识佛法是将无漏法分为两种的,即无为无漏法和有为无漏法二种。无为无漏法即是指真如、涅槃等,这些与佛性意义相同,在四谛中是属于灭谛;而有为无漏法是指佛教的修道的方法,在四谛中属道谛。唯识佛法认为,那些最终不能成佛的人,不是因为缺少无为无漏法,而是缺少有为无漏法。无为无漏法是一切事物、一切众生都本具的,这一点在唯识佛法中有明确地说明,如《成唯识论》卷十云:
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113]
由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唯识佛法并不否认一切事物、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法性。所以说一乘家说三乘家否定了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说法,可能很难成立。准确地表述应该是:三乘家并不否认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但不承认因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观点。
如《成唯识论》卷十云:
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来,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二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114]
由此可见《成唯识论》中已明确说明:四种涅槃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的,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那么为什么,唯识佛法认为无为无漏法是一切事物、一切众生所共有的、本自具足的呢?因为唯识佛法认为,无为无漏法是本来存在的,所以它们是永恒存在的,而不是由种子生起的,因为一切由种子生起的东西,都必然是生灭之法,是无常的。而无为无漏法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不是种子所生。种子只能生起有为法,而不能生起无为法,如《成唯识论》卷六云: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果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115]
当知,在《成唯识论》中,已经明确地说明,种子是依世俗法,而假安立的,是因缘法,与真如并不相等,种子只是第八阿赖耶识相分。而唯识佛法中的五种说,恰恰是建立在有情众生阿赖耶识的本具的种子上的。因为众生的根机差别不一,所以种子亦应不同,是以当知,此本具的种子,是指有为无漏法,而不是无为无漏法。因为种子生起有为法而不能生起无为法。另一方面,如果此中种子不是本有的,而是新熏的,那么最初它们是怎么被熏成的呢?因为众生一直是众生,其心一直是污染的,而污染的现行不可能熏成无漏种子的。由此唯识佛法认为,有为无漏种子,是本有的,而不是新熏的。如《成唯识论》卷二云:
由此应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后胜进位,熏令增长,无漏法起,以此为因;无漏起时,复熏成种。有漏法种,类此应知。[116]
由此,唯识佛法认为:如果众生缺乏这些本有的有为无漏种子,那么他们必定不能成佛。因此,有些众生不能成佛,并不是由于他们没有真如佛性,而是由于他们缺乏有为无漏法的种子,因而不能彻底地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使其本有的真如之性显现。至此当知佛性(即无为无漏法)并不等同于种姓(有为有漏法)。
3、小结综上所述,唯识佛法的种姓问题,是建立在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即是相分上的,种子只能生起有为法,而不能生起无为法,由此可知,种姓并不等于佛性。如果明白这一点,那么一乘与三乘的种姓之争就很容易理清头绪了:当知一乘家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是建立在无为无漏法上,而唯识佛法的五种姓说,是建立在有为的无漏法上的,既使无姓有情也具备无为的无漏清净法,然而无姓有情终不能成佛,那只是因为他不具备通往佛位的那些有为无漏法的种子,所以此类有情但求生死,远离一切发趣事业,不行菩萨道,不求佛智慧,所以难成佛道,并不是说他就不具备无漏无为法,即一乘家所说的佛性了。定姓二乘不能成佛的道理,以无姓有情的道理类推,当即可知。
(二)、关注种姓之争的焦点——无姓有情能否成佛?
其实是种姓之争中争论地最厉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乘家与三乘家种姓之争”中的焦点,就是无姓有情能否成佛的的问题。此一问题,之所以得到如此的关注,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如果“无姓有情,毕竟无涅槃因,毕竟无有成佛之期”的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每一个都会迫问自己会不会属于无姓有情的一类,自己到底有没有成佛的可能,而这一问题其实无处可问,也是一般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会引起极大的恐慌。特别是值此末法时期,人们更加地关注“无姓有情”的问题,因为时至末法,众生根钝、福薄、善知识难遇,正法难闻,所以说,如果说“无姓有情”毕竟不能成佛”成立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有学佛却不得其门而入的众生,简单地认为自己就是无种姓众生,从而自暴自弃,致而造诸恶业,沉沦生死。这或许也是一乘家为什么极力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说的苦心与用意吧。那么,为什么在三乘家的许多经典中都立场坚定地说“无姓有情无涅槃因,毕竟无有成佛之期”呢?同时为什么一乘家又针对此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责呢?姑且抛开这些不论,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确,那就是佛为一切智人,诸大菩萨,依经造论,与佛相应。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佛及诸菩萨说经造论,都应该是圆融无碍的。那么其中争论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笔者就试作一些简要的分析与调和。
1、解开无种姓之争的关键——涅槃因是否等于涅槃果?(1)、引用相关的经论的证明其实,无种姓之争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把涅槃因与涅槃(果)混同,因为二家没有把涅槃因与涅槃的含义没有严格的分开,所以…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