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義,即是與佛性相對應的。而《大乘莊嚴經論》卷一〈種性品〉雲︰
問︰若爾,雲何名性?答︰功德度義故。度者,出生功德義。由此道理,是故名性。[110]
此中的性爲出生功德義與《說文解字》中“姓”的“姓,人所生也。”正好意思相同,所以此中之“性”實際是與“姓”相對應的。古來大德之所以混用那是因爲,在古漢語中“性”可以通假“姓”的,雖字形相同,但有時所表達的意義並不相同。而後來的學者,並不一定知道其中的微細差別,所以很容易,將二者混爲一談,這一點在本文的諸多的引文中也可看得出來。但實際上“性”與“姓”的本義並不相同,在梵文中也是如此。所以筆者提倡:應該明確“種姓”與“佛性”的准確含義,明確“種姓”的本義並不等同于“佛性”的本義。下面筆者將從教理上來證明這一點。
2、從教理證明
曆史上,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其實是源于將種姓與佛性的的概念混淆的結果。實際上以唯識法相爲代表的叁乘家的種姓之說,是建立在有爲無漏法上,而以華嚴、天臺等爲代表的一乘家的佛性說是建立在無爲無漏法上。也就是說種姓說是有爲法,因爲有爲世界千差萬別,所以五姓各別亦就合情合理;而佛性說是無爲法,因爲無爲法一真法界,萬法歸一,所以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也就理所當然。所以如果明白了種姓並不等同于佛性,那麼二家似乎不應再起紛爭,因爲二者雖是不異但也是不一的,是並駕齊驅,是相輔相成的,二者誰也取代不了誰。而種姓說是有爲無漏法,佛性說無爲無漏法的道理,其實在唯識佛法中就有明確的說明,茲證明如下:
唯識佛法認爲,無漏種子只能是本有的,不能靠熏習而使之形成,熏習只能使原有的無漏種子增長。如《成唯識論》卷二雲:
由此應信,有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爲因;無漏起時,複熏成種。有漏法種,類此應知。[111]
然而在本有的無漏種子方面,衆生情況並非完全相同,有些衆生就缺少一些無漏種,這就形成了唯識學的“五種姓說”。如《成唯識論》卷二雲:
依障建立種姓別者,意顯無漏種子有無。謂若全無無漏種者,彼二障種永不可害,即立彼爲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無漏種者,彼所知障種永不可害,一分立爲聲聞種姓,一分立爲獨覺種姓;若亦有佛無漏種者,彼二障種俱可永害,即立彼爲如來種姓。故由無漏種子有無,障有可斷不可斷義。然無漏種,隱微難知,故約彼障,顯姓差別。不爾,彼障有何別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謂法爾有此障別,無漏法種,甯不許然?若本全無無漏法種,則諸聖道永不得生,誰當能害二障種子,而說依障立種姓別?[112]
“五種姓說”認爲,一切衆生的種姓,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所具有的無漏種子決定的,可以分爲五類,每一衆生所具有的種姓決定了他在修行中將來能證得的果位,並且是不可改變的。關于唯識學佛法中的五種姓的說法,可能很容易引起一些對唯識佛法缺乏深入了解的人的誤會,他們往往會將其表述爲:唯識佛法認爲有一類衆生沒有佛性,所以不能成佛。但實際上,唯識佛法是將無漏法分爲兩種的,即無爲無漏法和有爲無漏法二種。無爲無漏法即是指真如、涅槃等,這些與佛性意義相同,在四谛中是屬于滅谛;而有爲無漏法是指佛教的修道的方法,在四谛中屬道谛。唯識佛法認爲,那些最終不能成佛的人,不是因爲缺少無爲無漏法,而是缺少有爲無漏法。無爲無漏法是一切事物、一切衆生都本具的,這一點在唯識佛法中有明確地說明,如《成唯識論》卷十雲:
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113]
由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唯識佛法並不否認一切事物、一切衆生本具的真如法性。所以說一乘家說叁乘家否定了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的說法,可能很難成立。准確地表述應該是:叁乘家並不否認一切衆生皆具佛性,但不承認因爲一切衆生皆具佛性,所以一切衆生皆可成佛的觀點。
如《成唯識論》卷十雲:
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來,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二無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叁;唯我世尊,可言具四。[114]
由此可見《成唯識論》中已明確說明:四種涅槃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衆生本自具足的,也就是說一切衆生皆具佛性。那麼爲什麼,唯識佛法認爲無爲無漏法是一切事物、一切衆生所共有的、本自具足的呢?因爲唯識佛法認爲,無爲無漏法是本來存在的,所以它們是永恒存在的,而不是由種子生起的,因爲一切由種子生起的東西,都必然是生滅之法,是無常的。而無爲無漏法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不是種子所生。種子只能生起有爲法,而不能生起無爲法,如《成唯識論》卷六雲:
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果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谛。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爲實有,不同真如。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余。見分恒取此爲境故。[115]
當知,在《成唯識論》中,已經明確地說明,種子是依世俗法,而假安立的,是因緣法,與真如並不相等,種子只是第八阿賴耶識相分。而唯識佛法中的五種說,恰恰是建立在有情衆生阿賴耶識的本具的種子上的。因爲衆生的根機差別不一,所以種子亦應不同,是以當知,此本具的種子,是指有爲無漏法,而不是無爲無漏法。因爲種子生起有爲法而不能生起無爲法。另一方面,如果此中種子不是本有的,而是新熏的,那麼最初它們是怎麼被熏成的呢?因爲衆生一直是衆生,其心一直是汙染的,而汙染的現行不可能熏成無漏種子的。由此唯識佛法認爲,有爲無漏種子,是本有的,而不是新熏的。如《成唯識論》卷二雲:
由此應信,有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後勝進位,熏令增長,無漏法起,以此爲因;無漏起時,複熏成種。有漏法種,類此應知。[116]
由此,唯識佛法認爲:如果衆生缺乏這些本有的有爲無漏種子,那麼他們必定不能成佛。因此,有些衆生不能成佛,並不是由于他們沒有真如佛性,而是由于他們缺乏有爲無漏法的種子,因而不能徹底地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使其本有的真如之性顯現。至此當知佛性(即無爲無漏法)並不等同于種姓(有爲有漏法)。
3、小結綜上所述,唯識佛法的種姓問題,是建立在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即是相分上的,種子只能生起有爲法,而不能生起無爲法,由此可知,種姓並不等于佛性。如果明白這一點,那麼一乘與叁乘的種姓之爭就很容易理清頭緒了:當知一乘家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說法,是建立在無爲無漏法上,而唯識佛法的五種姓說,是建立在有爲的無漏法上的,既使無姓有情也具備無爲的無漏清淨法,然而無姓有情終不能成佛,那只是因爲他不具備通往佛位的那些有爲無漏法的種子,所以此類有情但求生死,遠離一切發趣事業,不行菩薩道,不求佛智慧,所以難成佛道,並不是說他就不具備無漏無爲法,即一乘家所說的佛性了。定姓二乘不能成佛的道理,以無姓有情的道理類推,當即可知。
(二)、關注種姓之爭的焦點——無姓有情能否成佛?
其實是種姓之爭中爭論地最厲害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乘家與叁乘家種姓之爭”中的焦點,就是無姓有情能否成佛的的問題。此一問題,之所以得到如此的關注,那是因爲,很多人認爲:如果“無姓有情,畢竟無涅槃因,畢竟無有成佛之期”的觀點成立的話,那麼,每一個都會迫問自己會不會屬于無姓有情的一類,自己到底有沒有成佛的可能,而這一問題其實無處可問,也是一般人難以回答的問題,這樣就有可能會引起極大的恐慌。特別是值此末法時期,人們更加地關注“無姓有情”的問題,因爲時至末法,衆生根鈍、福薄、善知識難遇,正法難聞,所以說,如果說“無姓有情”畢竟不能成佛”成立的話,那麼就有可能會有學佛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衆生,簡單地認爲自己就是無種姓衆生,從而自暴自棄,致而造諸惡業,沈淪生死。這或許也是一乘家爲什麼極力宣揚“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之說的苦心與用意吧。那麼,爲什麼在叁乘家的許多經典中都立場堅定地說“無姓有情無涅槃因,畢竟無有成佛之期”呢?同時爲什麼一乘家又針對此說,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責呢?姑且抛開這些不論,但有一點我們應該明確,那就是佛爲一切智人,諸大菩薩,依經造論,與佛相應。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佛及諸菩薩說經造論,都應該是圓融無礙的。那麼其中爭論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筆者就試作一些簡要的分析與調和。
1、解開無種姓之爭的關鍵——涅槃因是否等于涅槃果?(1)、引用相關的經論的證明其實,無種姓之爭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把涅槃因與涅槃(果)混同,因爲二家沒有把涅槃因與涅槃的含義沒有嚴格的分開,所以…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