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時就會矛盾的地方,這就是爭論的根源所在。而實際上,叁乘家所說的“衆生無涅槃因”,只是說沒有修道的方法,並不是說衆生沒有本具的清淨的無爲無漏法的真如法性,即佛性。因爲,就世俗谛而言,“涅槃因”並不等同于“涅槃”,“涅槃因”只是說明衆生趣向佛果的因分,是能證,是四谛中的道谛,亦即是種姓,是屬于有爲無漏法的範疇;而“涅槃”則是指佛的果分,是所證,是四谛中的滅谛,亦即是佛性,是屬于無爲無漏法的範疇,相關的經論的證明有:
如《大般涅槃經》中就明確說明了叁十七道品爲涅槃因,而非涅槃(涅槃果)。如《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雲:
所謂叁十七助道法六波羅蜜,是名了因。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非大涅槃因,檀波羅蜜乃得名爲大涅槃因。叁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爲大涅槃因。[117]
因爲叁十七道品是屬于四谛中的道谛,是有爲無漏法,由此可知,“涅槃因”,即是指有爲無漏法,而非是指清淨無爲的無爲無漏法了。另外,在《瑜伽師地論》中也有論文暗含涅槃因是道谛地方,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四雲:
唐捐者,不能修往善趣因故;無果者,不能得彼善趣果故;無義者,不能修得涅槃因故;無利者,不能得彼涅槃果故。[118]
論文中說無義,就是因爲不能修得涅槃因的原因。此中一個“修”字,就很明顯說明,此涅槃因,是爲道谛,是趣向無上清淨無爲無漏涅槃大法的因分而已。然而,在諸多經論中,往往沒有嚴格地把“涅槃因”與“涅槃”的含義區分開來,他們相互混用,有時只是諸佛菩薩說法的方便之說。這一點在《大智度論》中就有說明,如《大智度論》卷二十雲:
行是法時,得解脫到無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無余涅槃是真解脫。于身心苦得脫,有余涅槃爲作門,此叁法雖非涅槃,涅槃因故,名爲涅槃。世間有因中說果,果中說因。[119]
(2)、引用印順法師的文章證明關于涅槃的含義,印順法師的《妙雲集》中,載有法師的《佛教之涅槃觀》一文,此文對“涅槃”含義,作了比較全面的诠釋。雖然文中沒有明確的提出“涅槃”分爲“涅槃因”與“涅槃(果)”,但文中所列舉的涅槃的二種大類的含義,已經暗含樣這樣的含義,如文中雲:
(一)蘊苦永息之涅槃︰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是迷于“無我”的愚癡,這惟有無我的深慧,才能破除他。有了甚深的空(無我)慧,便能破我見,體驗到人生的真理,獲得大自在。這是現生所能修驗的,也是聖者所確實證明的。等到此生的報體結束後,不再受生死果,這就是入涅槃了。……(二)身心轉依之涅槃︰“轉依”,是大乘佛教的特有術語。轉依即涅槃,表示身心(依)起了轉化,轉化爲超一般的。這可說是從表顯的方法來說明涅槃。[120]
非常地明顯,印順法師文中的“蘊苦永息之涅槃”即相當于無爲無漏法的涅槃(果),而後一種的“身心轉依之涅槃”即相當于有爲無漏法的涅槃因了。
(3)、小結至此我們就應該明涅槃因並不等于涅槃,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麼無種姓之爭的融通就與種姓之爭中,明白了種姓與佛性不同一樣,易于融通了。所以叁乘家經論中所說“無涅槃因”,即是指那一類,不信大乘,不求大乘,但求生死的衆生,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趣向于佛果,沒有因故。然而衆生的“涅槃(性)”,即是無爲無漏法,亦即是佛性,那還是存在的,這一點在上文已經此引用了《成唯識論》來證明。這就如同太陽一樣,如果你不睜開眼睛,那麼就沒有辦法看見太陽,但是太陽卻無時無刻不存在于宇宙。另外,還有一點必需明確的是,所有的這些的理論的說明,都是建立在世俗谛上的。如果就涅槃的勝義谛而言,那麼涅槃法,無有因亦非果,本來自性清淨存在的。所以的這裏的因果,只是約世俗谛而言。
2、無種姓之爭的融通——以明確涅槃因不等于涅槃(果)爲前提其實如果明確了涅槃因並不等于涅槃(果),那麼無種姓的說法,並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地不可接受,或者說不可理喻,他與一乘家的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之說還是有可以融通的地方的。
如果我們借助于動態與靜態,或者說時空的無限性與時空的有限性來說明這一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就更容易明白叁乘家與一乘家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與立場來闡明自己的理論,二家理論從邏輯上講都沒有任何錯誤,都可以成立。二者只能並駕齊驅,並行不悖,相互爲緣,相映成趣,而不可強求二者合二爲一。其實叁乘家五種姓之說,可以說是從時空的有限性,即是從時空的靜態來表達,因爲在相對有限的時空裏,的確衆生的根機,即福德與智慧資糧並不一樣,所以在此相對有限的時空裏,最終到達的終點也必然各不相同,終點的長遠與資糧的多少成正比例。定姓二乘,其有限的資糧決定了他只能到達他所能到達的終點,而不定種姓,或許途中得到補充,所以他們或許能到達最終的終點。然而其中,必然有一類衆生,或因資糧不具足,而中途退出行程的(相當于時邊無涅槃種姓),或因根本沒有一點資糧的(相當于畢竟無涅槃種姓),還沒有加入行程的,這是非常現實,也是非常客觀的。所以叁乘家的種姓各別說可以這樣表達,無姓有情,必不成佛;能成佛的必定不是無姓有情;定姓二乘,即可以此類推。
但是如果從時空的無限性,從動態的角度來講,那麼無姓有情,在經過無量劫的人天善法之後,福德與智慧資糧具足時,那麼因爲他們已經具足相當根機,所以就可以,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從而趣向佛道。但如果此時以叁乘家的靜態的觀點來說,此時的無姓有情,已非無姓有情,而是定姓菩薩,或是具有菩薩種子的不定姓有情,所以叁乘家說,無姓有情必不成佛,成佛必定不是無姓有情,說法是成立的。他們省略了無姓有情中間的轉根過程,而著重于現實的現象界而言。相反這一點,卻是一乘家所強調的,他們忽略的現實的世界的靜態性,把時空放于無限,雖然說叁乘家說有五種姓,但無種姓衆姓,都可能轉根爲其中的四種姓;或者更深一層地說,其實五姓中的四姓,必然建立在無姓的有情上,因爲任何事物都必須從零開始。其
實在叁乘家的種姓說的發展曆程中,也可以看出,在開始時,種姓說中,還是有轉根的說法,只是到了後來五種說的成立,祖師們就省略了這一說法而直接宣揚五種說,以至後來者不知其中的深義。
3、小結綜上所述當知,叁乘家的無種姓之說與一乘的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之說,只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角度來闡述問題而已。所以筆者認爲學佛之人,應該圓融應用二家之說:一方面我們要以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之說,樹立信心;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面對相對時空裏的現實性,從而確立切實穩妥的修行計劃。
(叁)、透視一乘與“叁乘”種姓之爭的實質——誰實誰權?1、解開“一乘”與“叁乘”權實之爭的關鍵——一乘法(性),叁乘姓有許多人一旦提及唯識,就將其劃歸爲叁乘,但其中的叁乘的確切的含義是什麼,叁乘是指法叁乘,還是指種姓叁乘?這個問題常常是模糊不清,但這個問題卻是非常的關鍵,如果模糊不清,很容易誤認爲叁乘家將佛法分爲叁乘,但實際上叁乘家強調的是“法爲一乘,根姓有叁”是爲叁乘,這一點在《解深密經》中有明確的說明,如《解深密經》卷二雲:
複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121]
由此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出,聲聞、獨覺、菩薩叁種根姓的人,都是由同一種清淨的道而證得無上安隱涅槃,由此可知法爲一乘;然而根姓有叁,是以經中說“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是以當知如來以一音說一切法,法味相同,無二無叁,同爲一乘。然而衆生的根機(即種姓),卻有種種差別,所以聞佛說法,而各證其位,這實際就是種姓之說,相關的經論證明有:《悲華經》卷六雲:
世尊,我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一音說法。或有衆生學聲聞乘,聞佛說法即得知聲聞法藏。或有修學辟支佛乘,聞佛說法便得解于辟支佛法;或有修學無上大乘,聞佛說法便得解了大乘之法,純一無雜。若有修集助菩提法欲得菩提,聞佛說法即得舍財行于布施,若有衆生,離諸功德,希求天上人中快樂,聞佛說法即得持戒;若有衆生互相怖畏,有愛瞋心,聞佛說法即得相于生親厚心;若有衆生喜爲殺業,聞佛說法,即得悲心;若有衆生,常爲悭吝嫉妒覆心,聞佛說法即修喜心;若有衆生端正無病,貪著于色,心生放逸,聞佛說法即得舍心;若有衆生,淫欲熾盛,其心放逸,聞佛說法即觀不淨;若有衆生學大乘者爲掉蓋所覆,聞佛說法即得身念處法……[122]
又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九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爲我說種種義。[123]
又如《大寶積經》卷六十二雲:
諸衆皆集牟尼所,淨心瞻仰如來面;
一切現前睹世尊,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種種隨心各皆解;
世尊說應衆生機,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稱意所欲知其義,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修進或調伏;
或有獲得無學果,斯則如來不共法。[124]
由此可知如來說法是爲一乘,即一乘是指如來的法藏;然而聽聞,理解,行證如來法藏的卻有種種不同的衆生,或利根、或鈍…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