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易解决。盖般涅槃法者,即有种姓,一切种皆具。不般涅槃法者,阙三乘姓,即为不具。但此未详其为本具后起,《成唯识论》中主张无漏种本有者,尝引此文为据,然《瑜伽师地论》固无本有明文也。且《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抉择分(意地)中,抉择此段文颇详。大意谓一切种指第八赖耶中计执妄执习气。此习气限于有漏,又名遍得粗重。然则出世法之生起,岂非无因?曰:出世之法,由真如所缘缘为种子而生,此以真如为种子,由真如因属所缘缘称为种子。种子即因,因以生果得名,范围甚广。出世法不谈因缘生,但显其从真如所缘生。若尔,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以为所缘缘,则一切众生皆应生出世法而无差别,云何又有三乘之说耶?曰:此依障之有无而有种姓区别。谓于通达真如有毕竟障者,即是无姓。有一分障者,即二乘姓。无障,即如来乘姓也。(抉择分)所说要义如是,种姓既是一切种中之三菩提种,而一切种是有漏,则三菩提种应于有漏种中求之,可不待言。盖依有漏种之势力强弱,而安立种姓差别。若势力强者,即无法可障,是为无障。其次则一分障也。此有漏种,克实言之,乃指有漏善根。……盖所贵乎种姓者,谓于异生位有用故耳。若偏指无漏种则于异生位不起用,何益之有。[98]
文章到此处,已经将五姓各别说与一性皆成说的用意说明。然而,如何将两说会通,作者则直接推翻了种子本有之说,而提倡由有漏种生成无漏种,从而有漏的五姓最终将生成无漏的一性,即佛性。故文中云:
盖由有漏善根善根顺无漏善根而熏成无漏种子,可从前举《瑜伽师地论》两段文推得。《摄论》亦同此说,谓无漏种子,由正闻熏习而生。正闻熏习为有漏,以有漏顺无漏熏,是即新熏之说也(无漏非本有说)。无漏即是始起,有漏之有始起,亦可无疑。盖新熏必追溯无始,谓无始时,能熏所熏俱有。无始已有而以说新熏者,以但说本有,即无变化。如于无始说新熏,则可明闻集之能变化。即由多闻积集有漏善不已,而生无漏种也。……故依学说史言,本有之说,实为后起这新说耳。如是明种姓法体,而解决本有新熏之诤矣。[99]
在这里笔者也要需要说明的是,吕先生直接将三乘家的种子本有说推翻,其实亦只是将问题,并归到一乘家的立场上来说。所以此种会通,必然还会引起三乘家的争论。另外,在许多经论中,确实树立了种子本有的立场,这在后文将有例证。如果直接推翻的话,是否又会引起新一轮的争论?在这里笔者只作一些简要的说明:无漏种子包含有无为无漏种子与有为无漏种子两个方面。无为无漏种子,是指一切众生的无始时来的真如佛性,是一切众生都平等俱有的,如果说,无为无漏种子是由新熏而有,那么一切众生,生来就不应俱有佛性,这就与诸多的大乘经典相违。至于有为无漏种子,唯识佛法中认为是本有而不是新熏的,因为众生界是为杂染的,杂染不能熏成无漏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如果说有为无漏子是新熏的,就会自相矛盾。有为无漏法不能由染污法熏成,更不要说无为无漏法了。所以笔得认为吕澂先生的此种观点,似乎还有值得讨论的余地。
(3)、在“种姓之成就”中,吕澂先生认为:““种姓”有“三乘”与“无姓”之异,然非绝对决定,而当视其成就程度言之也。”在文中,吕澂先生,着重论述了无姓有情定与不定的问题。如文中云:
无姓义详于《庄严论》,如<种姓品>颂云:“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此分无姓为二类,一谓时边无姓,于某时限内为无姓,过此时限即有姓。此有四相,皆由善根不具而异,一者一向行恶而不行善。二者普断白法,即失善根。三者顺解脱分善根已断。四者或不断而微细如不具。二谓毕竟无姓,时间无限,即永无解脱之因也。然此所指不详,至《楞伽经》始明示,初类为舍善根无姓,以谤大乘为主因。次类毕竟无姓,乃菩萨本愿所为,以度尽众生为期,众生无尽,是以永不涅槃也。舍善根类,由佛力加持,仍可重植善根,是由善境善友为之增上也。……是故《楞伽经》初类无姓为不决定,次类非真正无姓。[100]
笔者认为:吕先生上文的观点,只能说是代表他个人的观点,其释义的正确与否,可能还有值得商议的地方。另外吕先生还将“无姓有情必不成佛的过失”归咎于法相宗的祖师,如文中说:
译者明友,疑是亲光。持本有说,于后来学说,在有影响。《佛地经论》说无姓义趣于极端,即与之相符。彼谓五姓本有,而无姓绝对不成佛,欲以此显佛德之无尽。盖言佛教化此无姓众生使之生天,报尽仍堕。如是众生往返人天无尽,佛教化无尽,故佛德亦无尽也。此直尽失佛教本意,而有类于耶教之戏论。佛德无尽,岂可拘时间而言耶。故知此义出自亲光,实非戒贤之文也。(《佛地论》勘藏译并无此说)。无姓不定之义,至亲光而认为决定,始于《庄严》而终于《佛地》。慧沼之失,不过沿用其说耳。是即由种姓成就上而得解释决定不定之争也。[101]
在文章的最后,吕澂先生亦对二家之争作了融合,如文章中指出:
最后结义,此五姓说为究竟说抑方便说耶?此实不成问题。究竟方便之辩,乃以五姓与佛姓相对,又以三乘与一乘相对而论之耳(讲五姓者则说三乘,宗佛姓者则说一乘),故法宝以一乘为究竟,而慧沼以三乘为极致。实则并非相对,乃依佛姓而有五姓,依一乘而开三乘。相待相成,固不能拘泥定说也。[102]
(五)、小结
以上即为四位学人对于种姓争论的各种观点,不管四位学人是持什么样的立场,但四位学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即都是趋于调和二家的矛盾,并把佛法提高到其实际修行与应用的立场来统一二家之争论,这一点是相同的。这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
四、解析种姓之争
上文我们已经列举了一乘家与三乘家各自的“种姓”观点,以及其各自对对方的会释与融通,还列举了近现代学人对于种姓之争的观点。综上可知,一乘家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声闻、缘觉以及无姓有情皆可成佛。而三乘家则认为:并非所有的众生皆可成佛,是以成立五姓各别之说,认为无姓有情必不成佛,二乘定姓各证自位,亦不可转小向大。可见,二家的观点的针锋相对,各执一词,各说其理,难以兼容。然而,作为一个学佛之人,如何看待二家的争论,如何在二家的矛盾中去寻求佛法的玄妙与圆融?虽然近代学人已经作了种种调和会通,但为了更深入理解种姓的深义,寻求种姓之争的根源,以便透视这一问题,笔者将从“解开种姓之争的关键——种姓并不同于佛性”、“关注种姓之争的焦点——无姓有情能否成佛?”、“解析种姓之争的实质——谁实谁权?”,这三个方面来解析种姓之争的种种原因,并试图从这些角度作出一些调和与融通。
(一)、解开“种姓”之争的关键——种姓并不等同于佛性
1、从字义证明(1)、汉语中的性与姓的区别:
①性:《说文解字》云:
性,人之阳气也,性善者也。从心,生声。[103]
在《汉语大字典》中,它的第一释义为“本性”。而根据阴阳学的说法,阳是代表着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的特性,所以说性为善。另外在中医学中则认为阳气为根本、为关键。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汉语中的“性”字,应该可以与无为无漏法的“佛性”相对应,因为无为无漏法的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本性”。
②姓:《说文解字》云: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104]
在《汉语大字典》中,它的第一释义是“标志家族的字。”姓的原义是为所生,它的第一释义为“标志家族的字”,表明此字有类别、血统之义。这样汉语中的“姓”就应可以与有为无漏法的“种姓”相对应,因为有为法,是有标志,有因缘和合的。由此可知在汉语中,“性”与“姓”,在本义上是有区别的。
(2)、在梵语中与汉文“性”与“姓”相对应的词条:
根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的“种性”词条:
种性(梵语gotra,藏语rigs-pa),又作“种姓”,此词原义有“宝山”(埋藏有珍宝之山),及血统、家族等义。[105]
由引文可知,梵语gotra原义有宝山及血统、家族等义,而在汉语中它被译为“种性”与“种姓”两种名词。但如果根据上文中“性”与“姓”的本义,那么梵语gotra严格的来讲,只能译为“种姓”。
而根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性”的词条:
性(梵语prakr!ti,巴利语pakati,藏语ran%-bshin),此词原意为:本性、本质之意,即指本来具足,不受外在影响而改变的体质。[106]
同理可知,梵语prakr!ti与汉语中的“性”是相对应的。可知“性”与“姓”在梵文中也有各自对应的梵文,而且梵文也有明显的区别,一为本质义,一为血统、家族义。
至于二者混同的原因,则在《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词条有所说明:
梵语的svabhava(或svaru^pa)、gotra、dha^tu等词也都曾被译为性。[107]
这就说明了在过去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汉语的“性”与“姓”的区别,因为在中国的古代,“性”是可以作为的“姓”的通假字的。所以导致“种姓”与“种性”、“佛性”与“佛姓”的相互混用。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
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108]
又卷三十二亦云︰
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法。性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109]
此中…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