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P7

  ..續本文上一頁易解決。蓋般涅槃法者,即有種姓,一切種皆具。不般涅槃法者,阙叁乘姓,即爲不具。但此未詳其爲本具後起,《成唯識論》中主張無漏種本有者,嘗引此文爲據,然《瑜伽師地論》固無本有明文也。且《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抉擇分(意地)中,抉擇此段文頗詳。大意謂一切種指第八賴耶中計執妄執習氣。此習氣限于有漏,又名遍得粗重。然則出世法之生起,豈非無因?曰:出世之法,由真如所緣緣爲種子而生,此以真如爲種子,由真如因屬所緣緣稱爲種子。種子即因,因以生果得名,範圍甚廣。出世法不談因緣生,但顯其從真如所緣生。若爾,一切衆生,皆有真如以爲所緣緣,則一切衆生皆應生出世法而無差別,雲何又有叁乘之說耶?曰:此依障之有無而有種姓區別。謂于通達真如有畢竟障者,即是無姓。有一分障者,即二乘姓。無障,即如來乘姓也。(抉擇分)所說要義如是,種姓既是一切種中之叁菩提種,而一切種是有漏,則叁菩提種應于有漏種中求之,可不待言。蓋依有漏種之勢力強弱,而安立種姓差別。若勢力強者,即無法可障,是爲無障。其次則一分障也。此有漏種,克實言之,乃指有漏善根。……蓋所貴乎種姓者,謂于異生位有用故耳。若偏指無漏種則于異生位不起用,何益之有。[98]

  文章到此處,已經將五姓各別說與一性皆成說的用意說明。然而,如何將兩說會通,作者則直接推翻了種子本有之說,而提倡由有漏種生成無漏種,從而有漏的五姓最終將生成無漏的一性,即佛性。故文中雲:

  蓋由有漏善根善根順無漏善根而熏成無漏種子,可從前舉《瑜伽師地論》兩段文推得。《攝論》亦同此說,謂無漏種子,由正聞熏習而生。正聞熏習爲有漏,以有漏順無漏熏,是即新熏之說也(無漏非本有說)。無漏即是始起,有漏之有始起,亦可無疑。蓋新熏必追溯無始,謂無始時,能熏所熏俱有。無始已有而以說新熏者,以但說本有,即無變化。如于無始說新熏,則可明聞集之能變化。即由多聞積集有漏善不已,而生無漏種也。……故依學說史言,本有之說,實爲後起這新說耳。如是明種姓法體,而解決本有新熏之诤矣。[99]

  在這裏筆者也要需要說明的是,呂先生直接將叁乘家的種子本有說推翻,其實亦只是將問題,並歸到一乘家的立場上來說。所以此種會通,必然還會引起叁乘家的爭論。另外,在許多經論中,確實樹立了種子本有的立場,這在後文將有例證。如果直接推翻的話,是否又會引起新一輪的爭論?在這裏筆者只作一些簡要的說明:無漏種子包含有無爲無漏種子與有爲無漏種子兩個方面。無爲無漏種子,是指一切衆生的無始時來的真如佛性,是一切衆生都平等俱有的,如果說,無爲無漏種子是由新熏而有,那麼一切衆生,生來就不應俱有佛性,這就與諸多的大乘經典相違。至于有爲無漏種子,唯識佛法中認爲是本有而不是新熏的,因爲衆生界是爲雜染的,雜染不能熏成無漏法,這是衆所周知的,所以如果說有爲無漏子是新熏的,就會自相矛盾。有爲無漏法不能由染汙法熏成,更不要說無爲無漏法了。所以筆得認爲呂澂先生的此種觀點,似乎還有值得討論的余地。

  (3)、在“種姓之成就”中,呂澂先生認爲:““種姓”有“叁乘”與“無姓”之異,然非絕對決定,而當視其成就程度言之也。”在文中,呂澂先生,著重論述了無姓有情定與不定的問題。如文中雲:

  無姓義詳于《莊嚴論》,如<種姓品>頌雲:“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此分無姓爲二類,一謂時邊無姓,于某時限內爲無姓,過此時限即有姓。此有四相,皆由善根不具而異,一者一向行惡而不行善。二者普斷白法,即失善根。叁者順解脫分善根已斷。四者或不斷而微細如不具。二謂畢竟無姓,時間無限,即永無解脫之因也。然此所指不詳,至《楞伽經》始明示,初類爲舍善根無姓,以謗大乘爲主因。次類畢竟無姓,乃菩薩本願所爲,以度盡衆生爲期,衆生無盡,是以永不涅槃也。舍善根類,由佛力加持,仍可重植善根,是由善境善友爲之增上也。……是故《楞伽經》初類無姓爲不決定,次類非真正無姓。[100]

  筆者認爲:呂先生上文的觀點,只能說是代表他個人的觀點,其釋義的正確與否,可能還有值得商議的地方。另外呂先生還將“無姓有情必不成佛的過失”歸咎于法相宗的祖師,如文中說:

  譯者明友,疑是親光。持本有說,于後來學說,在有影響。《佛地經論》說無姓義趣于極端,即與之相符。彼謂五姓本有,而無姓絕對不成佛,欲以此顯佛德之無盡。蓋言佛教化此無姓衆生使之生天,報盡仍墮。如是衆生往返人天無盡,佛教化無盡,故佛德亦無盡也。此直盡失佛教本意,而有類于耶教之戲論。佛德無盡,豈可拘時間而言耶。故知此義出自親光,實非戒賢之文也。(《佛地論》勘藏譯並無此說)。無姓不定之義,至親光而認爲決定,始于《莊嚴》而終于《佛地》。慧沼之失,不過沿用其說耳。是即由種姓成就上而得解釋決定不定之爭也。[101]

  在文章的最後,呂澂先生亦對二家之爭作了融合,如文章中指出:

  最後結義,此五姓說爲究竟說抑方便說耶?此實不成問題。究竟方便之辯,乃以五姓與佛姓相對,又以叁乘與一乘相對而論之耳(講五姓者則說叁乘,宗佛姓者則說一乘),故法寶以一乘爲究竟,而慧沼以叁乘爲極致。實則並非相對,乃依佛姓而有五姓,依一乘而開叁乘。相待相成,固不能拘泥定說也。[102]

  (五)、小結

  以上即爲四位學人對于種姓爭論的各種觀點,不管四位學人是持什麼樣的立場,但四位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立場,即都是趨于調和二家的矛盾,並把佛法提高到其實際修行與應用的立場來統一二家之爭論,這一點是相同的。這也是筆者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

  四、解析種姓之爭

  上文我們已經列舉了一乘家與叁乘家各自的“種姓”觀點,以及其各自對對方的會釋與融通,還列舉了近現代學人對于種姓之爭的觀點。綜上可知,一乘家認爲一切衆生皆可成佛,聲聞、緣覺以及無姓有情皆可成佛。而叁乘家則認爲:並非所有的衆生皆可成佛,是以成立五姓各別之說,認爲無姓有情必不成佛,二乘定姓各證自位,亦不可轉小向大。可見,二家的觀點的針鋒相對,各執一詞,各說其理,難以兼容。然而,作爲一個學佛之人,如何看待二家的爭論,如何在二家的矛盾中去尋求佛法的玄妙與圓融?雖然近代學人已經作了種種調和會通,但爲了更深入理解種姓的深義,尋求種姓之爭的根源,以便透視這一問題,筆者將從“解開種姓之爭的關鍵——種姓並不同于佛性”、“關注種姓之爭的焦點——無姓有情能否成佛?”、“解析種姓之爭的實質——誰實誰權?”,這叁個方面來解析種姓之爭的種種原因,並試圖從這些角度作出一些調和與融通。

  (一)、解開“種姓”之爭的關鍵——種姓並不等同于佛性

  1、從字義證明(1)、漢語中的性與姓的區別:

  ①性:《說文解字》雲:

  

  性,人之陽氣也,性善者也。從心,生聲。[103]

  在《漢語大字典》中,它的第一釋義爲“本性”。而根據陰陽學的說法,陽是代表著剛健、向上、生發、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的特性,所以說性爲善。另外在中醫學中則認爲陽氣爲根本、爲關鍵。這樣我們就可以推斷:漢語中的“性”字,應該可以與無爲無漏法的“佛性”相對應,因爲無爲無漏法的佛性,是一切衆生的“本性”。

  ②姓:《說文解字》雲: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104]

  在《漢語大字典》中,它的第一釋義是“標志家族的字。”姓的原義是爲所生,它的第一釋義爲“標志家族的字”,表明此字有類別、血統之義。這樣漢語中的“姓”就應可以與有爲無漏法的“種姓”相對應,因爲有爲法,是有標志,有因緣和合的。由此可知在漢語中,“性”與“姓”,在本義上是有區別的。

  (2)、在梵語中與漢文“性”與“姓”相對應的詞條:

  根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的“種性”詞條:

  

  種性(梵語gotra,藏語rigs-pa),又作“種姓”,此詞原義有“寶山”(埋藏有珍寶之山),及血統、家族等義。[105]

  

  由引文可知,梵語gotra原義有寶山及血統、家族等義,而在漢語中它被譯爲“種性”與“種姓”兩種名詞。但如果根據上文中“性”與“姓”的本義,那麼梵語gotra嚴格的來講,只能譯爲“種姓”。

  而根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性”的詞條:

  

  性(梵語prakr!ti,巴利語pakati,藏語ran%-bshin),此詞原意爲:本性、本質之意,即指本來具足,不受外在影響而改變的體質。[106]

  

  同理可知,梵語prakr!ti與漢語中的“性”是相對應的。可知“性”與“姓”在梵文中也有各自對應的梵文,而且梵文也有明顯的區別,一爲本質義,一爲血統、家族義。

  至于二者混同的原因,則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性”詞條有所說明:

  

  梵語的svabhava(或svaru^pa)、gotra、dha^tu等詞也都曾被譯爲性。[107]

  

  這就說明了在過去的翻譯過程中,翻譯者,並沒有嚴格的區分漢語的“性”與“姓”的區別,因爲在中國的古代,“性”是可以作爲的“姓”的通假字的。所以導致“種姓”與“種性”、“佛性”與“佛姓”的相互混用。如《大智度論》卷叁十一雲:

  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爲性。[108]

  又卷叁十二亦雲︰

  

  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壞,不可戲論法。性名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109]

  

  此中…

《略論一乘家與叁乘家的種姓之爭(昌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