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知禮大師的生平及思想(佛智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性具的原理,因此是修性不二,修中叁千,已是性中叁千所本具,故稱理具隨緣。

  山外派學者認爲只有真如才能隨緣,以爲隨緣的便屬終頓圓教,而別教真如是不能隨的,因此群囂嚷嚷,反對大師講別理隨緣。而大師則講真如隨緣通于兩教(別圓),將隨緣作爲圓別二教皆具足的能力,而另把是否談性具作爲區分“別”“圓”的標准。這就是大師在《十不二門指要鈔》中所指出的“故知若不談體具者,隨緣與不隨緣皆屬別教”的義旨所在。

  由于別理隨緣是知禮大師立足于天臺性具說而加以闡顯的微妙之法,對後世天臺思想發展影響頗大。故宋代法登大師贊曰:“立別理隨緣,乃中興一家圓頓之教。”(《議中興教觀》)

  3、性具思想

  知禮大師的性具思想源于智者六師“一念叁千”的命題。大師契會祖意,強調性具十界、十界互具互容,指出不變隨緣之心(妄心)和隨緣不變之性(法性)互爲表裏,共同構成了叁谛圓融的法體。即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

  大師在《十不二門指要鈔》中講:“他宗明一理隨緣,作差別法,差別是無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隨緣時則有差別,不隨緣則無差別,故知一性與無明合方有差別,正是合義,非體不二,以除無明無差別故……今家明叁千之體隨緣起叁千之用,不隨緣時叁千宛爾,故差別與體不二,以除無明有差別故。”明確指出差別不僅是無明的産物,亦是法體固有的成份,若欲除去無明,關鍵不在于除息差別,而是在于主觀認識上達到“圓斷圓悟”。即:“叁千在理,同無明;叁千果成,鹹稱常樂;叁千無改,無明即明;叁千並常,俱體俱用。”

  性具叁千是以知禮大師爲代表的山家派的宇宙論、根本世界觀。隨緣之心和不變之性是性具叁千的兩種展開方式,亦是凡聖世界諸差別及生死流轉、涅槃還滅的根據。

  大師認爲性具叁千既是邏輯前提的一般性概括,也是果佛所證的終極真理,而對于性具叁千的體悟,則應在隨緣之心和不變之性之間,遵照六即成佛的修行次第逐漸成就。大師雖然認爲性具叁千即諸法實相的特性,舉一全收,而同時,大師更注重“全理成事,定分內外,彼此角立”的矛盾事物在性具中的融攝與互具互收,故其在《四明十義書》中講:“今據此教文,若內若外,若心若色,趣觀一境,皆具叁千,以互具互收故也。”並講:“故了萬法唯心,亦了萬法唯色,萬法唯聲、唯香、唯味、唯觸等。”色是心的客觀內容,離開色,心則變得空洞而莫可名狀;心是色的主觀印象,離開心,則色亦無法被認識。故知,心具是指內心,而色具則屬外色,依內心觀察外在一切法,觀外色而一切法趣于色。所謂內外的區別,只不過是心與境的相對概念而已。即如湛然大師大《止觀輔行傳弘決》中所講的“若色心相對;則有色有心,論其體性,則離色無心,離心無色,若色心相即,二則俱二,一則具一。”如此,色亦具足叁千,五蘊充滿全法界,在妄心之中,既有心之叁千,也有色之叁千,內外融泯,即稱性具叁千。

  4、理毒性惡思想

  理毒,又稱理性毒害。理,是理體、真如義。毒,是毒害,相當于惡。

  山外派智圓法師認爲理性自體是無染,因無明之迷,生起一切現象而成毒。理毒並不是真如法性本具的,故理毒可滅;性惡,即性毒,性惡法門不能破,性毒無法滅除,故理毒非性惡,可知這種理論受《大乘起信論》的真如思想影。向頗大。

  知禮大師作《<對闡義抄)辯叁用》對智圓法師的說法加以問難。指出智圓法師的觀點只是別教的說法,沒有達到圓教的水准。圓教主張理毒即性毒。智圓法師以爲所迷的真如理性不具有“叁障”(煩惱、業、果報)的汙染,而是因無明之迷而另有叁障。這種別教的說法導致圓融相即的“即”字的意義也就不能成立。而圓教則不同,它認爲所述的真如理性原來就本具叁障汙染,所以在事相上時時現出叁障,在其還原而成就叁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時,染毒仍在,叁障與叁德可以互具互融,這樣才合乎圓融相即的“即”字的意義。

  圓教所消伏的理毒,是自體中內藏的性毒——性惡。消伏性惡的圓教,不必別教那樣能所因果對立,純然是應無所住的自然運行,至于能消伏的一心叁觀及所消伏的理毒,當體即是不二,這是圓教的旨趣所在。

  衆生既有善性(性善、修善),又有惡性(修惡、性惡);有肯定的方面,又有否定的方面。衆生須要通過內在矛盾的同一展開,即內在轉化工作的展開,斷除修惡(貪嗔癡等煩惱),真正體達性惡(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心),由此善觀自心,自度度人,如法修持,方可走上菩提光明大道,圓滿究竟的佛果。

  5、淨土思想

  知禮大師除了主張天臺止觀修行法外,還特別重視智者大師在《觀經疏》中所倡導的淨土實踐。大師以《觀經疏》爲主導思想,用臺宗獨特的圓頓觀法組織念佛法會,並結淨土蓮社,邀集同道稱名念佛,且勤修忏業,清淨身口意叁業,除去貪嗔癡諸毒,生起清淨心,虔誠禮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大師在隆興臺宗的同時,兼宏淨土思想作爲修行輔助,並著《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等法典,廣爲流通,平常忏事也以修彌陀忏爲主。大師所創設的念佛施戒法會,後曆時一百九十年而不廢。如此臺淨雙修,對後世臺淨二宗更趣融合影。向殊深。

  四、大師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中國曆史進入宋代以後,是佛教與我國傳統文化全面融合的深入階段。知禮大師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以淵博的學識、精嚴的功行、高尚的情操、大無畏的勇氣和魄力,積極推動臺宗的義學向高層次發展,並針對一部分臺宗門人(山外派)混淆天臺宗與華嚴思想特點的狀況,展開叁次大論戰,匡扶宗義,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天臺宗的思想體系,爲臺宗的再次複興且超越于華嚴宗之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師解行並重,慈風遠被,弘法利生,不遺余力,深得道俗敬慕、皇室尊崇。大師接受诏賜紫袈裟及“法智大師”的尊號,廣修寺宇,提高了僧衆的社會地位,有力地擴大了佛法傳播于世的範圍。

  大師創建念佛施戒會,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大化世俗,影。向深遠。因此,《佛祖統記》卷八贊曰:“四明法智以上聖之才,當中興之運,東征西伐,再請教誨,功業之盛,可得而思……判實判權,說修說性,凡章安,荊溪未暇結顯諸深法門,悉表而出之,以爲駕禦群雄之策,付托諸子之計。自荊溪而來,九世二百年矣,弘法傳道何世無之,備衆體而集大成,辟異端而隆正統者,唯法者一師耳……”功業威威,言傳不盡。

  

《知禮大師的生平及思想(佛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