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三要▪P3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成办,将来总要完成这理想的目标才对。

  世界任何高尚文化,都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劝人去修学。如耶教叫人体贴神的意思,效法耶稣。虽然他们认为人不能做到神和耶稣那样的权威,但是要学习耶稣博爱和牺牲的精神。他们说:人的身体是土所造的,灵魂是由神给予的。因为人作了罪恶就堕落了,将那圣洁的灵魂弄的污脏不堪,所以教人先将污浊的心 [P13] 净化起来,才能进求那光明理想的目标──生天国。

  中国儒家也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是读书明理之人,尚且要「见贤思齐」;进而贤人还要效法圣人。但是「圣人有所不知」,又要希天。所以正统儒家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鞭策自己向贤圣大路上迈进的。道家也有一套理想的目标,所谓:「天道法,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即是依据宇宙万有的自然法则,不用矫揉造作,任性无为,便是他们做人向上的目标。人世间的一切,立身处世,若不遵循自然法则的发展,就会颠倒错乱,治丝益紊,一切的痛苦困难就接踵而来。从上面看来,儒家是效法贤圣的高尚人格,进而通于天格。道家是崇尚宇宙间自然的真理法则。总之他们都有引导人生向上的理想境地。

  一般人以为能好好做人就好了,不需要什么向上向善的目标,像这样得过且过的心理,不能自我强化,努力向上,如国家或民族的趋势如此,有堕落的危机。一般高尚的宗教,都有一个光明的远景,摆在我们面前,使人向往,羡慕,在未达到这一理想境地的中途,不断的改造自己,力求向上,这才能获得信教的真 [P14] 实利益。

  学佛要怎样才能向上?这先要明白佛法中五乘道理,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人天乘是佛法的基础,但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因为做一好人,是我们的本分事,即是生天也不希奇。虽然天国要比人间快乐得多,但是还在三界之内,天福享尽,终必堕落,还有生死轮回之苦。佛法的真义,是教人学声闻、缘觉的出世;学菩萨、成佛的自利利他。入世与出世无碍。但学声闻、缘觉,还不过是适应的方便,最高的究极是以佛果为目标,从修学菩萨行去实现他。学菩萨行向佛道,必不离人、天、声闻的功德,渐次展转向上,虽然要经过悠久的时间和广大无边的功德累积,但有了这高尚的目标在前,助长我们向上向善的欲乐精进,至少意志不会消沉堕落下去。

  学佛必先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是学佛最高理想的皈依,应依此三宝而去修学。三宝中的法,是人生宇宙绝对的真理。佛是对此真理已有究竟圆满的觉悟者,僧是三乘圣贤,对于真理虽然没有究竟的觉悟,但已入法海,有或 [P15] 浅或深的体验者。所以佛与僧同是学佛者最高理想的模范。佛法,不像耶、儒的但以人格性的天神或贤圣为崇仰,不像道者但以永恒的自然法则为依归;皈依三宝,是统一了人与法二者而树起信仰的理想。我们何以要恭敬、礼拜、赞仰、供养三宝?这不但是一种虔诚敬信的表现,也不仅是一般所见的求功德,这是向往着佛僧崇高的德性和圆满的智慧,真法的绝对究竟归宿,以期我们对于真理,同样获得彻底的觉悟。我常说:中国孔、孟之道,对于做人处世、立功、立德,有一种独特的好处,可是缺乏一幅灿烂美妙的光明远景,不能鼓舞一般人心向往那光明的前途而迈进。可是一般宗教,无论你是多么的愚痴和年老,它都有一种摄引力,使你向上向善而努力。所以能够看经,研究佛法,和拜佛,念佛的,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信佛或学佛的。真正的学佛,主要是以三宝为崇高理想的目标,自己不断的修学,加以佛菩萨的慈悲愿力的摄受,使我们身心融化于三宝中,福慧一天天的增长,一天天接近那崇高的目标。 [P16]

  

  四 学佛的切要行解

  佛法中,从信仰到证悟,有「解」「行」的修学过程;解是了解,行是实行。佛法的解行有无量无边,现在仅举出扼要的两点,加以解说。先说理解方面的:一、「生灭相续」;二、「自他增上」。生灭相续,说明了我们的生命,是生灭无常,延续不断的,也就是「诸行无常」义。人生从孩童到老年,无时无刻不在演变中,虽然是不断的变化,后后不同前前,但永远相续着,还有他个体的连续性。扩大范围来说:今生一期旧的生命结束,新的生命又跟着而来,并不是死了就完了。就如今晚睡觉,一夜过去,明早再起来一样。明白了这种道理,才能肯定那业果不灭的道理。就现在说:如一人将来的事业,成功或失败,就看他有否在家庭与学校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如年青时,如不肯努力,学会一种技能,不能勤勉的工作,年纪老大时,生活就要成问题。这一简单的原理推广起来,就显示了今生若不能做一好人,不能积集功德,来生所得的果报,也就不堪设想 [P17] 了。换句话说,要想后生比今生更好,更聪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地做人。这前后相续,生灭无常义,可以使我们努力向上向善的目标做去。

  自他增上,「增上」是有力的、依仗的意思。人类生活于社会上,决不能单独的存在,必须你依我,我依你,大家互相展转依持。如子女年龄幼小时,依靠父母抚养教导;等到父母年老,也要依子女侍奉供养。推而广之,社会上一切农、工、商、政,没有不是互相依仗而展转增上的。依佛法说,范围更大,宇宙间一切众生界,与我们都曾有过密切的关系,或者过去生中做过我们父母兄妹也说不定。只因业感的关系,大家面目全非,才不能互相认识。有了这自他增上的了解,就可培养我们一种互助、爱人的美德,进而获得自他和乐共存。否则,你害我,我害你,互相欺骗、残害,要想谋求个人的幸福,世界的和平,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所以,世界是由我们推动的,要想转秽土成净土,全在乎我们能不能从自他和乐做起而决定。

  关于修行的方法,虽然很多,主要的不外:「净心第一」和「利他为上」。 [P18] 学佛是以佛菩萨为我们理想的目标,主要是要增长福德和智慧,但这必须要自己依着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行。修行的主要内容,要清净自心。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内心中就被许多贪、瞋、邪见、慢、疑等不良分子所扰乱,有了它们的障碍,我们所作所为皆不能如法合律,使自他得益,所以修行必先净心。净化内心,并不是摆脱一切外缘,什么也不做、不想,应该做的还是做,应该想的还是想(观),不过要引起善心,做得更合理,想得更合法,有益于自他才对。这如铲除田园中蔓草,不但要连根除去,不使它再生长,而且还要培植一些有用的花草,供人欣赏。所以佛法说,只修禅定还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必须定慧双修,断除有漏烦恼才能获得道果。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都是启示学佛者应从自己净化起,进而再扩大到国土和其它众生。这无论是大乘法和小乘法,都以此「净心」为学佛的主要内容。

  其次讲到利他为上:依于自他增上的原则说,个人离开了大众是无法生存的,要想自己获得安乐,必须大家先得安乐。就家庭说:你是家庭中一员;就社会 [P19] 说:你是社会上一分子。家庭中能幸福,你个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会上大家能够和乐,你个人才能获得真正安宁。这如注重卫生,如只注意家庭内部的清洁,不注重到家庭四周环境的卫生,这是不彻底的卫生。所以小乘行者,专重自利方面,专重自净其心,自了生死。以大乘说,这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菩萨重于利他,无论是一切时,一切处,一件事,一句话,都以利他为前提。净心第一,还通于二乘;利他为上,才是大乘不共的特色,才更合于佛陀的精神。(印海记) [P21]

  二、生生不已之流

  世界本来就是难得圆满的,本来就是充满了苦痛的;但现代世界人类的苦难,越来越多,这是大家所能深切感觉的。彼此缺乏和乐谅解的精神,老是互相瞋恨,互相斗争,越来越凶,弄得人类生活得毫无生趣。要消灭这世间的苦难,惟有大家来奉行佛法。依佛法去调柔人心,救济世间,才是最好的方法。

  世界所以弄得这么糟,是受了两种思想的毒化。这两种的思想,虽古代早已有了,但到近代,更泛滥,更猖獗起来。那两种呢?一、近代文明的特征,是对于宗教信仰的情绪减低了,甚至否定他或摧残他。这由于近代人的思想、精力,都倾向集中于物质世界的研究。对于人类自己,看作物质的集散现象,以为一死就完了。生前所作所为的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来负责,道德的精神开始没落。近代抱着这种观念的人太多了!依佛法说,这是不信生前,不信死后,只有现在, [P22] 是拨无前生与后世的邪见者。一死就什么都归于乌有,只剩一堆物质,不负生前的行为责任,这是与宗教相反的。此种错谬思想,全由于庸俗的功利观,哲学上是唯物论。二、西洋有一类思想家,他们觉得世间的一切,时刻在斗争着。谁善于斗争,谁就能获得生存,获得胜利。这种斗争哲学所散布的思想,造成四面皆敌,紧张,惊慌,残酷,杀害的心肠。弱肉强食的天演进化论,是这一思想的代表。自从这两种思想广泛地流行,人类的观念,就起了激烈的变化。一方面,认为死了完了,生前的一切,全用不着负责。一方面,想要活下去,非向他人斗争不可。这种唯物的、斗争的思想,给予近代人类的祸害最大。要彻底的把他纠正过来,也应从两方面着手。一、人生并非唯物的,死了并非没有,生前的行为责任,要自己来负责。二、人生的理想,不是彼此斗争不已;人与人间,应有互助合作,相敬相爱的态度。养成自我负责,彼此和乐的社会风气,才能减轻世间的苦难。这惟有佛法,才能彻底的针对这两种错误思想,给予从根变革过来。现在先从佛法的立埸,说明生命延续的事实。 [P23]

  

  一 有情为本

  人生及宇宙,如把他看作延续的…

《学佛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