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P3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成辦,將來總要完成這理想的目標才對。

  世界任何高尚文化,都有一個理想的目標,勸人去修學。如耶教叫人體貼神的意思,效法耶稣。雖然他們認爲人不能做到神和耶稣那樣的權威,但是要學習耶稣博愛和犧牲的精神。他們說:人的身體是土所造的,靈魂是由神給予的。因爲人作了罪惡就墮落了,將那聖潔的靈魂弄的汙髒不堪,所以教人先將汙濁的心 [P13] 淨化起來,才能進求那光明理想的目標──生天國。

  中國儒家也說:「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士是讀書明理之人,尚且要「見賢思齊」;進而賢人還要效法聖人。但是「聖人有所不知」,又要希天。所以正統儒家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鞭策自己向賢聖大路上邁進的。道家也有一套理想的目標,所謂:「天道法,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即是依據宇宙萬有的自然法則,不用矯揉造作,任性無爲,便是他們做人向上的目標。人世間的一切,立身處世,若不遵循自然法則的發展,就會顛倒錯亂,治絲益紊,一切的痛苦困難就接踵而來。從上面看來,儒家是效法賢聖的高尚人格,進而通于天格。道家是崇尚宇宙間自然的真理法則。總之他們都有引導人生向上的理想境地。

  一般人以爲能好好做人就好了,不需要什麼向上向善的目標,像這樣得過且過的心理,不能自我強化,努力向上,如國家或民族的趨勢如此,有墮落的危機。一般高尚的宗教,都有一個光明的遠景,擺在我們面前,使人向往,羨慕,在未達到這一理想境地的中途,不斷的改造自己,力求向上,這才能獲得信教的真 [P14] 實利益。

  學佛要怎樣才能向上?這先要明白佛法中五乘道理,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人天乘是佛法的基礎,但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因爲做一好人,是我們的本分事,即是生天也不希奇。雖然天國要比人間快樂得多,但是還在叁界之內,天福享盡,終必墮落,還有生死輪回之苦。佛法的真義,是教人學聲聞、緣覺的出世;學菩薩、成佛的自利利他。入世與出世無礙。但學聲聞、緣覺,還不過是適應的方便,最高的究極是以佛果爲目標,從修學菩薩行去實現他。學菩薩行向佛道,必不離人、天、聲聞的功德,漸次展轉向上,雖然要經過悠久的時間和廣大無邊的功德累積,但有了這高尚的目標在前,助長我們向上向善的欲樂精進,至少意志不會消沈墮落下去。

  學佛必先皈依叁寶──佛、法、僧。叁寶,是學佛最高理想的皈依,應依此叁寶而去修學。叁寶中的法,是人生宇宙絕對的真理。佛是對此真理已有究竟圓滿的覺悟者,僧是叁乘聖賢,對于真理雖然沒有究竟的覺悟,但已入法海,有或 [P15] 淺或深的體驗者。所以佛與僧同是學佛者最高理想的模範。佛法,不像耶、儒的但以人格性的天神或賢聖爲崇仰,不像道者但以永恒的自然法則爲依歸;皈依叁寶,是統一了人與法二者而樹起信仰的理想。我們何以要恭敬、禮拜、贊仰、供養叁寶?這不但是一種虔誠敬信的表現,也不僅是一般所見的求功德,這是向往著佛僧崇高的德性和圓滿的智慧,真法的絕對究竟歸宿,以期我們對于真理,同樣獲得徹底的覺悟。我常說:中國孔、孟之道,對于做人處世、立功、立德,有一種獨特的好處,可是缺乏一幅燦爛美妙的光明遠景,不能鼓舞一般人心向往那光明的前途而邁進。可是一般宗教,無論你是多麼的愚癡和年老,它都有一種攝引力,使你向上向善而努力。所以能夠看經,研究佛法,和拜佛,念佛的,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信佛或學佛的。真正的學佛,主要是以叁寶爲崇高理想的目標,自己不斷的修學,加以佛菩薩的慈悲願力的攝受,使我們身心融化于叁寶中,福慧一天天的增長,一天天接近那崇高的目標。 [P16]

  

  四 學佛的切要行解

  佛法中,從信仰到證悟,有「解」「行」的修學過程;解是了解,行是實行。佛法的解行有無量無邊,現在僅舉出扼要的兩點,加以解說。先說理解方面的:一、「生滅相續」;二、「自他增上」。生滅相續,說明了我們的生命,是生滅無常,延續不斷的,也就是「諸行無常」義。人生從孩童到老年,無時無刻不在演變中,雖然是不斷的變化,後後不同前前,但永遠相續著,還有他個體的連續性。擴大範圍來說:今生一期舊的生命結束,新的生命又跟著而來,並不是死了就完了。就如今晚睡覺,一夜過去,明早再起來一樣。明白了這種道理,才能肯定那業果不滅的道理。就現在說:如一人將來的事業,成功或失敗,就看他有否在家庭與學校中,受過良好的教育。又如年青時,如不肯努力,學會一種技能,不能勤勉的工作,年紀老大時,生活就要成問題。這一簡單的原理推廣起來,就顯示了今生若不能做一好人,不能積集功德,來生所得的果報,也就不堪設想 [P17] 了。換句話說,要想後生比今生更好,更聰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地做人。這前後相續,生滅無常義,可以使我們努力向上向善的目標做去。

  自他增上,「增上」是有力的、依仗的意思。人類生活于社會上,決不能單獨的存在,必須你依我,我依你,大家互相展轉依持。如子女年齡幼小時,依靠父母撫養教導;等到父母年老,也要依子女侍奉供養。推而廣之,社會上一切農、工、商、政,沒有不是互相依仗而展轉增上的。依佛法說,範圍更大,宇宙間一切衆生界,與我們都曾有過密切的關系,或者過去生中做過我們父母兄妹也說不定。只因業感的關系,大家面目全非,才不能互相認識。有了這自他增上的了解,就可培養我們一種互助、愛人的美德,進而獲得自他和樂共存。否則,你害我,我害你,互相欺騙、殘害,要想謀求個人的幸福,世界的和平,永遠是一個不可能的問題。所以,世界是由我們推動的,要想轉穢土成淨土,全在乎我們能不能從自他和樂做起而決定。

  關于修行的方法,雖然很多,主要的不外:「淨心第一」和「利他爲上」。 [P18] 學佛是以佛菩薩爲我們理想的目標,主要是要增長福德和智慧,但這必須要自己依著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行。修行的主要內容,要清淨自心。因爲我們從無始以來,內心中就被許多貪、瞋、邪見、慢、疑等不良分子所擾亂,有了它們的障礙,我們所作所爲皆不能如法合律,使自他得益,所以修行必先淨心。淨化內心,並不是擺脫一切外緣,什麼也不做、不想,應該做的還是做,應該想的還是想(觀),不過要引起善心,做得更合理,想得更合法,有益于自他才對。這如鏟除田園中蔓草,不但要連根除去,不使它再生長,而且還要培植一些有用的花草,供人欣賞。所以佛法說,只修禅定還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必須定慧雙修,斷除有漏煩惱才能獲得道果。佛法說:「心淨衆生淨」;「心淨國土淨」,都是啓示學佛者應從自己淨化起,進而再擴大到國土和其它衆生。這無論是大乘法和小乘法,都以此「淨心」爲學佛的主要內容。

  其次講到利他爲上:依于自他增上的原則說,個人離開了大衆是無法生存的,要想自己獲得安樂,必須大家先得安樂。就家庭說:你是家庭中一員;就社會 [P19] 說:你是社會上一分子。家庭中能幸福,你個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會上大家能夠和樂,你個人才能獲得真正安甯。這如注重衛生,如只注意家庭內部的清潔,不注重到家庭四周環境的衛生,這是不徹底的衛生。所以小乘行者,專重自利方面,專重自淨其心,自了生死。以大乘說,這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菩薩重于利他,無論是一切時,一切處,一件事,一句話,都以利他爲前提。淨心第一,還通于二乘;利他爲上,才是大乘不共的特色,才更合于佛陀的精神。(印海記) [P21]

  二、生生不已之流

  世界本來就是難得圓滿的,本來就是充滿了苦痛的;但現代世界人類的苦難,越來越多,這是大家所能深切感覺的。彼此缺乏和樂諒解的精神,老是互相瞋恨,互相鬥爭,越來越凶,弄得人類生活得毫無生趣。要消滅這世間的苦難,惟有大家來奉行佛法。依佛法去調柔人心,救濟世間,才是最好的方法。

  世界所以弄得這麼糟,是受了兩種思想的毒化。這兩種的思想,雖古代早已有了,但到近代,更泛濫,更猖獗起來。那兩種呢?一、近代文明的特征,是對于宗教信仰的情緒減低了,甚至否定他或摧殘他。這由于近代人的思想、精力,都傾向集中于物質世界的研究。對于人類自己,看作物質的集散現象,以爲一死就完了。生前所作所爲的一切,都不需要自己來負責,道德的精神開始沒落。近代抱著這種觀念的人太多了!依佛法說,這是不信生前,不信死後,只有現在, [P22] 是撥無前生與後世的邪見者。一死就什麼都歸于烏有,只剩一堆物質,不負生前的行爲責任,這是與宗教相反的。此種錯謬思想,全由于庸俗的功利觀,哲學上是唯物論。二、西洋有一類思想家,他們覺得世間的一切,時刻在鬥爭著。誰善于鬥爭,誰就能獲得生存,獲得勝利。這種鬥爭哲學所散布的思想,造成四面皆敵,緊張,驚慌,殘酷,殺害的心腸。弱肉強食的天演進化論,是這一思想的代表。自從這兩種思想廣泛地流行,人類的觀念,就起了激烈的變化。一方面,認爲死了完了,生前的一切,全用不著負責。一方面,想要活下去,非向他人鬥爭不可。這種唯物的、鬥爭的思想,給予近代人類的禍害最大。要徹底的把他糾正過來,也應從兩方面著手。一、人生並非唯物的,死了並非沒有,生前的行爲責任,要自己來負責。二、人生的理想,不是彼此鬥爭不已;人與人間,應有互助合作,相敬相愛的態度。養成自我負責,彼此和樂的社會風氣,才能減輕世間的苦難。這惟有佛法,才能徹底的針對這兩種錯誤思想,給予從根變革過來。現在先從佛法的立埸,說明生命延續的事實。 [P23]

  

  一 有情爲本

  人生及宇宙,如把他看作延續的…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