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展的,活潑潑的,新新非故的,生生不已的,這不一定是佛教所說,其它的宗教與哲學,也每有這種見解。對于生生不已,他們常是這樣看:一、從宇宙論去看,不但人和動物如此,花草樹林,高山流水,都活潑潑的表現宇宙生命的洪流。宇宙的一切,都呈現活躍的生機,所以宇宙常在不息的發展,不息的進化中。二、從人生論去看,著重社會。從種族的繁衍,人類的互助,看出社會是生生不已的,充滿生意。這種看法,從宇宙與社會全體去看,未必能糾正上說的毒素。因爲說到宇宙與社會,多少傾向于外在的、普遍的客觀化,與自己形成對立的態度。每每是著重于整體而忽視個人,成爲非宗教的。
世間的一切,如作常識的分類,可分爲礦物,植物,動物;或可以分爲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如著重人類,更可從有心理活動的動物中,別出理智的人 [P24] 類。對于這些,佛法所說的生生不已之流,是出發于有心理現象的,而且是每一生命單位。每一生命單位,都是延續不息的生命之流,如長江大河的滔滔不絕般流來。生命,從來的佛典中,並沒有這一術語,一向稱爲有情或命者。有情,是有情識的,有情愛的。命者,是從業報而來的,有一期壽命的個體。所以佛法所開示的生命之流,不是說生理的,而是有心理活動的,大抵與動物的含義相近。因此,草木花果,山河大地,都不是生命的核心,生命的當體。同時,佛法所說的有情或命者,不單是物理的,生理的或心理的,而是複合體的生命現象,所以;不像某些學者的偏重精神。在人說人,雖可說生命是一一人的自體,而實通于一切有情。佛法是從一切有情,去觀察他的生生不已。這一觀點,佛法與印度哲學大致相近。
二 有情爲繼往開來的瀑流
我們要堅定的信仰:凡是有(情識的)生命的,死去了,絕對不就是毀滅; [P25] 同樣的,未生以前,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前一生命的結束──死了,即是後一生命的開始。如秤的一頭低下去,便是一頭高起來;生命是流水一樣的不息流去。佛弟子對于叁世延續的生命觀,是這樣的堅信著。每一生命的生生不已,本來在一般宗教中,都是承認的。如耶教與回教,都宣說:信神的死了生天國,作惡的落地獄──死後還是存在的。但他們著重由現世而到未來,而佛教及印度的宗教,卻是叁世論的,更注意到前生。不談生前的二世論,也許以爲生前是在神那裏吧(與神別體,還是渾融無別)!不知爲了什麼,生到這世界來,飽經世間的憂患,而幾乎全部走向墮落(生天的是少數吧)。現生的苦痛與快樂,聰慧與愚癡,夭壽與長壽,這種千差萬別的衆生相,既沒有過去的差別因素,那就無法說明。如說這是神的意志,這是不能滿足人心的。而且苦痛多于快樂,墮落多于上升,神也不免太殘酷了!所以惟有叁世論的生命觀,才能圓滿而正確的,完成這一理念。
叁世流轉的生生不已,不但是生,而包含著死。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 [P26] 死生的無限延續,是這裏所說的生生不已的意義。生生不已,也就是死死不已。但一般希求生存,所以偏說生生,這是從有情的生存欲而建立的。生死死生的叁世流轉,或者想象爲有一不變的主體。其實,活像大海中的波濤,被風吹得一層層的,卷起又退落,退落了又湧起來。這不但是水面的起伏,如靜心的觀察,會知道,大海的每一滴水,都在動蕩不已的。說明此生生不已的變化不居,試舉兩個譬喻:一、如瀑流從山谷中流去,經過某處,如水少時,水從石罅中流出,發出濺濺的水鳴,小小的水花。或水中夾著草木流下,到此就擱著不動。如水大時,水急而爲亂石所阻,便會湧起波浪,或成爲急流中的漩渦。如水極大時,水反而汪洋一片,平坦而無波了。流水的形態是繁多的,只是由于水源流來的大小,或者夾著雜物。生命在叁世的流轉中,也是這樣:有時極快樂,有時極痛苦;有時極聰敏,有時極愚癡;有時壽命短促,有時壽長多少劫。這種種差別,也只是前生所積集的因業不同。二、生命的生而又死的告一段落(內在當然是延續的),如燃放花筒(火花),一層層的,斷斷續續的,前後放出不同的人物花卉。有 [P27] 情的生命延續,看來是中斷的,而並不就此完結。是前前的業力,影響于後後的,並非一成不變。叁世的生命之流,應這樣的去信解。
叁世相續的生命流,不是不變的永恒,而是不息變化,繼往開來的。現有的生命,或苦或樂,或愚或智,或健康或孱弱,或人或畜,種種不同,不是別的,只是前生的業因所影響了的(當然很多是現因所成)。過去思想的正確或偏邪,行爲的合法與非法,對人的有利或有損,無限複雜的活動,留下業力,影響現在。現生不是脫空的新生,而是繼承著過去,享受著過去的果實。同樣的,現在的思想、行爲,對人對己的一切活動,都留下新的業力(與過去未盡的業力),等此生結束時,又重行開展一新生命。一生又一生,看來自成段落,互不相關,而實在是繼往開來的不斷過程。這樣的過去因起現在果,現在(過去)因起未來果,前前影響後後的繼往開來,國家、社會、家庭,都是如此。所以叁世相續的生命觀,可說是最符事實,最容易信受的。
有些學佛的,忽略叁世相續,誤解解脫的真義,消極頹喪,以爲人生毫無意 [P28] 義,過著不能努力止惡,也不想積極行善的生活。這實是嚴重的錯誤!在繼往開來的叁世流中,將來會遭受不幸的後果。
叁 有情爲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有情,命者,上面曾說到:不單是生理的,而是精神與肉體──身心或者說名色的總和活動。依佛法說,組成有情的要素,一、精神的,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二、肉體的,是五蘊中的色蘊。色法,約複合體說,有皮、肉、骨、血等叁十六物。約單純的要素說,有生理機構的眼、耳、鼻、舌、身;物理基礎的色、聲、香、味、觸;以及最一般的物質因素,地、水、火、風。心法,約認識中心的分類來說,有六識:依眼根而了別(彩色形態等)色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依身根而了別軟硬,澀滑等觸的,是身識。這五識,近于生理學上的「感官經驗」。第六是意識,這是對五識所取的印象,能一一的承受過來,加以再分別。意識的內容,極其廣泛:內、外、過去、未來、現在、實事、 [P29] 虛理、都是意識所取所了的對象。六識,是六類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六類活動。每一識的同時,有情緒作用的受,取像作用的想,意志活動的行(思),及許多心所法。此外,還有微細的精神活動,佛法中稱爲細意識,近于心理學上的下意識與潛意識。這在一般心性浮動,向外奔放的人,是不大容易覺識的。惟有真實修行人,心地安定,才能多少察覺到。微細的心理活動,也是極複雜的。一、自我的認識:在此身心總和的活動中,由于相似(似一),相續(似常)的生命態,不自覺的引起自我的觀念,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成爲一切活動中最內在的觀念。二、不同的個性:個性雖不是絕對的,而一生的性格,興趣,重情的,重智的,始終保有一種統一性。叁、經驗的保存:唯識學者別立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末那是自我見相應的,而賴耶是經驗的保存者。不同的個性,可通于二者。有情與命者的分析(這裏是依人而說),大致如此。
從分析來看,有情不過如此,也許覺得這是機械的組合吧!而實在生命並不是如此。在精神與物質的和合中,現起統一的特性、形相與作用。有情統一了身 [P30] 心的一切,保藏了身心的一切。在一生中,身心不斷的變化,或斷或續,或多或少,而有情卻始終表現爲統一的。所以,有情不單是心的,也不單是色的;離不了色與心,而並不就是色心。如想離開身心的活動,另求生命的主體,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然在身心的總和活動中,生命──有情是不同于色,又不同于心而是存在的。這譬如房屋:由木、石、磚、瓦、水泥等造成。離開了這些材料,當然無所謂房屋。要把這些集起來,經人工的設計與建築,才顯出房屋的形相與作用。但你不能說,房屋就是磚瓦等而已。有情也如此,在身心的統一中,現起有情的特性與作用。在不息的身心變化中,有情始終保持著身心的統一性,與前後的統一性。有情不但是身心的統一,而且還統一著身心,而使他成爲生命的一體。
佛法所說的生命──有情,雖然身心在不斷的變化中,彼此間起著相依的作用,互相影響,然而無始以來,一一有情都營爲相對的獨立生活。一一有情,是身心和合的別別系統。不但個性、能力、生活,可能大不相同;而且各起自我的妄見,在盲目的活動中,帶著損他利己的傾向。佛法所說的生生不已,是從這樣 [P31] 的各各有情來說,不是從宇宙或社會的全體去說。
依止身心和合而存在的有情,從生到死,有著階段性。初生時,身心互相協調,互相促進生長。假使身體或心識方面,有著不正常的病態,身心又會互相影響。到老年,身心日漸衰老,彼此更不易協調,最後是死亡。但在這一生命的結束時,准備好了的新生命,又開始新的發展。有情,就在這樣的變局下,始終起著統一的聯系作用。
四 前生與後世
生命的叁世流轉,一般人都感到難以信受,這委實是個難題!如以古今中外典籍所記載的,以證明生前死後的事實,但他們以爲傳說不可信,我沒有見到。有人從廿四史中,錄出有關生前死後的故事,還是沒有受人重視。生生不已的生命奧秘,本是可依禅定,引發通力──身心所起的超常經驗,而明見過去與來生。可是一般人既沒有下過這番功夫,沒有這種超常經驗,也無法勉強他信受。對 [P32] 于這些人,連佛也無可奈何他。從前,有人問起前生後生,懷疑叁世。佛爲他說:例如那邊山頂,有一大樹,枝葉扶疏。如肯登山…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