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与禅▪P24

  ..续本文上一页……(自在)老和上……便与削发披衣」。

  无住从老安弟子陈楚璋得法,又从六祖弟子自在和上得法并出家。『历代法 宝记』,认慧能为六祖,对神会也有良好影响。「保唐」有曹溪禅的特色,如批 评「看净」的说:「法无垢净,云何看净?……看净即是垢」。论禅定说:「起 心即是尘劳,动念即是魔缚。只没(这么)闲,不沉不浮,不流不转,活鱍鱍, [P205] 一切时中总是禅」。这一派,圭峰称之为「教行不拘」,对佛教所有事相──「 礼忏,转读,画佛,写经,一切毁之,皆为妄想」。这是不用任何仪式;出家众 在一起,也没有任何制度;连日常经济,也不去顾问的一派。这是着重理证的, 受有曹溪禅的影响,而多少流于极端的学派。对佛教来说,不免引起破坏的副作 用。与六祖门下有关,不向外求佛,所以附带的说在这里。

  

  六 东山法门的原意

  五祖门下传出的禅法,都是念佛名与坐禅相结合的。在宏传修习中,都成为 定形的轨式,次第修习的历程。五祖禅门而流于这种形态,不是没有人感到失望 ,而发出慨叹的。杜朏的『传法宝纪』就说:

  「至乎今之学者(对「念佛名令净心」),将为委巷之谈,不知为知,未 得为得。念佛净心之方便,混此彼流(?);真如法身之端倪,曾何仿佛 !悲夫!岂悟念性本空,焉有念处(责念佛)!净性已寂,夫何净心(责 [P206] 净心)!念净都亡,自然满照。于戏!僧可有言曰:四世之后,变成名相 ,信矣!……今大通门人,法栋无挠,伏膺何远!裹足宜行,勉哉学流, 光阴不弃也」!

  杜朏是神秀弟子。对「念佛名」与「净心」,确认为五祖弘忍、神秀,禅门 化导的方便。但当时神秀门下的「念佛」与「净心」,形式化而渐失五祖禅的真 意义,不免发出了「悲夫」、「于戏」的慨叹!末了几句,显然是勉励神秀弟子 们的。『传法宝记』的著作,一般论为开元初年(七一三──)作。约为六祖慧 能在曹溪入灭前后。这是早在神会北上以前,北宗学者自觉禅风的蜕变,而对北 宗的批评。

  弘忍、法如、神秀,有「念佛名」,「令净心」的方便,与后来的北宗,应 有多少不同的。另一位北宗学者净觉,曾从神秀、老安、玄赜──三大师修学。 从景龙二年(七0八)起从玄赜学了十余年,成为玄赜的入门弟子,玄赜曾以衣 钵付嘱他。净觉在神龙元年(七0五)──二十二岁,就作了一部『金刚般若理 [P207] 镜』。开元十五年(七二七),作了『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李知非说他「由 般若波罗蜜而得道」,是北宗中重视般若的大师。李知非『心经略序』,说净觉 「三十余年居山学道」;又说「比在两京,广开禅法,王公道俗,归依者无数」 :这是北宗极盛时代,义福、普寂以外的又一系。他着有『楞伽师资记』,是继 承玄赜的『楞伽佛人法志』而作的,约七二0年顷撰。『楞伽师资记』中,传说 了四祖道信,对「一行三昧」,「念佛名」,「令净心」的意见。净觉的出家学 道,离四祖道信已五十多年。所传的道信禅法,不知根据什么?然距离并不太久 。五祖及其门下,都重「一行三昧」,而五祖的禅,是禀承道信的,所以所传道 信的意见,应有部分的真实性。净觉在『楞伽师资记』中,引用道信的『入道安 心要方便门』。这部禅法,内容相当丰富,也相当杂,这是有过补充与附加的『 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发端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 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P208]

  这是标宗,提示了禅法的依据与宗要。在达磨禅(旧有的)用以印心的『楞 伽经』外,又增『文殊说般若经』。以后五祖门下禅法的开展,都不离这一家法 。如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而对则天却说:「依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 。『楞伽』与『般若』的合一,是始于道信的。原文在标宗后,引『文殊说般若 经』「一行三昧」文,然后说: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无非菩提」。 「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 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 离心无有别佛,离佛无有别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 ?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 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即不须征。即看 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 切诸缘不能干乱。何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 [P209] 「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

  这部分,是「入道安心要方便门」的根本。从念佛而契入「泯然无相,平等 不二」的法界一相,就是「一行三昧」。念佛,是佛无相貌(经说:「不取相貌 」)的;念佛而入无所念,即心即佛,为安心的方便。说到「看此等心」,「如 是等心要令清净」,也有「看心」「看净」的意味。但这是在「忆佛心谢」,无 所念而显的「净心」,这就是法身。「更不须征」(推求),只是照顾自心,净 心常现前就得。

  「一行三昧」的修证,虽如上所说,但众生的根性不一,所以从「念佛」而 契入一法界性,情形也有多少不同,该论又说: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 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 净」。 [P210] 「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便?)明净。或 可三五年,心更(便?)明净」。 「或可因人为说,即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 「为学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别。今略出根缘不同,为人师者,善须识别 」。

  不同的安心方便中,有的是「不看心」,「不看净」,「不念佛」,只是「 直任运」,心就自然明净。这与六祖的「不看心」,「不看净」,「不念佛」, 有着非常的近似。在七二0年顷,从神秀,老安,玄赜所传,从四祖以来的禅门 ,有不看心,不看净,不念佛的存在。在岭南的六祖,直提顿教,只是四祖以来 ,深彻而简易的部分,给予特别的唱导而已。从杜朏与净觉的撰述中,坚定的相 信,五祖弘忍所传的禅法,不只是「念佛名」,「令净心」;「看心」、「看净 」那一类型的。在这自心是佛的立场,对于一般念佛,求往生净土的方便,四祖 与六祖所说,自然归于一致(其实北宗等都是一样的),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 [P211] 门」说:

  「问:用向西方不」? 「信曰:若知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 向西方。……为钝根众生,令向西方,不为利根人也」。

  『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后安立五门,第五门为「守一不移」。传为五祖所 说的『修心要论』,就是宣说「守心第一」。这样的「守心第一」,禅风渐倾向 于常坐,发展而成为北宗的「直坐不动」,「除妄不起」。然而,四祖、五祖所 传,是不限于此的。

  

  七 结说

  再想说明两点,作本文的结论。

  一、从上来的叙述,可见南宗与北宗的分立,都是渊源于黄梅,而且是始于 道信的。道信以『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为方便,实为此后禅门开展的 [P212] 重要根源。天台学者荆溪湛然(七一一──七八二),在『止观辅行传宏决』( 卷二之一)也说:

  「信禅师元用此(『文殊说般若经』)经以为心要。后人承用,情见不同 ,致使江表京河,禅宗乖互」。

  这一说明,极为精确!『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智者在『摩诃止 观』,明四种三昧,就引用以说明「常坐三昧」。这部经从梁代译出以来,影响 极为广泛。『起信论』引用他,智者引用他;以「念佛」,「观心」,作为即心 即佛方便的道信,也引用这部经。道信是达摩禅大发展的重要关键。传说:道信 在黄梅双峰以前,曾「留止庐山大林寺,……又经十年」(『续高僧传』「道信 传」)。大林寺,是智者门人智锴(六一0卒)开山的。道信到大林寺,约为智 锴晚年。一住十年,对天台的禅法,多少会有影响的。道信在达摩禅的本质上, 开展「一行三昧」的安心方便,而禅门大大的兴盛起来。「一行三昧」,在四祖 ,五祖时代,是应机而顿渐浅深不一的。「法受双峰」的慧忠,也还是「论顿也 [P213] 不留朕迹,语渐也返常合道」(『宋高僧传』「慧忠传」)。活泼泼的「一行三 昧」,到了五祖门下,逐渐分流而形成对立。

  二、四祖、五祖、六祖,凡自认达摩系的禅,「念佛」、「净心」的方便, 极为普遍,也有「不念佛」、「不看心」、「不看净」的。然有一共同点,即从 自心中自净成佛道。「念佛」,浅的是称念佛名(一字佛),深的是离念或无念 ,就是佛。「念佛」是自力,而不是仰凭佛力以求往生净土的。金陵法持,传说 为弘忍弟子,有净土的倾向。如『净土往生录』卷中说:

  「法持……依黄梅忍大师得心焉。……持于净土,以系于念,凡九年,俯仰 进止,必资观想」。

  被称为五祖十大弟子之一的法持,晚年专心于净土的观想,倾向于他力的念 佛。从唐代(中唐以上)禅宗的各派来看,这是多少感到奇突的。依『宋高僧传 』,『景德传灯录』;说法持为十弟子之一,是五祖对玄赜说的。然检玄赜的弟 子净觉,依玄赜『楞伽佛人法志』,而作的『楞伽师资记』,所说十弟子中,并 [P214] 没有法持。『历代法宝记』所说黄梅十弟子,也没有法持。虽然迟一些,圭峰已 说到金陵法持,但这到底是变化了的传说,不足为据。从当时「一行三昧」的念 佛来说,法持是不属于这一法系的。禅宗对念佛的原始见解,一贯是自力的,作 为即心即佛之方便的。从「东山法门与念佛」的研究中,得到了这一明确的结论 。

  

  

《净土与禅》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宝积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