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得,亦须一七二七坐禅,然后随缘分散」。
「净众」的禅法,先引声念佛,然后息念坐禅。而禅的内容,不外乎「无忆 无念莫妄」。从『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去看,这不外念佛,及以无忆无 念莫妄的禅,而导入法界一相的境地。无相──金和上的禅法,无忆无念莫妄, 是别有传承的,如『历代法宝记』说:
「我此三句语,是达磨祖师本传教法,不言是诜和上,唐和上说」。 「我达磨祖师所传,此三句语是总持门。念不起是戒门,念不起是定门, 念不起是慧门:无念即是戒定慧具足」。
金和上不认这三句为从智诜,处寂传来,而说是达磨传来。我以为:这是受 [P196] 到了曹溪禅的影响。如『坛经』说:
「悟此法者,即是无忆、无念,莫起诳妄」。
「无忆、无念、莫起诳妄」,不就是「无忆、无念、莫妄」吗?金和上以无 念为戒定慧具足,就是戒定慧等学。金和上宏禅的时代,与神会北上宏扬南宗的 时代相当。在有关神会的作品中,没有「无忆、无念、莫妄」的开示。那时,手 写秘本的『坛经』,金和上一定见到了,这才以达磨传来,与智诜,处寂不同, 而以三句教人。
五祖门下的「宣什」宗,如『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说:
「即南山念佛门禅宗也。其先亦五祖下分出,法名宣什。果州未和上,阆 州蕴玉,相如县尼一乘皆弘之。余不的知禀承师资昭穆」。
「法名宣什」的意义不明,或是宗派的名称。宗派,或从地方得名,如「洪 州宗」,「牛头宗」。或从寺院得名,如「荷泽宗」,「净众宗」,「保唐宗」 。「宣什」,大致不出这二类。但在宗密时代,这一派的传承法系,已不能明确 [P197] 说明,只知道「从五祖下分出」而已。弘传这一宗的,有果州(今四川苍溪县) ,阆州(今四川阆中县),相如县。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 也说到「果阆宣什」。这是宏化于四川嘉陵江上流的禅门。从他的传授仪式,与 「净众」大同而论,这多少受有「净众」,或常时传戒的影响。
「宣什宗」的传授禅法,也如『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说:
「初集众,礼忏等仪式,如金和上门下」。 「欲授法时,以传香为师资之信」。 「正授法时,先说法门道理,修行意趣。然后令一字念佛:初引声由(? )念,后渐渐没(低?)声,微声,乃至无声。送佛至意,意念犹粗,又 送至心。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乃至无想,尽(?)得道」。
「宣什」的传授,与「净众」一样,也是集众传授,而作短期的修习。在仪 式中,「传香」是这一宗的特色。传授时,先开示法门道理,然后教授禅法。以 念佛为方便:先念「一字」佛,就是只念一个佛字。在上面「北宗」中,也曾说 [P198] 「看一字」。在摄心入定的修习中,简单比复杂有效。五祖门下的念佛,大致是 只念一「佛」字的。『圆觉经疏钞』原文,有些错字,但意义还可以了解。传授 即修持的方法是:先引(长)声念;渐渐的低声念;再渐渐的微声念,声音轻到 只有自己听到;再不用声音念,就是意想念佛(一「佛」字)。意想念还是粗的 ,更微细是心念。心,应指肉团心(通俗是以此精神根源处的)。念念存想有佛 在心里。这还是有想念的,更微细到想念不起,心佛不二,佛恒住心中,那就是 得道开悟了。念佛与禅,「宣什」是真的统一起来。这一修法,是可用以摄心入 定的。在大小乘中,也有类似的修法。但只是这样,以为是得道了,有些人是不 会同意的。
五 曹溪的南宗
五祖门下,最特出而予未来佛教以重大影响的,是曹溪慧能,也就是六祖。 六祖所传,也还是「东山法门」(『宋高僧传』「慧能传」)。代表曹溪禅的, [P199] 是『坛经』。虽然近代学者,异说纷纭,而足以代表曹溪禅风的,还只是『坛经 』;『坛经』只是为后人添附一些而已(『坛经』问题,别论)。
『坛经』的主题,是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文殊说般若经』,曼陀罗仙 所译的,正名『文殊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经说修「一行三昧」,「当先闻 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如从这一点看,六祖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在五祖 门下,并非创新,而是学有禀承的。上面说到,五祖门下传禅,一般是「念佛名 」,「令净心」(不但北宗如此)。而『坛经』主体──大梵寺施法部分,也是 传禅的记录,却是这样说:
「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善知识虽念不解,慧能与 说,各各听」!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莫空口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六祖以「净心」(六祖自己「净神」良久,才说话),「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P200] 」,教授弟子。念是口念的,六祖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代替了念佛。传说四祖 道信,在吉州城被围困时,就劝大家「但念般若」(『续高僧传』「道信传」) 。「念般若」,在达摩禅系统中,道信已在提倡了。然念般若,如不解不行,是 没有用的。真正的佛弟子,应该由念而解而实行的。上来五祖门下的念佛,并非 称念佛名以求往生净土,主要是「佛」这个名词,代表了修行目标。念佛是念念 在心,深求佛的实义,也就是启悟自己的觉性,自成佛道的。所以五祖门下所念 的,是「一字佛」(『文殊说般若经』,作『一佛」)。在『坛经』中,不说佛 而直指「般若」,如说: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 道见性」。
「般若」,「菩提」,是异名而实同的。依菩提而名为佛,也就是依般若而 名为佛;佛与般若,本无差别。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每解为外在的,十 方三世佛,不免向外觅佛,或有求加持、求摄受的他力倾向。六祖禅的特色,是 [P201] 直探根本,将一切──发愿,忏悔,归依,佛,都直从自身去体见,从自身本有 「菩提般若」中去悟得。如说到佛时,就说:
「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 佛」。 「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 即无所归」。
六祖重于自性佛,自归依佛,见自法性三身佛。而这就从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开示本有般若而显示出来。所以,以「念般若」代「念佛」,外表上不同,而 实际一致。进一步说,比形式的念「一字佛」,更得五祖禅的真意呢!
六祖也说到一行三昧,但与一般的见解,也不相同。『坛经』说:
「一行三昧中,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 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 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 坐不动,除妄不起心」。 [P202]
『坛经』以「直心」为「一行三昧」,可说受到『起信论』的影响。『起信 论』说:「直心,正念真如法故」。称「真如三昧」为「一行三昧」,也没有说 到「念佛」。依『坛经』说:「直心」──行住坐卧,无不是「一行三昧」。这 明显的,弹斥那「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重于坐禅,重于除妄的禅者。 「东山法门」所宏传的「一行三昧」,一般以「念佛名」,「净心」为教。而实 现净心成佛的方便,是坐禅,离念(除妄)。形成念佛与净心形式的。六祖的「 一行三昧」,与一般不同,但不一定与五祖禅不合。
「北宗」,「净众宗」,「宣什宗」,依「一行三昧」而念佛,都是「一字 佛」,都不是求佛摄受,愿生净土的。六祖以「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 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为宗;念「般若」而不念「佛名」,当然不会说 「往生净土」了。『坛经』有答韦使君疑问一则──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西 方?六祖的答说中,指出「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有几句话说: [P203]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 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六祖彻底发挥了自净自作的自力说。对弥陀的悲愿摄受,念佛往生──他力 佛教的特殊意趣,显然是不曾加以理会。从历史看来,四祖、五祖、六祖,六祖 弟子的时代(六二0──七七0),一贯的是从自己身心,去自悟自修,自成佛 道。六祖对往生净土的观点,有以为是为了破执。这是主观的解说,忽略了当时 (一、二百年)的禅风。禅净合修,这是后人的调和,不是禅宗的原始意义。
这里想说到「保唐宗」的无住禅师(弘禅不久,约七六五──七七四),他 批评向外求佛菩萨的人(『历代法宝记』)说:
「大德!佛在身心,文殊不远。妄念不生,即是见佛,何劳远去!……说 偈:迷子浪波波,巡山礼土坡。文殊只没(这么)在,背佛觅弥陀」。
在形式上,无住是继承无相──金和上的衣法,而实际是别成「保唐」一派 [P204] 。圭峰『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以无住为五祖门下,老安(嵩山慧安) 的再传弟子。然据无住弟子所作的『历代法宝记』说,并不如此。『历代法宝记 』说: (无住)「忽遇(老安的弟子)白衣居士陈楚璋……密契相知,默传心法 。……三五年间,白衣修行」。 「天宝年间,忽闻范阳到次山,有明和上;东京有神会和上;太原府有自 在和上,并是第六祖师弟子,说顿教法。……遂往太原礼拜自在和上。自 在和上说:净中无净相,即是真净佛性。和上(指无住)闻法已,心意快 然。…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