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 祖的大弟子们,神秀只是杰出的一位而已。从历史上看来,这一系中,以垂拱二 年(六八六,五祖去世已十年了),法如在嵩山开法为始。法如于永昌元年(六 八九)就去世了,所以不大著名。接着,神秀在荆州玉泉寺宏开禅法,门下盛极 一时。久视元年(七00),受则天帝的礼请进京,被推为「两京法主,三帝( [P186] 则天,中宗,睿宗)国师」,受到了无比的崇敬。神秀宏禅的时代,为六九0─ ─七0六年。五祖的又一位弟子,安州玄赜,也在景龙二年(七0八),奉!1糪入 西京,在东都广开禅法,约七二0顷去世。在这一时期中,还有五祖弟子嵩山老 安,隋州玄约,资州智诜,都被征召入京,在两京一带宏化。则天帝曾征请了八 位禅师,大都是五祖门下。神秀的弟子中,义福,普寂。尤其是普寂,他奉则天 的制命,代统本师神秀的法众。一直在京师宏化,一共三十多年,到开元二十七 年(七三九)才去世。在当时的禅师中,享到了神秀那样的尊崇。普寂曾推神秀 为六祖,自己为第七祖。这五十年,可说是北宗独占了北方禅门的时代。
北宗的禅风,过去只是从『坛经』的「时时勤拂拭」,及圭峰的『圆觉经大 疏钞』,略知一二。近代由于炖煌写本,代表北宗的作品的发现,而逐渐明了出 来。代表北宗的作品,有关史传的『传法宝纪』,『楞伽师资记』而外,重要的 有『大乘北宗论』,『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宗教研究』新十 四卷二号),『无题』(大英博物馆S二五0三),『无题附赞禅门诗』。『大 [P187] 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无题』,『无题附赞禅门诗』,实为同一 内容,只是传本不同──次第、详略,具阙的不同而已,为北宗当时传授禅法的 一种记录。
代表这一禅门的,是「五方便」:一、总彰佛体──离念门,依『起信论』 。二、开智慧门──不动门,依『法华经』(也通释『金刚经』,『维摩诘经』 ,『华严经』)。三、显不思议门,依『维摩诘经』。四、诸法正性门,依『思 益经』。五、无碍解脱──了无异门,依『华严经』。『坛经』中说:
「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 「此法门中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言(不)动」。
『坛经』所指责的,正是五方便中的前二门。看心看净,是离念门;不动不 起,是不动门。这是北宗传授修持的法门;其余三门,只是以此解通大乘经义。 所以圭峰称之为「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不动门」,虽参合了『涅槃经』的 闻不闻四句,而实则与『楞严经』有关。如说: [P188] 「和尚打木问言:闻声不?(弟子答):闻。不动」。 「于耳根边证得闻慧,知六根本来不动。有声无声落谢常闻,常顺不动修 行。以得此方便正定,即得圆寂,是大涅槃」。
这是根性常在不动的说明。和尚击木发声,问大家「闻声否」,与『楞严经 』的击钟验常一样。从根(闻等)性不动用功,开智慧门,入佛知见。这部分搁 下不谈。
北宗的传授,主要为总彰佛体──离念门。传授的前方便,是发愿、忏悔、 受戒等。正授的方便,是这样:
「次各令结跏趺坐」。 问(原作「同」):佛子!心湛然不动,是没(什么)?言:净。佛子! 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和尚击木,一时念佛。 和(尚)言:一切相总不得取相,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P189] 看心若净,名净心地。莫卷缩身心!舒展身心,放旷远看,平等尽虚空看 ! 和(尚)问言:见何物?(佛)子云:一物不见。 和(尚)言:看净,细细看。即用净心眼、无边无涯际远看,(原有「和 言问」三字,应是衍文)无障碍看! 和(尚)问:见何物?答:一物不见。 和(尚)言:向前远看,向后远看,四维上下一时平等看,尽虚空看。长 用净心眼看,莫间断,亦不限多少看。使得者然(疑是「能」字)身心调 ,用无障碍。 和(尚)言:三点是何?(佛)子云:是佛(,见『涅槃经』,读为伊 ,代表佛大般涅槃。古人,现代的日本人,「佛」字每写作「!1漕」,就从 此意义而来)。 「是没是佛?佛心清净,离有离无,身心不起,常守真心。是没是真如? [P190] 心不起心真如,色不起色真如。心真如故心解脱,色真如色解脱。心色俱 离,即无一物是大菩提树。 佛是西国梵音,此地往翻名为觉。所言觉义,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 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于此法身,说名本觉 。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了见心性性常(性常,疑为「常住 」之误),名究竟觉」。
上来所引的,是『大乘无生方便论』文。这是当时传授禅法的实录。「和」 是和尚,禅法的传授者。「子」是佛子,指来会受禅的大众。传授,采问答式: 一面说,一面用功,一面问,一面答。在大家结跏趺坐后,和尚先标举主题:「 心湛然不动」,是什么?自己说:是「净」。这一「净」字,是北宗坐禅的要诀 。所以接着说:「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原则的说,北宗 是直示「净心」,顿成佛道的。「净」,只是「净心」。主题宣示已了,和尚把 「法木」(如惊堂木一样。现在讲经、传戒,也还用木)一拍,大家一起念佛。 [P191] 念什么佛?怎样念佛,虽不大明了,而北宗的禅法方便,的确是先念佛的。
来参加传授禅法的大会,只是为了成佛。念佛虽只是口里称名,却是引心向 佛。进一步,要坐禅了。佛是「觉」,是「心体离念」,也就是「湛然不动」的 「净心」。所以要大家从「净心」下手用功。据北宗原意,不是要你执着一个「 净心」,所以先引『金刚经』句,一切相都不得取。一切相不取不着,就是净心 了。「看」,就是「观」,用「净心眼看」,上下,前后,四方,尽虚空看。依 北宗的见解,我们的身心,是卷缩的,就是局限在小圈子里。所以用尽一切处看 的方便,从身心透出,直观无边无际,无障无碍。如『无题』(大英博物馆S二 五0三)说:
「问:是没是净心体?答:觉性是净心体。比来不觉故心使我;今日觉悟 ,故觉使心。所以使伊边看,向前向后,上下十方,静闹明暗,行住坐卧 ,俱看。故知觉即是主,心是使。所以学此使心方便,透看十方界,乃至 无染,即是菩提路」。 [P192]
坐了一回,也就是看了一回,和尚就问:见个什么?坐者说:「一物不见」 ,就是「无一物」。一再问答,「一物不见」。尽虚空观而没有什么可得的,这 就是系缘法界一相。然后和尚又问:是什么?是佛。一转而直示净心即佛,所 以说:「佛心清净,离有离无」。看心看净,只是「离念门」,「无一物」是「 大菩提树」(依此开花成果)。对于「佛」的开示,直引『大乘起信论』的「觉 义」。觉是「心体离念」,「离念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所以北宗是以「 净」──无一物可得为方便;以「离念」成就「净心」,顿成佛道的。
这是传授方式。学者在平时,当然不用问答,只是念一回佛,然后摄心看净 。初学到尽虚空看,也还是有次第(很像修四无量观,由小而大,由近而远)方 便。到成就,就是证入。『楞伽师资记』传五祖弘忍说:
「尔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宽放身心,尽虚空际远看一字(可能是佛字) ,自有次第」。 「若初心人攀缘多,且向心中看一字」。 [P193] 「证后坐时,状若旷野泽中,迥处独一高山,山上露地坐。四顾远看,无 有边畔。坐时,满世界,宽放身心,住佛境界。清净法身无有边畔,亦复 如是」。
『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专念佛名,系缘法界一相,能悟入众生与 佛的法界无差别性。「一行三昧」的修持方便,是否与北宗一样,当然还待研究 。然在形式上,「东山法门」以般若的「一行三昧」为宗,疾成佛道;北宗的修 法,也可说最近似了!
四 净众与宣什宗
五祖门下,分化于现今四川省方面的,不在少数。现今所能知道的,有「净 众」(或作净泉),「保唐」,「宣什」──三派。保唐宗是不念佛的。这一派 ,形式上继承五祖弟子,而实受到南宗──曹溪禅的影响。净众与宣什,都没有 详备的记录可考,现就可知的,略为叙述。 [P194]
「净众」,继承五祖弟子,资州智诜的法脉。智诜也曾应则天的礼请;回到 资州(今四川资中县北)德纯寺,长安二年(七0二)就去世了。弟子处寂(俗 姓唐,人称唐和上)继承宏阐,开元二十年(七三二)去世。继承人为无相(俗 姓金,新罗人,人称金和上),移住成都的净众寺,成「净众」一派。智诜与处 寂的传禅方便,无可稽考。无相──净众的开法情形(称为「开缘」),如『历 代法宝记』说:
「金和上每年十二月、正月,与四众百千万人受缘。严饰道场,处高座说 法」。 「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念绝,声停,念讫云:无忆、无念、莫妄。无忆 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此三句语,即是总持门」。
净众宗的「开缘」,据圆觉经大疏钞卷三,知道与当时的开戒一样。这是集 合大众,而进行传授与短期的学习。所以「十二月正月」,不是两次,而是从十 二月到正月。大众集合后,先要修方等忏法,一七或二七。然后正授禅法,授时 [P195] ,先教大家引声念佛,也就是尽一口气而念。大概念了多少口气,声音停下来, 开示禅法,总不离「无忆无念莫妄」三句。开示传授完了。接着就坐禅,如『圆 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说:
「授法了,便令言下息念坐禅。至于远方来者,或尼众俗人之类,久住不…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