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與禅▪P22

  ..續本文上一頁五 祖的大弟子們,神秀只是傑出的一位而已。從曆史上看來,這一系中,以垂拱二 年(六八六,五祖去世已十年了),法如在嵩山開法爲始。法如于永昌元年(六 八九)就去世了,所以不大著名。接著,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宏開禅法,門下盛極 一時。久視元年(七00),受則天帝的禮請進京,被推爲「兩京法主,叁帝( [P186] 則天,中宗,睿宗)國師」,受到了無比的崇敬。神秀宏禅的時代,爲六九0─ ─七0六年。五祖的又一位弟子,安州玄赜,也在景龍二年(七0八),奉!1糪入 西京,在東都廣開禅法,約七二0頃去世。在這一時期中,還有五祖弟子嵩山老 安,隋州玄約,資州智诜,都被征召入京,在兩京一帶宏化。則天帝曾征請了八 位禅師,大都是五祖門下。神秀的弟子中,義福,普寂。尤其是普寂,他奉則天 的製命,代統本師神秀的法衆。一直在京師宏化,一共叁十多年,到開元二十七 年(七叁九)才去世。在當時的禅師中,享到了神秀那樣的尊崇。普寂曾推神秀 爲六祖,自己爲第七祖。這五十年,可說是北宗獨占了北方禅門的時代。

  北宗的禅風,過去只是從『壇經』的「時時勤拂拭」,及圭峰的『圓覺經大 疏鈔』,略知一二。近代由于炖煌寫本,代表北宗的作品的發現,而逐漸明了出 來。代表北宗的作品,有關史傳的『傳法寶紀』,『楞伽師資記』而外,重要的 有『大乘北宗論』,『大乘無生方便門』,『大乘五方便』(『宗教研究』新十 四卷二號),『無題』(大英博物館S二五0叁),『無題附贊禅門詩』。『大 [P187] 乘無生方便門』,『大乘五方便』,『無題』,『無題附贊禅門詩』,實爲同一 內容,只是傳本不同──次第、詳略,具阙的不同而已,爲北宗當時傳授禅法的 一種記錄。

  代表這一禅門的,是「五方便」:一、總彰佛體──離念門,依『起信論』 。二、開智慧門──不動門,依『法華經』(也通釋『金剛經』,『維摩诘經』 ,『華嚴經』)。叁、顯不思議門,依『維摩诘經』。四、諸法正性門,依『思 益經』。五、無礙解脫──了無異門,依『華嚴經』。『壇經』中說:

  「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看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此法門中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言(不)動」。

  『壇經』所指責的,正是五方便中的前二門。看心看淨,是離念門;不動不 起,是不動門。這是北宗傳授修持的法門;其余叁門,只是以此解通大乘經義。 所以圭峰稱之爲「拂塵看淨,方便通經」。「不動門」,雖參合了『涅槃經』的 聞不聞四句,而實則與『楞嚴經』有關。如說: [P188] 「和尚打木問言:聞聲不?(弟子答):聞。不動」。 「于耳根邊證得聞慧,知六根本來不動。有聲無聲落謝常聞,常順不動修 行。以得此方便正定,即得圓寂,是大涅槃」。

  這是根性常在不動的說明。和尚擊木發聲,問大家「聞聲否」,與『楞嚴經 』的擊鍾驗常一樣。從根(聞等)性不動用功,開智慧門,入佛知見。這部分擱 下不談。

  北宗的傳授,主要爲總彰佛體──離念門。傳授的前方便,是發願、忏悔、 受戒等。正授的方便,是這樣:

  「次各令結跏趺坐」。 問(原作「同」):佛子!心湛然不動,是沒(什麼)?言:淨。佛子! 諸佛如來有入道大方便,一念淨心,頓超佛地。 和尚擊木,一時念佛。 和(尚)言:一切相總不得取相,所以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P189] 看心若淨,名淨心地。莫卷縮身心!舒展身心,放曠遠看,平等盡虛空看 ! 和(尚)問言:見何物?(佛)子雲:一物不見。 和(尚)言:看淨,細細看。即用淨心眼、無邊無涯際遠看,(原有「和 言問」叁字,應是衍文)無障礙看! 和(尚)問:見何物?答:一物不見。 和(尚)言:向前遠看,向後遠看,四維上下一時平等看,盡虛空看。長 用淨心眼看,莫間斷,亦不限多少看。使得者然(疑是「能」字)身心調 ,用無障礙。 和(尚)言:叁點是何?(佛)子雲:是佛(,見『涅槃經』,讀爲伊 ,代表佛大般涅槃。古人,現代的日本人,「佛」字每寫作「!1漕」,就從 此意義而來)。 「是沒是佛?佛心清淨,離有離無,身心不起,常守真心。是沒是真如? [P190] 心不起心真如,色不起色真如。心真如故心解脫,色真如色解脫。心色俱 離,即無一物是大菩提樹。 佛是西國梵音,此地往翻名爲覺。所言覺義,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 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于此法身,說名本覺 。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了見心性性常(性常,疑爲「常住 」之誤),名究竟覺」。

  上來所引的,是『大乘無生方便論』文。這是當時傳授禅法的實錄。「和」 是和尚,禅法的傳授者。「子」是佛子,指來會受禅的大衆。傳授,采問答式: 一面說,一面用功,一面問,一面答。在大家結跏趺坐後,和尚先標舉主題:「 心湛然不動」,是什麼?自己說:是「淨」。這一「淨」字,是北宗坐禅的要訣 。所以接著說:「如來有入道大方便,一念淨心,頓超佛地」。原則的說,北宗 是直示「淨心」,頓成佛道的。「淨」,只是「淨心」。主題宣示已了,和尚把 「法木」(如驚堂木一樣。現在講經、傳戒,也還用木)一拍,大家一起念佛。 [P191] 念什麼佛?怎樣念佛,雖不大明了,而北宗的禅法方便,的確是先念佛的。

  來參加傳授禅法的大會,只是爲了成佛。念佛雖只是口裏稱名,卻是引心向 佛。進一步,要坐禅了。佛是「覺」,是「心體離念」,也就是「湛然不動」的 「淨心」。所以要大家從「淨心」下手用功。據北宗原意,不是要你執著一個「 淨心」,所以先引『金剛經』句,一切相都不得取。一切相不取不著,就是淨心 了。「看」,就是「觀」,用「淨心眼看」,上下,前後,四方,盡虛空看。依 北宗的見解,我們的身心,是卷縮的,就是局限在小圈子裏。所以用盡一切處看 的方便,從身心透出,直觀無邊無際,無障無礙。如『無題』(大英博物館S二 五0叁)說:

  「問:是沒是淨心體?答:覺性是淨心體。比來不覺故心使我;今日覺悟 ,故覺使心。所以使伊邊看,向前向後,上下十方,靜鬧明暗,行住坐臥 ,俱看。故知覺即是主,心是使。所以學此使心方便,透看十方界,乃至 無染,即是菩提路」。 [P192]

  坐了一回,也就是看了一回,和尚就問:見個什麼?坐者說:「一物不見」 ,就是「無一物」。一再問答,「一物不見」。盡虛空觀而沒有什麼可得的,這 就是系緣法界一相。然後和尚又問:是什麼?是佛。一轉而直示淨心即佛,所 以說:「佛心清淨,離有離無」。看心看淨,只是「離念門」,「無一物」是「 大菩提樹」(依此開花成果)。對于「佛」的開示,直引『大乘起信論』的「覺 義」。覺是「心體離念」,「離念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所以北宗是以「 淨」──無一物可得爲方便;以「離念」成就「淨心」,頓成佛道的。

  這是傳授方式。學者在平時,當然不用問答,只是念一回佛,然後攝心看淨 。初學到盡虛空看,也還是有次第(很像修四無量觀,由小而大,由近而遠)方 便。到成就,就是證入。『楞伽師資記』傳五祖弘忍說:

  「爾坐時,平面端身正坐。寬放身心,盡虛空際遠看一字(可能是佛字) ,自有次第」。 「若初心人攀緣多,且向心中看一字」。 [P193] 「證後坐時,狀若曠野澤中,迥處獨一高山,山上露地坐。四顧遠看,無 有邊畔。坐時,滿世界,寬放身心,住佛境界。清淨法身無有邊畔,亦複 如是」。

  『文殊般若經』的「一行叁昧」,專念佛名,系緣法界一相,能悟入衆生與 佛的法界無差別性。「一行叁昧」的修持方便,是否與北宗一樣,當然還待研究 。然在形式上,「東山法門」以般若的「一行叁昧」爲宗,疾成佛道;北宗的修 法,也可說最近似了!

  

  四 淨衆與宣什宗

  五祖門下,分化于現今四川省方面的,不在少數。現今所能知道的,有「淨 衆」(或作淨泉),「保唐」,「宣什」──叁派。保唐宗是不念佛的。這一派 ,形式上繼承五祖弟子,而實受到南宗──曹溪禅的影響。淨衆與宣什,都沒有 詳備的記錄可考,現就可知的,略爲敘述。 [P194]

  「淨衆」,繼承五祖弟子,資州智诜的法脈。智诜也曾應則天的禮請;回到 資州(今四川資中縣北)德純寺,長安二年(七0二)就去世了。弟子處寂(俗 姓唐,人稱唐和上)繼承宏闡,開元二十年(七叁二)去世。繼承人爲無相(俗 姓金,新羅人,人稱金和上),移住成都的淨衆寺,成「淨衆」一派。智诜與處 寂的傳禅方便,無可稽考。無相──淨衆的開法情形(稱爲「開緣」),如『曆 代法寶記』說:

  「金和上每年十二月、正月,與四衆百千萬人受緣。嚴飾道場,處高座說 法」。 「先教引聲念佛,盡一氣念絕,聲停,念訖雲:無憶、無念、莫妄。無憶 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慧。此叁句語,即是總持門」。

  淨衆宗的「開緣」,據圓覺經大疏鈔卷叁,知道與當時的開戒一樣。這是集 合大衆,而進行傳授與短期的學習。所以「十二月正月」,不是兩次,而是從十 二月到正月。大衆集合後,先要修方等忏法,一七或二七。然後正授禅法,授時 [P195] ,先教大家引聲念佛,也就是盡一口氣而念。大概念了多少口氣,聲音停下來, 開示禅法,總不離「無憶無念莫妄」叁句。開示傳授完了。接著就坐禅,如『圓 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說:

  「授法了,便令言下息念坐禅。至于遠方來者,或尼衆俗人之類,久住不…

《淨土與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寶積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