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与禅▪P21

  ..续本文上一页心是佛」,「即心

  即佛」,「自己心灵体离断常」,「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显然的对于「心」

  ,大大的着重起来。禅宗所说的心,并不等于集起心,但如宗密所说:达磨是说

  心(见『禅源都诠序』),就不免强调了!反而,达磨门下,慧可的再传满禅师

  ,就常常说:「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法,今仍重加心相,深违佛意」。这

  正是『楞伽经』:「若说真实者,心即无真实」;「采集业说心(唐译作「言心

  起众相」),为化诸愚夫」的注解。达磨禅以大乘唯心的『楞伽经』为证,而但

  说「真性」、「性净」,意在超越唯心,离心意意识,也即是自性清净的如来藏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真性。宋译『楞伽』的译主,求那跋陀罗,是特别着重

  [P177]

  

  本性清净的如来藏;在所译的『楞伽经』中,更着重流露这点,这难怪达磨的传

  授宋译『楞伽』了!

  

  六

  

  『楞伽经』说:「非幻(是)惑(乱)因,不起过故」。「不应立宗分,谓

  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然菩萨摩诃萨说一

  切如幻梦」。立宗,是建立一切法的宗本。『楞伽经』立如幻宗,也就是依缘起

  法如幻立宗。如幻的一切法,离有非有,离觉所觉;离断常,离一异,就是幻性

  的真实,不是离幻而别说真性的。这与「非幻不灭」的真常宗不同。于如幻性离

  有无而体见真常──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的体悟,便是达磨

  禅。如『高僧传』说:向居士问僧可,从幻化非真作问,僧可印证他,答复为: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虽

  然,以空为遍计所执性空,『楞伽经』的如来藏禅,与缘起即空的般若宗小异;

  [P178]

  

  但着重离名离想的自证真性,超脱名相,在大乘三系中,实在比较与三论一学相

  近。这所以,僧可见栖霞山慧布(止观诠弟子),赞为:「破我除见,莫过此也

  」!等到禅流南土,从「三论之匠」茅山炅法师受学的牛头法融,后世就看作达磨

  禅的一流。从璧法师「听四经三论」的衡岳善伏,就从道信受禅了。而从安州皓

  法师:听大品三论的法!1喑,也就专依「南天竺一乘宗」来讲说『楞伽』。他说:

  「达磨禅师传(『楞伽经』)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无得正观四字

  ,宛然三论学者口吻。而法!1喑的讲『楞伽』:「前后敷弘,将二百遍,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而通变随缘,寄势陶诱,得意如一,随言便异」,与兴皇朗的「适

  化无化,陶诱非一」,讲『中论』作三十余种势,有什么不同?达磨禅本为体幻

  即真的禅风,在初期的开展中,与三论宗相融合,道宣指达磨禅为:「审具慕则

  ,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这简直就把他看作空宗了!然而

  ,如来藏禅,由观唯心所现而悟入;如来藏藏识的密切,到底使后代的禅风,更

  倾向于唯心的立场,而成为绝对唯心论的禅者。

  [P179]

  六、东山法门的念佛禅

  一 东山法门的兴起

  达摩(磨)所传的禅,到初唐而忽然隆盛起来。被尊为四祖的道信,住蕲州 (今湖北)黄梅县的破头山(约公元六二0──六五一),会下有五百多人。到 了弟子弘忍。也就是五祖,在破头山东(所以也称东山)的冯茂山,继续弘扬( 六五二──六七四),学众多到七百多人,成为当时中国的禅学中心。杜朏的『 传法宝纪』(七一三──作),形容当时的盛况为:

  「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褛!1蓌门,日增其倍。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 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达摩的禅门,到这时才成为中国禅学的主流。再经六祖慧能门下──荷泽, 南岳,青原门下的阐扬,进一步而成为中国佛法的主流。在中国禅宗的发展中, [P180] 被称为「东山法门」的五祖弘忍,是有重要贡献的!五祖并没有著作,现有炖煌 出土的『导凡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署名「蕲州忍和上」,这也只是弟子们传 述而撰集下来的。代表五祖禅的『修心要论』,主要为:

  「夫言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 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故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菩萨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 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修心要论』,大致代表了五祖的禅。然「东山法门」的面目,最好从五祖 门人,分化一方的诸大弟子,所表见的禅风去理解。虽然五祖门下,悟入有浅深 的不同,应机设化的方便也不必相同,但同承五祖的「东山法门」,在差别中应 有共同的部分。从五祖门下的共同部分,来理解「东山法门」当时的情况,应该 是更正确的。

  五祖门人,有十大弟子,如『楞伽师资记』(七二0顷),『历代法宝记』 [P181] (七七四──),圭峰『圆觉经大疏钞』(八二三)卷三之下,都说到「一方人 物」的十弟子。现在还多少可以考见的,有曹溪慧能,荆州神秀,这代表了「南 宗」,「北宗」二大系。此外在四川的,还有资州智诜门下的「净众宗」;「宣 什宗」。五祖门下,遍布于中国的东西南北,代表中唐时期的禅门。

  

  二 文殊般若与一行三昧

  『楞伽师资记』说:

  「则天大圣皇后,问神秀禅师曰:所传之法,谁家宗旨?答曰:禀蕲州东 山法门。问:依何典诰?答曰: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

  近代学者,对于禅宗史的研究,重视『楞伽经』与『金刚经』,甚至有人以 『楞伽』及『金刚』,来区分禅的今古。这是以为:五祖以前,是楞伽禅系;到 六祖,才以『金刚般若波罗蜜』教人,成为般若禅系。其实,五祖与六祖,五祖 与其它门人间,能统一而理解其真意义的,应该是『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 [P182] 昧」。『文殊说般若经』,现有三译:一、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所译,名『文殊 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分为二卷。二、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所译,名『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三、唐玄奘三藏所译,编入『摩诃般若波 罗蜜多经』第七会,名「曼殊师利分」,二卷。在这三译中,惟有曼陀罗仙的译 本,有「一行三昧」一段,如说:

  「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 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欲入一行三昧者,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 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 。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 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 [P183] 法功德,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 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一行三昧」,是般若与念佛的合一。修「一行三昧」的,先要「闻般若波 罗蜜,如说修学」。在般若修学中,更修「一行三昧」,这是速疾成佛的法门。 「一行三昧」,是「系缘法界」的,即缘一法界的无分别相而修。这与一般的般 若观照法界,有什么不同呢?「一行三昧」是以念佛为方便的。「一行三昧」的 念佛,「不取相貌」,这是不观佛的相好,而是「专称名字」的。一心称念佛名 ,如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就能见三世一切佛。「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一 切佛都是「乘一如,成最正觉」的。所以这是「系缘法界」──「一如」而称名 ,也就是从持名念佛,而直入实相念佛的。这样念佛的「一行三昧」,与般若相 应,是速疾成佛的法门。

  梁真谛三藏,也是经扶南国而来的,比曼陀罗仙们,要迟三十多年。在传说 为真谛所译的『大乘起信论』,也说到「一行三昧」: [P184] 「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 名一行三昧」。

  『起信论』在说明修习奢摩他(止)时,说到「一行三昧」。基于法界一相 ,而显示「佛身」,「众生身」的平等不二,这一念佛而契入法界性的法门,正 如『维摩诘经』所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阿!B粊佛国经』所说:「如仁 者上向见空,观阿!B粊佛,及诸弟子,并诸佛剎,当如是」。以法界无差别为观, 而契入生佛一如,身土一如。「一行三昧」的特性,与此相合,而是以称名念佛 与观法界性为修的。神秀所传「东山法门」,宗于『文殊般若」的「一行三昧」 ,应重视这一特性──念佛,法性平等的合修。这一特性,『传法宝纪」也明白 说到:

  「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

  忍,是五祖弘忍。如,是五祖的弟子,潞州法如。通,是大通神秀。『传法 宝纪』说:五祖及法如与神秀,开启的禅门,是这样教导的。「念佛名」,「净 [P185] 心」:这二者,就是教授修持的方便,正是『文殊所说般若经』中,「一行三昧 」的修持方便。现在专从这两点,怎样的统一修持,来观察五祖门下,分头宏化 的禅门。

  

  三 北宗的念佛,净心

  先说北宗。在形式上,这是更近似「东山法门」的学派。一般以神秀为北宗 。其实,神秀为北宗的代表人物,而北宗实为五祖门下,以嵩山为中心,而弘化 于当时的政治中心──东(洛阳)西(长安)二京的禅系。神会秉承韶州慧能的 禅风,以「南宗」为号召,黄河流域的五祖门下,也就被称为「北宗」了。这是…

《净土与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宝积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